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仁存教授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我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科奠基人之一,著名中西醫結合腫瘤專家,從事腫瘤臨床研究50 余年。筆者師從郁仁存,在臨床侍診中,發現多數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疲乏無力、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納食減少等氣血虧虛癥狀,且腫瘤患者手術后耗氣傷血,化療及放療嚴重損傷脾腎。郁仁存在治療這類患者時常以補氣養血、健脾補腎為主要方法,處方運用最多的補氣藥為黃芪。 “內虛學說”與黃芪的應用 郁仁存總結腫瘤發病“內虛學說”時指出,外邪、飲食、七情等均與腫瘤的發病密切相關,而臟腑虧虛則是腫瘤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故“內虛”是疾病發生的關鍵。如果正氣充實,外在致病因素則無法侵入體內而致腫瘤發生;若正氣虛弱,無法驅邪外出,則邪氣留于體內,影響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正常功能,使機體內環境發生改變而致疾病發生。所謂“內虛”,是指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引起臟腑虧虛,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引起的氣血功能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機體長期處于“內虛”紊亂功能狀態,導致氣血不生、飲食不化、正氣失充。一方面不能有效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不化之食、不去之濕日久變成積聚、痰濁。而氣虛不攝血、不運血是血瘀證形成的重要病機,因痰濁瘀血內生,久而不去,交阻搏擊,可演變為腫塊惡肉,阻滯經脈,耗損氣血,使各臟腑功能失調,正氣日趨不足,即“內虛”日見加重。因此,“內虛”與腫瘤互為因果是一種惡性循環。 黃芪常用配伍 黃芪、人參 人參、黃芪均為扶正培本之要藥。黃芪甘溫純陽,補諸虛不足,而人參味甘,微苦,微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人參黃芪同為補氣要藥。人參善補五臟之氣,補氣而兼能養陰,守而不走;黃芪善走肌表,補氣兼能扶陽,走而不守。二藥相須,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且二者一走一守,陰陽兼顧,補而無瀉。腫瘤患者中,脾胃氣弱者用之鼓舞中氣,肺虛衛弱者用之以補氣固衛,心虛氣怯者用之以補心助脈。 黃芪、黨參、白術 黃芪、黨參、白術是郁仁存最常用的益氣健脾藥物配伍。白術為補脾祛濕要藥,即祛邪又扶正,寓補氣健脾于燥濕利水之中,在四君子湯中配黨參有益氣健脾之功,在玉屏風散中配黃芪,具益氣固表之效。黨參、黃芪在補中益氣湯中配伍,具有補中益氣之功。白術與黨參、白術與黃芪、黨參與黃芪3個藥對包含益氣健脾方藥相須相使配伍的精義,黃芪-黨參-白術常用于腫瘤患者術后、放化療期間。 黃芪、莪術 臨床上,瘀血阻滯是腫瘤發生的基本病理因素,正氣虧虛則是其發病的內在基礎,故益氣活血是腫瘤治療中的主要治法。郁仁存常把益氣類代表黃芪與活血類代表莪術配伍用于治療腫瘤氣虛血瘀證。黃芪能補五臟之虛,莪術善于行氣、破瘀、消積。黃芪補氣健脾,脾氣旺盛則血循通暢,氣行不滯,助莪術行氣散瘀消癥之功;莪術得黃芪之甘緩扶正,無破血傷血之虞。兩藥相伍,攻破而不傷正,行中有補,補中有行,相得益彰,可奏益氣化瘀之功,病變則可消弭于無形。現代研究發現,莪術有效成分欖香烯、莪術醇等對多種腫瘤有確切療效,呈現廣譜的抗腫瘤特點;黃芪有效成分黃芪甲苷、黃芪多糖有增強免疫作用等。二者配伍在治療胃癌、肝癌、婦科腫瘤等方面已發揮初步成效。 黃芪、防風 黃芪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本草綱目》謂其“能瀉邪火,益元氣,實皮毛”。防風味辛,祛風解表,遍行周身,祛風于肌腠之間,性微溫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二藥合用,益氣固表、祛邪止汗,標本兼顧。黃芪得防風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風得黃芪之固表而不散泄,散中寓補,補中兼疏。黃芪、防風益衛固表用于治療表虛自汗、反復感冒等證,且多配伍白術,以加強健脾除濕之力,另與浮小麥、麻黃根、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相配,加強固表作用。