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每到考試周倒計時我的書包里就會多出很多筆記本,因為自己從小寫字潦草所以經常會出現隔幾天就認不出之前寫了什么的尷尬;考研備戰,我還不幸有過丟失重要復習筆記的心酸經歷。字跡潦草加上筆記本買買丟丟是我最初產生把紙質筆記轉變為電子筆記的動力。 無論考試周還是考研備戰時期的復習筆記,紙筆對于這類短期高強度的記錄形式確實有其優勢。但大學畢業進入碩博階段,我明顯感受到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資料收集加工以及不同信息知識關聯整合的場景。針對這種轉變我徹底把所有記錄轉向無紙化,即便偶爾需要在本子上寫寫畫畫也會進行電子化保存。 可能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他們無法割舍筆尖劃過紙面兩者接觸的感覺,不過如今屏幕已經越來越接近紙筆的讀寫體驗,譬如 Kindle 之于紙質書,搭配了手寫筆的 iPad pro 之于傳統紙筆。 至于無紙化記錄的優勢,你不妨先回憶下自己三天前在筆記本里記過什么,再回憶下上個筆記本里記過什么,是不是記憶已經非常模糊或者根本就想不起來了。傳統的紙筆記錄本身存在一個不可逾越的「物理界限」,即不同筆記本之間的必然分離。我們不可能擁有一個可以無限書寫的筆記本,也很難把所有的筆記隨身攜帶。無紙化記錄則完全可以滿足我們隨時記錄和同步的需求,它讓筆記之間,筆記本之間不再存在物理界限,這就是無紙化相對于傳統紙筆最大的優勢。 作為一位無紙化記錄的踐行者和使用了 5 年印象筆記的印象大使,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與你分享一些印象筆記從入門到進階的使用心得。 印象筆記三大優勢西方有一句古老諺語 :「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說的是大象相比于其它生物而言具有極強的記憶力。而印象筆記作為一款筆記軟件也像大象一樣,可以讓你隨時隨地在所有平臺上記錄所思所想和所見所得,并能迅速的搜索到任何記憶。 如果要列出印象筆記的三大優勢,在我看來第一個優勢是連接一切,即所有你能看到和聽到的東西都可以放進印象筆記。簡單舉幾個例子:針對生活場景,可以極方便地保存微信聊天記錄和隨手拍下的漂亮照片;針對工作場景,可以無縫保存收到的重要工作郵件和日程安排;針對學習場景,可以直接保存老師的講課錄音和課件,也可以一鍵保存牛人博客和網頁內容。印象筆記中的「筆記」可以是一段輸入的文字,手寫的筆記和幾張圖片,可以是一個網頁,也可以是一段錄音或者 PDF 和 Office 文檔。除此之外,印象筆記開放的 API 也讓眾多第三方應用能夠完美接入,目前國內外主流優秀應用基本都有印象筆記支持,比如 IFTTT、Pocket 和多看閱讀等。 第二個優勢是搜索一切,即所有印象筆記里存在的內容都可以被搜索。在印象筆記中你可以搜索所有的文本內容,甚至還可以搜索圖片和 PDF Office 文檔中的內容。除了搜索內容廣,搜索維度多也是印象筆記的殺手锏,具體內容會在下文介紹。 說完前兩個優勢,第三個優勢非其它功能莫屬。原諒我在這里抖個機靈,因為印象筆記的歷史版本、Office 和圖片深度掃描、PDF 編輯器和以備不時之需的演示功能等等都讓我愛不釋手。 ![]()
強大的搜索得益于對圖片和文本附件的深度掃描功能,遇到重要的文本文件直接拖到印象筆記中,稍等片刻就可以對內容進行搜索了。 ![]()
PDF 文檔在 PC 端默認情況下并不是作為附件保存,而是通過內置的文檔瀏覽器可以直接在筆記中閱讀,如果想要編輯既可以選擇電腦本身的編輯器也可以使用印象筆記內置編輯器。 ![]()
很長一段時間,印象筆記的演示功能都是被我自動忽略的,直到有一天接到「20 分鐘后向合作者進行工作進展匯報」的緊急任務。你或許很難想象絕望中的我點開演示功能后有多么驚喜,它不是簡單的文字放大,而是可以根據標題和內容進行分頁然后再打開激光筆功能指指點點。 ![]()
了解了印象筆記的優勢后,接下來就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印象筆記。下文將分為信息錄入、筆記整理和知識輸出三個部分進行介紹,其中每個部分包括入門、進階和避坑三方面內容。 (入門是了解能做什么,進階是明白如何做的更好,避坑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信息錄入入門部分剛開始用印象筆記需要把握的一個錄入原則是不怕做加法,可以大膽把認為有用的信息全部放進去。 不過你很可能還不知道要記些什么,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記錄習慣一定不始于印象筆記,因此你可以翻翻自己「殺馬特」的 QQ 空間,略顯矯情的人人主頁或者已經棄更很久的博客,這些都能幫你找回一些記錄的感覺。 你不妨先為自己的興趣(或者工作)建立一個筆記本。