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2日開始,【軍史解密】頭條號將陸續發布關于解讀二戰虎式坦克的文章,和您一起探尋虎式坦克秘密,歡迎大家及時關注! 虎式坦克是怎樣煉成的:老虎出籠,虎式坦克的問世虎式坦克可稱得上是二戰戰場上最強大的兵器,這種坦克無論用什么標準來衡量都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車體最大、結構最牢、火力最強的坦克。它那100毫米厚的前部裝甲,即使在近距離,也能夠抵擋任何反坦克兵器的攻擊,它那88毫米的主炮,在當時,與一般坦克交火的距離內,能對任何裝甲車輛造成致命的打擊。在正常情況下,對于側面的敵軍坦克,在有效射程內的任何目標都能成功地鎖定并將其擊毀。 ![]() 德國發展裝甲戰車起步晚,但是毫不遲緩地趕上甚至超過對手。虎式坦克是希特勒堅持要研制的務必取勝的重型坦克,他認為這些武器應當比敵方能夠投入與之抗衡的武器更具有威力。虎式坦克是這個信念的一個充分的體現,起初數次設計未能達到要求,最終于1941年初定下方案。結果,不到半年,這種坦克就投入了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司令部對發展裝甲戰車并沒有引起重視。笨重的ATV“風暴”坦克生產數量很小,而且總共20輛坦克中只有15輛投入過戰場,從未交過火。1918年4月24日在維布地區附近發生了歷來第一次坦克交戰,2輛被擊毀,第3輛在“急忙”撤退中傾覆。確切地說,這還談不上“急忙”這個詞:這種坦克即使在理想的條件下時速只不過9公里。這是由于它們遭到配備有兩挺機關槍的“雌性”Ⅳ坦克的攻擊,又意外發現一輛“雄性”Ⅳ坦克,它火力更強,配備能發射6磅炮彈的雙管火炮。 盡管初次出征受挫,不過,好在1917年11月英國向康布雷進攻時,這種新式兵器的真正作戰價值的認識已被確立了起來。當時腥風血雨的戰場上由鐵絲網和機關槍為主組成的對峙態勢,延續了漫長的3年,最后才把英國參戰的474馬克Ⅳ坦克擊退。 1918年德國工程師著手設計新式坦克——147噸重的巨大的“K-馬車”坦克(重型坦克),乘員多達22人,配備了4門口徑77毫米的火炮和7挺口徑7.92毫米的機槍,動力為兩臺6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結果僅完成了2輛樣車。另外,根據旅游車車架發展的LK系列輕型坦克的設計也已開始。計劃最終要制造出LKⅡ型輕型坦克,乘員3人,重9.14噸,配備1門有固定炮架的口徑57毫米加農炮和1挺口徑7.92毫米的機關槍。這是針對英國投入類似的“馬克A”中型坦克的反應。英國的這種以“小靈狗”著稱的坦克比LK重,機動性也較差。 LKⅡ輕型坦克具有發展前景,兩種樣車顯示出良好的性能,軍方訂購了580輛。可是,由于交貨太晚而未能投入戰場。后來,這種坦克的設計方案轉賣給瑞典。他們進行了改進,增加了旋轉炮塔和1挺口徑37毫米的機槍,于1924~1925年間以“斯環”(Stridvagn)m/21的名義投入生產。古德里安首次接觸的就是這種坦克,到1929年他獲準駕駛一輛坦克正式訪問瑞典時已經輕車熟路。他終于成為最有實力的裝甲部隊指揮官。 撕毀《凡爾賽和約》 當年瑞典是德國的好朋友。1919年《凡爾賽和約》的簽定正式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條約禁止德國擁有、發展和制造包括裝甲戰車在內的許多兵器。1933年納粹掌權,希特勒單方面撕毀了這個條約。在此之前,德國一直企圖依靠外國的暗中相助重整軍工生產。 瑞典是給予幫助的國家之一,盡管其規模比丹麥、荷蘭和瑞士要小得多。不過,援助最多的是蘇聯。德國真正避開了歐洲人窺探的眼睛,是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喀山獲得了坦克試驗場地。就在這里,他們新一代坦克得到了測試。德國工程技術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持了與蘇聯新式裝甲部隊同步的發展。這是一次歷史的嘲弄,不到20年,這兩個國家之間爆發了最大的坦克戰。 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測試的德國第一批坦克是克虜伯和萊爾曼特爾這兩家公司制造的LT輕型坦克,他們各自按同樣的總體規格生產了3輛樣車,每輛重9.84噸,與英國“標記”Ⅱ中型坦克相似,在旋轉的炮塔上配備1門口徑37毫米火炮。此外,獲得測試的另一種是G式(重型)坦克。它有3種型號,分別由克虜伯,萊爾曼特爾和戴姆勒-奔馳3家公司制造的,均配備1門口徑75毫米炮,或者口徑105毫米的榴彈炮。