郁仁存以黃芪配防風主治腫瘤患者四肢酸痛、表虛自汗等證,多取得良效。 黃芪、當歸 黃芪、當歸是臨床常用的氣血雙補藥對,具有補氣生血、托瘡生肌之功。黃芪大補元氣;當歸補血養血又能活血行血,有補血而不滯、活血而不耗散的優點,為補血之要藥。二者相伍,黃芪味甘,善補脾肺之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當歸味厚,陰中之陰,益血和營,以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兩者相伍,可用于氣血虧虛之面色萎黃、神倦脈虛諸證。郁仁存在腫瘤患者化療期間多有應用。 黃芪、桂枝 黃芪甘溫益氣,實衛固表,乃補藥之長;桂枝辛散溫通,透達營衛,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外可行于肌表以發散風寒,內可走于四肢以溫經脈。二者相伍,黃芪補氣,鼓舞衛氣以暢血行,桂枝辛溫通陽,相輔相成,寓通于補,益氣固表,疏通經脈,標本兼顧,祛邪而不傷正。郁仁存臨證將二者配伍多用于治療正虛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氣血營衛不足、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 黃芪、女貞子 黃芪甘、微溫,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如有表實邪盛及長期使用時,會產生口干、咽燥等陰虛表現;女貞子甘、苦、涼,滋補肝腎。兩者伍用,益氣養陰時兼有抗腫瘤作用。兩者一滋陰一升陽,一溫一涼,一補脾一補腎,陰陽兼顧,長期應用,患者無不良反應。 黃芪、雞血藤 黃芪、雞血藤的配伍是除黃芪、莪術配伍之外的另一針對惡性腫瘤患者氣虛血瘀證的藥物配伍。雞血藤苦、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通絡的作用。黃芪配伍雞血藤是以益氣活血為基本治法的另一重要藥對,長期應用可以改善患者氣虛血瘀癥狀。兩者配伍主要用于腫瘤化療期間患者。 黃芪、山萸肉 黃芪功擅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山萸肉補肝腎、澀精氣。兩者配伍,氣陰雙補,加強益氣固澀之功。郁仁存臨床常用于治療腫瘤患者氣血不足兼肝腎虧虛所致乏力、氣短、汗出、腰膝酸軟等癥,腫瘤化療期間亦常應用。 黃芪、生地黃 黃芪、生地黃配伍,可奏益氣培元、滋陰涼血、達邪祛毒之功。黃芪性溫,陰虛陽亢者忌用;生地黃甘寒,脾胃薄弱者慎服。二藥同施,則能揚長抑短,使臨床應用更為廣泛,較少禁忌。 黃芪為主方劑配合放化療 升血湯對放化療后骨髓抑制的保護 針對腫瘤患者化療后所出現的神疲、納呆、面色蒼白或萎黃、虛羸少氣、腰膝酸軟、白細胞和或血小板下降等,其核心病機屬氣血雙虧、脾腎不足,遵“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及“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治療應從健脾益氣、滋補肝腎著手。據此,郁仁存創制升血湯方,由黃芪、雞血藤、枸杞子、菟絲子、黃精等組成。該方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合用雞血藤養血活血,則陽生陰長、氣旺血生;黃精、枸杞子填腎精;菟絲子補腎氣,助黃芪、雞血藤益氣養血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補氣養血之功。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化療所致神經毒性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由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組成,主要用于治療血痹虛勞之證。方中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桂枝辛溫解肌、溫經通陽、活血;白芍養血活血,輔桂枝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姜助桂枝辛散外邪以解肌,溫中助陽以達透散之效;大棗調脾胃、和營衛。諸藥合用,具有溫、補、通、調等作用,功效為溫陽益氣、通脈止痛、宣痹通絡、緩急祛風止痙。郁仁存應用該方主要治療化療所致的神經毒性,可明顯改善患者手足麻木、疼痛等癥狀;另外,對改善術后傷口部位疼痛及麻木也有很好療效。 黃芪是郁仁存常用扶正補氣藥,一般劑量為30克,且始終用生黃芪,取走而不守,無助熱礙胃之弊。郁仁存認為,炙黃芪有時礙中,生用性味功用均佳。(富琦 張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