如果近期有旅游計劃,可以把網上搜集到的攻略、制訂的行程安排和路途見聞存到印象筆記;如果剛好在健身,可以把查到的健身知識、自己的健身感悟和幾個月的健身效果存到印象筆記;如果迷上了一款游戲,也可以把游戲攻略、通關心得以及最重要的那些勝利截圖存到印象筆記。 有了第一個筆記本,接下來可以從自身角色和關注內容出發建立自己的筆記體系。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總會同時具有工作、家庭和自我角色以及社群角色等多種身份。例如,工作上作為一名在讀博士,我自然會關注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知識,因此我為自己建立了「生物信息」「編程」和「碩博生活」三個筆記本;因為曾經的考研英語輔導經歷,我還有專門的「考研」和「英語」筆記本;作為一個閱讀和寫作愛好者,「書庫」和「閱讀」這類筆記本自然也必不可少。 在入門部分,主要介紹微信保存、網頁剪藏和郵件轉存這三種錄入方式。 對于多數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社交甚至是辦公工具微信,印象筆記有非常全面的保存機制,既可以保存聊天記錄,也可以一鍵保存公眾號文章。除此之外,印象筆記的待辦清單小程序也可以和印象筆記無縫銜接。 ![]()
讀屏時代我們每天看到的內容大部分都來自一個又一個網頁。針對網頁保存,印象筆記開發了剪藏插件。使用它可以直接對網頁內容進行標注保存,用一段時間后還會自行匹配筆記本,更加重要的是剪藏插件提供了多種網頁保存形式,讓我們免受頁面廣告的干擾并對保存內容進行格式美化。 ![]()
從前的日子很慢, 車,馬,郵件都慢,但電子時代來臨之后人們對于重要信息的傳遞方式發生了快速更迭。先是從電話通知比短信更加正式進化為短信通知比微信更正式,緊接著又從短信比微信正式進化為郵件比微信正式。我們每天收到的各種工作或者交流郵件中都存在大量重要信息需要記錄。對于郵件保存,印象筆記也有著一套完整方法。 注冊印象筆記后你會就擁有一個專屬印象郵箱(可以在個人設置界面查看),以后收到別人發來的重要郵件可以直接轉發給印象郵箱,如果發送重要郵件可以直接密送印象郵箱。這樣一來,郵件連同其中的發件人、收件人信息和附件都會一并保存在印象筆記中。 進階部分保存微信消息中的文件 在微信中,你可以把任何需要保存的文本信息和圖片發送給「我的印象筆記」公眾號進行保存,但如果聊天記錄里有文件就會看到「你選擇的消息中文件不能發送給公眾號」這類提示。不要慌,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這一問題,那就是選擇「郵件發送」然后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添加到印象筆記」。此外,通過「郵件發送」的另一個好處是會自動生成一條筆記名為「XX 和 XX 聊天記錄」 的筆記并可以在印象筆記中直接編輯。 ![]()
Markdown 支持 Markdown 做為一種輕量級的標記語言,可以用簡潔且簡單的標記語法代替鼠標「指指點點」的操作。其最大的特點是易讀和易寫,所謂易讀指 Markdown 格式文件不會像 HTML 那樣滿屏幕充滿括號和各種縮進;而易寫一方面是指相對于復雜的 HTML 標記語言,Markdown 語法簡單學習成本低,另一方面是指熟悉相關語法規則后,寫作時可以脫離鼠標享受沉浸式寫作的高效與樂趣。 對程序員或重度文字工作者而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印象筆記對于 Markdown 的「無動于衷」已經成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痛,彼時想在印象筆記使用 Markdown 不得不借助第三方工具或者插件。 不過在今年 8 月印象筆記正式獨立運營后,做為一大更新亮點 macOS 最新版客戶端已經內置支持創建 Markdown 筆記,作為印象筆記和 Markdown 的重度用戶我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深度體驗,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據悉 Windows 內測版本的 Markdown 功能也即將上線,可以小小地期待一下。 文本名片掃描功能 或許你手機里有不止一個拍照掃描類應用,有些用來掃名片有些用來掃文本。但是只要有了印象筆記掃描名片和文本都不是問題。在新建筆記里選擇「拍照」,印象筆記就可以自動識別文本和紙張邊框也能自動掃描保存。需要強調的是,拍下的照片中 JPG、PNG 格式內的印刷體或手寫體文字在服務器端被系統掃描并記錄后均可以進行索引。不過文字的方向需要保持水平或者豎直,那些翻轉或者傾斜的字體無法識別。為了獲得更好的掃描效果,最好把紙張放在反差較大的深色背景下進行拍照。 第三方應用結合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信息錄入的強大之處還體現在和眾多第三方優秀應用的整合。不同應用之間的聯系為打造信息流處理流程提供了多種可能,這一點在 iOS 中的「捷徑」中最為明顯。 