1933年在這兩種坦克之后,德國又制造了“新建設”(Neubanfabrzeng)坦克。其名稱在書面文字上通常用首字母縮略為PzKw NbFz。 ![]() 克虜伯、曼納和萊爾曼特爾這三家公司都設法爭取NbF2坦克殼體的設計合同,最后由萊爾曼特爾公司獲得,而萊爾曼特爾和克虜伯,兩家又分別承擔炮塔的設計。萊爾曼特爾設計的炮塔為NbF2 B,克虜伯設計的炮塔為 NbF2 A。這兩種炮塔與安裝在PzKpfw(K)Ⅰ輕型坦克上的相同,都配置兩個更小的炮塔。 早期坦克 早期坦克既不實用,也不普及。實際上,炮塔多,需要增加乘員人數也多,還要加固防護擋板,這種思路在開始設計時就受到質疑。很少有這樣的坦克制造出來;即使有,從來僅用于訓練而已。不過,有幾輛在1940年春季,向挪威進攻時出現過。引起了同盟國情報圈內的一片混亂。這種坦克原來的設計名為PzKpfw Ⅴ和PzKpfw Ⅵ,而這些名稱又給了我們知道得十分清楚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德國人逐漸摒棄了這些坦克。在準備開始投產時,它們也沒有受到德國最高司令部所制訂的全面作戰方案的重視。這個方案要求用輕型和中型坦克裝備部隊,而且要有一套明確的操作規程。按照這個方案,1934年準備研制的第一輛新式坦克是克虜伯公司設計的LaSA,也就是PzKw ⅠA,后來叫做PzKpfw ⅠA(Sdkfz 101)。當時,德國以“Las”農用拖拉機來命名,只是為了掩人耳目。這種坦克重4.92噸,乘員2人,最大裝甲厚度13毫米,動力為一臺空氣冷卻的4缸60馬力的克虜伯M105汽油發動機,在路面上行駛的最高時速為每小時40英里,行程90英里。坦克配備兩挺口徑7.92毫米的機槍,這表明它只對沒有得到掩護的步兵和裝甲很薄的車輛發揮作用。 上面提到的PzKpfw ⅠA坦克盡管總重量不大,但其承載裝置幾乎不符合要求,這是需要從實戰經驗加以改進的重點問題。接著,1934年末制造出來的是PzKpfw ⅠB型,動力為6缸100馬力的馬巴赫NL38TR汽油發動機。不過,除了動力增加之外,其作戰性能的改進并不明顯。這兩種坦克在西班牙國內戰爭期間,還有后來入侵波蘭、三個低地勢國家(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及法國時使用過,此后便退居第二線,閑置起來。 研制中型坦克,以與英國“馬克”Ⅰ坦克抗衡的計劃被擱置時,一個LaS100 PzKpfw Ⅱ的過渡設計方案取而代之。這種坦克裝甲更厚,發動機功率更大,20毫米的加農炮替換其中一挺機槍。其實,英國“標記”Ⅱ型坦克已證明是粗獷的,明顯需要作進一步改進。而對于這一點英國尤其是法國,在他們的坦克發展計劃中未能加以考慮。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37年德國的中型坦克不斷從生產線上駛出為止。其中一種中型坦克為PzKpfw Ⅲ,性能良好,20.6噸重,由戴姆勒-奔馳公司設計,克虜伯公司作了改進,另一種為PzKpfw Ⅳ,22.63噸重,由克虜伯設計,萊爾曼特爾公司作了改進。這兩種坦克原先以為是部隊司令官和坦克營長的指揮裝甲車。如同Las一樣,這樣的設計編號會引起混亂。 這兩種坦克,尤其是后者,都有一個更大的炮塔圈,從攻擊設備和防護能力的角度來看都也顯然需要加以改進,因為它們能夠承受的裝甲重量達到危險的程度。在投產這一年就對它們有普遍的看法:這些坦克在已經可以看到的不可避免的戰爭中將最終證明難以正常使用。 這種有相當理由的擔心導致對坦克設計的進一步研究。1937年制造另一種29.52噸樣車的合同委托給亨舍爾·索尼公司,到這時為止,這家公司還沒有明顯地插手這一領域。第二年,亨舍爾公司對第一輛“突破”DW1型坦克的車身和底盤剛開始測試,就停頓下來。他們奉命制造更大的坦克即64噸的VK6501型。這種坦克是從NbF2發展而來的,原來有缺陷的機槍輔助炮塔也得到完善,他們完成了2輛樣車。可是到1940年,VK6501坦克的研制又被取消了。他們得到指示要重新開始對29.52噸級坦克的研制。這種坦克現在稱為“突破”DW2型。 1941年,這項DW2型計劃再次中止,以便為設計制造同級別的新式坦克讓路。建議是由戴姆勒-奔馳、曼納、波爾舍以及亨舍爾·索尼四家公司提出的。其中,后兩家公司各自生產4輛樣車,分別叫做VK 3001(P)和VK 3001(H)。與此同時,35.5噸重的VK 3601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也著手進行。這種坦克將配備經過革新的口徑75毫米火炮,它不但具有與口徑88毫米火炮同等的摧毀能力,還能在同樣大的空間里儲存更多的炮彈。可是這最終也放棄了,因為炮彈要用鎢作材料,而鎢在當時嚴重短缺。后來就以口徑75毫米的長身管KwK 42型炮代替。 