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技術強勢崛起,自2016年AlphaGo擊敗李世石標志著AI時代的來臨,“AI是否會完全取代人類工作”成為了持續升溫的議論話題。上至互聯網企業的大數據分析挖掘,下至日常生活中的滴滴打車,無不都是AI技術的應用。甚至,還有專家學者預言“十年后,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盡管AI完全替代人類工作的那一幕不會出現,但人類大部分工作必然會被AI所替代。對于各行業中可替代性強、重復性勞動的崗位更是如此,人才亦是如此。 今天,就AI時代的發展趨勢,談談AI時代重新定義人才以及時代新要求這一話題。 2 一、人才的傳統定義 顧名思義,人才是企業、行業、國家的重要資源。從企業層面的人才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份到國家層面的“人才強國”發展戰略,顯而易見人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無論是學者還是企業家,普遍認為人才的本質內涵是相比于一般人能力或內在素質更為優秀,創造的貢獻/業績更多。并且,依據其所包含的實體屬性特點、范圍,形成具有特定含義的人才,如強調勞動創造性的創新人才、強調處理國際經濟事務能力的優越性的國際化人才、強調在具體一個領域中能力的優越性的農業人才以及IT人才。 所謂 “時勢造英雄”,時勢同樣造人才。正如互聯網時代對社會各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產生了一大批互聯網及相關的專業人才,AI時代同樣也會影響甚至有可能取代部分傳統行業的同時產生一大批AI人才。人才如何提升,適應AI時代的發展要求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3 二、AI時代與人才 近年來,AI 技術及產品呈井噴式發展和增長。伴隨著互聯網的普遍使用,大家會發現AI的影響無處不在,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教育以及工作所在的行業。目前,AI技術已對安防、消費、物流等多個行業的就業格局和人才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性影響。阿里的無人超市,餓了么的無人機送餐,再到數月前京東宣布將會無人快遞并聲稱,近兩年要打造幾百個無人機站點。 相比以往,大量模仿性、重復性的工作無論是腦力還是體力勞動,都將會被學習能力以及整合能力更為強大的AI代替。因此,規則性強、協作能力低、節點少的行業及職位有可能會被淘汰。比如司機會被無人駕駛汽車取代;保安會被安防機器人取代;搬運工人會被搬運機器人替代等等。雖然部分行業將會被替代,但與此同時衍生AR/VR、大數據分析及挖掘、智能機器人、智能語音和語言處理及智能安防等更多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行業”。并隨著AI時代的發展,AI的應用將會按照三個層次(由被動到主動)在各領域逐步推進。 第一層次為流程自動化,起到助理作用。它是人工智能的最淺層次應用,把固定的工作流程通過這個系統的規則制定固化下來,通過機器人或者一個IT系統嚴格的按照規則走。這是目前較為容易實現的階段,而且在最大程度上代替人類勞動。 第二層次為輔助決策,起到顧問作用。這一層次主要體現在協助決策,協助預測。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能夠把關于該行業各方面的資料整合、提出決策性的建議,預測未來走勢,并能夠自動地生成一些行業分析報告。 第三層次為自主感知跟決策,起到執行者作用。這一層次的AI能夠根據感知到的外部環境,進行自主分析和判斷,最終自主地作出決策。無人駕駛便是最切合的例子。 根據AI技術的推進層次及發展趨勢,總結得出AI 時代1.0至未來將會實現的AI 4.0時代的特征。 由此得知,我們正處于AI 2.0時代,并在AI的基礎層、技術層及應用層不斷積累,開拓創新。為了向AI 3.0、4.0時代邁進,人才必不可缺。 對于各行業翹楚的人才,AI時代提出了新的定義及要求。 4 三、AI時代人才的新定義以及新要求 雖說AI會替代大部分的機械性、可重復性的勞動,但是情感性的、深度的、創意性的工作是機器人沒法匹敵的。所以,AI時代對人才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第一,具有多領域理解力的跨界人才。所謂“跨界人才”,就是能真正做到跨界了解,溝通及合作。懂AI的人才不一定懂市場需求,懂市場需求的人才不一定了解AI技術。只有對多個領域了解,才能產生更多可行的創新。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較強的溝通能力才能更容易與有其他背景的業界大神共同協作。并隨著AI時代的推進發展,對于跨界人才的要求更高,其社會需要更為迫切。 第二,創造力強的專才。浮于行業表面的人,都會被AI替代。只有具備深度的專業能力和創造力,才能有立足之地。 第三,具有能夠深度思考、分解問題能力的人才。