謝@上弦月M 好友相邀! 一提秀才,大家腦海里就會浮現窮秀才、酸秀才,還有《劉三姐》里的蠢秀才形象!所以很多人會認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實不是,雖然每個時期對秀才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無論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類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舉孝廉),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稱茂才。 秀才:唐宋時凡應舉者皆稱為秀才,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舉制的開創者,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號)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號)年間,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后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之說。大家看《水滸傳》都知道王倫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又稱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并非是說他喜歡穿白衣,而是因為他不及第、無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只有通過童子試,才有資格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就是秀才。參加童子試的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而秀才再經過科考選拔取中者為舉人。 秀才也就是生員分三等: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官府供給膳食,每月廩米六斗,銀四兩。而增生、附生都沒這待遇。 各州、府、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的稱貢生,可直接進入國子監,稱為監生。 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 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沒有俸祿,鄉試中沒有中舉的也不能做官。 鄉試三年一次稱鄉闈,因在秋天舉行也叫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通過的稱舉人(大家對范進中舉一定有印象)。 第二年春天會試,也叫春闈。考中的稱貢生。 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貢生在殿試中不存在落榜,只是皇帝重新排名。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文士。 這樣看起來秀才的學歷似乎還在初、中級階段,但實質是想成為秀才也很難(孔乙己一生也沒有進學,最后連茴香豆也吃不起)。秀才已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我認為已經夠得上211大學學歷,像一等秀才廩生夠得上985大學學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