VK 3001(H)坦克的設計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循規蹈矩的,在外形上與PzKpfw Ⅳ相似。不過在布局上它有7對中等直徑的負重輪。費迪納德·寶什博士把他設計的VK 3001(P)坦克稱為“豹”,外形與VK 3001(H)相似,但運用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構思。這個設計有個縱向扭力桿和一個由油轉換成電的裝置,主發動機帶動一臺發電機,發電機再為電動機提供驅動履帶的動力。這個主意不是什么獨創,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使駕駛坦克這個復雜問題變得大為簡單,但是,這也意味著大量能量的損耗,還帶來了其他一些嚴重的缺陷。 亨舍爾·索尼公司的4輛VK 3001(H)樣車先后于1941年3月和4月分兩批制造出來,它們配備有原安裝在早期的PzKpfw Ⅳ坦克上的長身管的口徑75毫米慢速KwK 43 L/43火炮。當時這種火炮都為重型坦克設計所采用。從機械技術來說,這個坦克設計的確是完美的,但是試驗在不斷進行,從春天延續到夏天,隨著同類的PzKpfw Ⅳ坦克在戰場上難以適應的報道慢慢地從蘇聯戰場上泄露出來,對這種坦克的懷疑也開始蔓延開來了。 PzKpfw Ⅳ坦克前部鋼板厚度只有30毫米,它們遇到蘇聯坦克時顯得非常脆弱。同時,這種坦克配備口徑75毫米的L/24火炮,以大約每秒385米的初速發射6.75千克裝有穿甲帽的炮彈,穿透不了敵軍坦克45毫米厚并帶有斜度的前部鋼板,除非在自殺性近距離以內。 1941年11月20日,德國工程技術調查組查看了繳獲的基本上完好無損的一輛蘇聯新式T-34坦克,他們僅剩的樂觀看法便煙消云散了。僅僅過了幾天,VK 3001/VK 3601坦克的發展計劃便放棄了,他們把所有的資源轉而用于研制重型坦克。這種坦克要具有更強的防護能力,配置一門在1500米距離上穿透100毫米鋼板的大炮,這樣就能在敵軍坦克有效射程之外將它們擊毀。 從事后情況發展來看,這個決定是否完全明智還是值得商榷的。后來,29.5噸重坦克研制計劃還是恢復了,由曼納公司提出的設計最終成為PzKpfw Ⅴ豹式Sdkfz 171坦克。許多人認為除了開始時有些令人失望以外,這種坦克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全面的。這就引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虎式坦克是否應當在當時投入生產以便到蘇聯參戰?或者這是否是為了尊重希特勒個人對坦克大小和重量所公開表示的意見而作出的選擇呢? 第一輛虎式坦克 1940年5月向亨舍爾和波爾舍公司訂購了VK4501樣車。一年后制造重型坦克的大量工作已經完成。這個事實影響到作出研制44.3噸級重型坦克的決定。實際上,VK4501型是經過改進的VK3001型,采用為DW2型研制的負重輪和從性能很好的口徑83厘米KwK Flak18高射炮發展而來的口徑88毫米KwK36L/56型火炮。這種炮能以每秒773米的初速發射10千克重、裝有穿甲帽的炮彈,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穿透T-34坦克的前部鋼板。為了獲得理想的防護能力,這兩家公司制造的樣車的重量超過設計的要求,以亨舍爾型為例超過10.8噸。而這兩種樣車的發動機動力都沒有在原來設計上有所增加。 ![]() 計劃定于1942年4月20日完成第一批坦克,準備給元首希特勒53歲生日獻禮。這兩家公司都滿足了這個時間安排,而且后來都接到了來制造這種德國第一次具有正式名稱的坦克——PzKpfw Ⅵ虎式訂單。如果亨舍爾公司不能預期交貨,那么波爾舍公司僅有90輛的訂單是完全可靠的。事實上,不久就明白,亨舍爾公司在工廠的生產一切正常,倒是亨舍爾公司的坦克未能及時裝備反坦克炮而受到影響。 1942年春天,2輛樣車和一輛定型車交給了德國軍隊試用,后來又有3輛不定期地交了貨。1942年8月中旬,第一批4輛PzKpfw Ⅳ 虎式Ausf H(Sdkfz 181)重型坦克運送到第502坦克營第一連。當時這個營裝備的是PzKpfw Ⅲ坦克,正要從駐地乘火車開赴前線。8月29日到達東線,加入了部署在列寧格勒東面雷特格湖南部地區的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9月的第一周里,一輛虎式坦克就在此地第一次單獨地執行了安全巡邏任務。 |
|
來自: 昵稱22346171 > 《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