與工業化大生產中重復的體力勞動被機械所取代類似,未來重復的腦力勞動有望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不可重復的部分,針對不同場景分解問題的能力是很難被取代的,這也是未來人才必備的核心競爭力。 第五,具有善于與機器人相處的能力。未來的AI時代,智能機器人將會負責第四種具有較高軟性素質能力的人才。即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靈魂境界,且對于人性、文化、情感等方面敏銳感知的能力。這是當AI被普遍應用時,社會中個體的差異化發展以及個人和整個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的基礎。 大部分工作。除了具備善于與人之間的交流的能力外,人還需要善于與智能機器人相處,如何與機器人對話相處成了每個人的必備能力。未來,一個人與多臺機器人協調或無人化的工作環境將會是正?,F象。如何管理以及與機器人溝通協調是工作重點。而人機混合在一起,會形成增強智能。因此,若不具備善于與智能機器人相處的能力,無法在AI時代生存發展。對于人來說,更是如此。 與此同時,身處高速發展的AI時代,人才不僅需要滿足時代新要求,而且還需要在社會中努力承擔并做好以下三種角色。 第一,當好AI時代的實踐者。未來,AI技術將會在各行各業中普遍使用。作為人才的我們,需要轉變思路,在實際工作中將AI視為工作的輔助工具。在實踐中了解熟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改進完善。 第二,當好AI時代的創新者。盡管AI時代大量工作都會被AI技術所取代,但難以取代的是人類特有的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促進AI技術的發展。因此,既要了解AI技術發展的過去,熟悉現在的發展現狀,還要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將人才自身的創新能力發揮至極致進行創新,使創新能夠逐步推進AI時代發展。 第三,當好AI時代的推進者。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因此,人才須發揮好自身作用,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引領并推進時代的發展。 若不順應AI時代的新要求,承擔并發揮好角色作用,人才仍可能會被取代。 5 四、AI時代-時間管理 AI技術在使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時,解放了人類勞動,人類擁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如何合理使用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提升自身實力及創造力是人才在AI時代長期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關于AI時代背景下的時間管理,有以下建議: 第一,增強自我認知意識。面對新時代提出的要求,結合自身發展需求,設定“更新版”的人生路線圖。并以此為依據,設定出一個更為可行、可達成、相關的目標。 第二,合理利用碎片時間。AI技術促使人類工作中擁有更多碎片時間,合理利用碎片時間能夠提高時間利用效率。通過將目標轉化為計劃,計劃拆解為行動,完成所設目標,進而逐步自我提升 第三,增加提升自身軟性素質的時間占比。未來更高層次的AI時代,對于“人性”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軟性素質作為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著重提升,如了解中國文學經典、藝術,工藝及傳統思想等。因此,人才應投入更多的時間提升自身軟性素質的時間占比。 第四,利用更多閑暇時間激發并提高創造力。創造力作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本質區別,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皠撛靵碓从陂e暇和放松”,因此人才需要利用更多AI技術創造的閑暇時間激發創造靈感。具體而言,可通過做你熱愛的或能夠使自己全身投入的事情、沉思、跨領域體驗等方式激發自身靈感并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將靈感轉化為真正的創造。 6 綜上所述,因為AI技術強大的學習、整合能力,所以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其創造力為先,專業能力為本;廣其識、善深思;能夠敏銳發現人性需求,善于與機器人相處。并且,在承擔實踐者、創新者以及推進者三種角色的同時,提高自身時間管理能力。這才是AI時代真正需要的持續性人才。 江平辯才:應該是從16年開始,AI已經作為一個詞語在各種場合時髦起來了,如果不提AI,仿佛你不在前沿也不具備前瞻性;好像你的觀點和文章,你的講座和教案,你的交流和溝通,只要一扯上AI,你就會讓人景仰受人尊重,看你的眼神就會飄然有了激動的成分。
但我越聽越多后,我發現更多的是在扯,而不知道AI究竟是什么?要不就是根本沒有理解AI是個什么鬼?因為他的出現和存在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變化和影響?要不就是沒有用被人聽得懂的語言去告訴別人所以然。
但國海教授的這篇文章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你揭開和展示了AI時代對人才的重新定義。不僅定位精確,推理嚴密,更關鍵的是前瞻性極強,實用性極好。
回到最本質的東西,AI究竟是什么?是人工智能。他應該有三個關鍵詞,算法,感知,認知。這三個關鍵詞的背后意味著機器功能進化的不同階段,也就是說機器可以實現超大量的數據計算,機器能通過記憶感知圖像感知存在,機器能捕捉對方的情感、情緒和需求。而機器功能的進化的三個不同的階段就是我們所處的階段和時代。
所以,不同的階段帶給我們的環境和應對是不一樣的。這就是AI這個本質上是技術的進化帶給我們人才的專業進化和怎么樣進化的動態思考。
基于AI技術進化的客觀事實,國海教授首先提出了AI時代從五個方面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重新定義。 具有多領域理解力的跨界人才;創造力強的專才;具有能夠深度思考、分解問題能力的人才;具有較高軟性素質能力的人才;具有善于與機器人相處的能力。
這五種能力和素質的定位國海教授又給出了更加具體的指標維度,比如說,多領域理解力的跨界人才,國海教授在跨界思維和跨界行為的層面上,對多領域的理解能力。
這是個什么樣的能力?其實我的理解就是尋找多行業多領域的內在規律和普適邏輯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透過行業的現象而直達行業的本質直擊行業的核心的能力,這既是一種穿透力,也是一種歸納力,更是一種洞察力,也是通常大家講的佛性。
這種能力絕不可以站在行業看行業,站在領域的層面去分析領域的規律,就會沉迷于內而無法找到共通的邏輯。
我對國海教授對AI時代人才的第一能力的再定位深感認同,如果一直站在自己所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只會讓自己無法變通,無法融通,那就根本理解不了多領域融合的工作,這可能是未來人才所存在的最大的痛。
國海教授的第二個定位就是創造力強的專才。在AI時代,國海教授認為,專才只是通用性要求,在專才的基礎上,有著高創造力。怎么理解?專才就是具有專業能力的,專業能力完成固有的、既定的、經歷過的工作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新的時代,很多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很多是從一張白紙上去畫新圖;這就是開創,這就是拓荒,所以需要的是你敢于創新、敢于思考、還得敢于發神經,這種能力其實就是打破重構的能力;這種能力其實就是無中生有的能力;
這個時候,專業能力只是滿足和支持高創造力產生結果的基礎和技術。
具有能夠深度思考、分解問題能力的人才是國海教授構建的第三個維度。未來競爭的場景將會更加的復雜化和立體化,所以要在這樣的場景下取得結果首先一定要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適應環境的前提是要深度思考環境的構成,外因內因?外力內力?只有這種深度思考才能透過迷霧快速而正確的做出有效的決策和行動方案。
其實這點就是領導力的一個最關鍵的維度,在復雜的環境下快速正確的做出有效的決策。
國海教授對AI時代人才再定位的第四個維度是具有較高軟性素質能力的人才。什么是高軟性素質?善于發現人性的需求,對情感具有敏銳感知的能力。我對這個能力的解讀就是“三極”,極厚的文化藝術素養,極強的人性需求洞察力,極高的情緒控制和氛圍調節能力,這“三極”的結果就是這個人的存在讓周邊舒服讓氛圍和諧。
善于和機器人相處是國海教授對AI時代人才再定位的第五個維度。善于和機器人相處首先一定得懂得機器人,懂得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邏輯,只有懂得他,你才會讓他更好的給你產生結果,只有懂得他,你才會事半功倍掌握自如。
因為未來的機器人不但需要應用技術,同樣需要關注和呵護他的情感需求。
這幾年國海教授是有研究的,尤其是針對新的時代的特征對人才的新的要求的思考。我和他提出這個題目的時候應該是正合他意的時期,估計他內心已經在琢磨和構思了。因為在這之前他一直在做人工智能這塊的工作調研、技術調研和行業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他嘗試著去建人才模型,這個人才模型是建立在實踐的總結之上的學術邏輯,所以是嚴謹和務實的。
嚴謹和務實也是我對國海教授一貫的感覺和認知。
嚴謹給我們帶來了前瞻的思考,務實讓我們有了應對的思路。
這個時候,我想起了今年的6月9日在廣東省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我主持時的幾句話: 未來已來! 不變是我們的存在和成長! 要變的是我們的知識和思維!
下期劇透: 張義強:我在企業的人才系統管理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