當然,如果你和我一樣使用 Android 系統也不用失望,印象筆記在 IFTTT 中有大量的使用示例,合理加以利用和改進會大大增加你的信息收集效率。類似于 Inoreader 這類 RSS 應用也支持直接把文章保存到印象筆記中。 郵件轉存的高級操作 默認情況下,發送到印象筆記的郵件會保存到默認筆記本,你可以在郵件主題的末尾添加特殊字符進行修改并設置其它一系列內容,例如主題為「下周工作內容 @工作 #待開展 」的郵件就會直接保存在「工作」筆記本并添加「待開展」標簽。 在平時,我還有一個習慣是會訂閱一些??磳W術期刊的摘要提醒郵件,但是在郵箱里偶爾會被忽略。有了印象筆記專屬郵箱之后,只需要在訂閱的時候輸入自己的印象筆記郵箱就可以直接把這類郵件發送到印象筆記進行查看和處理了。 本地大文件另類「保存」 印象筆記中可以把網頁資源插入鏈接,其實如果想在筆記中保存一個本地文件(的位置)也可以,而且這個文件不管多大都沒有問題。一種方法是把大文件的快捷方式作為附件保存,另一種方法是在插入鏈接功能中輸入文本地址。你可以通過鼠標右鍵查看文件屬性,復制文件地址,然后在筆記中插入如下格式的偽鏈接: 避坑部分讓專業的工具做專業的事情 在和不少印象筆記用戶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類似「印象筆記為什么不能 XXX」的聲音,我一般會先跟著附和一句再建議他用更專業的工具去做專業的事情,然后再把這個工具和印象筆記建立聯系。 例如,抱怨印象筆記不能繪制思維導圖或許就沒有太大意義,我們完全可以在 Xmind 這類專業工具中繪制好思維導圖后再同步到印象筆記,在 Xmind 中甚至還可以選擇是否同時同步圖片、文本和原始文件。 重要代碼不要寫在印象筆記 雖說支持 Markdown 后的印象筆記已經可以在代碼塊里很好地顯示代碼,但終究它不是一個專業編輯器;即便它有歷史版本功能但也不適合做代碼的版本控制。代碼還是建議使用 Git 和 VS Code 這類專業的版本控制工具和編輯器進行管理。 大文件不要存在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的高級用戶每月擁有 10G 上傳流量,單條筆記可以達到 200MB。這對于在筆記中存儲海量文字和十幾張高清圖再加上一些小附件來說足夠了。但如果一條筆記過大,印象筆記的數據存儲和加密機制會使其在打開過程中出現一定卡頓。因此建議大于 20M 的文件可以存在堅果云等支持增量備份的工具中;大于 1G 的文件還是存在微云這類云盤里吧。 筆記整理入門部分如果信息錄入要不怕做加法,那筆記整理的原則就是學會做減法。在入門部分,最關鍵的地方在于正確理解「筆記本」和「標簽」。 在印象筆記中最直觀的筆記整理方式是「筆記本」。筆記本的概念來自于傳統的紙筆記錄,所以入門時使用起來非常易于接受。在很多剛開始接觸印象筆記的用戶中有一種常見吐槽就是印象筆記筆記本只支持三個層級(筆記、筆記本和筆記本組)。這里我們應該樹立一個「筆記本在電子筆記中存在的意義更多是方便瀏覽,而不是搜索和具體分類」的觀念。如果有了這個觀念,你會發現三個層級對于絕大多數人已經足夠了,要知道目前印象筆記默認支持新建最多 250 個筆記本,所以一定要克制。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在印象筆記中過度依賴筆記本功能只能說明還停留在傳統的紙筆思維中,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筆記本「物理界限」在電子筆記中依舊沒有被打破,自然就很難做到高效。 從每條筆記上限支持 100 個標簽,每個賬戶上限支持 100,000 個標簽來看,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相對于上限為 250 個的筆記本而言擁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另外,在印象筆記中我們可以把標簽理解為一個和筆記相關的關鍵詞,標簽本身還支持層級結構可以用來篩選和搜索。 筆記每添加一個標簽其本質上就被賦予了一個不同的維度。這個維度可以是筆記來源,筆記涉及的知識類型,某個項目的進展情況,也可以是任何能想到的東西。一條筆記只能屬于一個筆記本,但是完全可以具有多重屬性(也就是多標簽)。 用學習筆記舉例,關于學習的內容只要有一個「學習」筆記本就可以,這個筆記本中的每一條筆記可以分別具有三個屬性:重要性標簽、類別標簽和掌握度標簽。后期我們想看什么都可以自由組合,比如想看數學未掌握的重點筆記,可以直接搜索「數學」「未掌握」「重點」這三個標簽即可。如果后期一個知識點掌握了,可以將「未掌握」標簽修改為「已掌握」,直接改變筆記的掌握度屬性。 正是標簽的存在讓筆記之間跨越了物理界限,能否用好標簽也是能否用好印象筆記的關鍵。關于筆記本和標簽可以簡單總結為:筆記本用來大致區分,標簽用來詳細關聯。 進階部分搜索比排序更重要 搜索是印象筆記進階最重要的一步!我把全文唯一一個感嘆號放在這里,希望能引起你對于搜索技能的重視。 如果使用剪藏插件,在 Google 中進行搜索時會自動匹配印象筆記里相關的內容;你可以在印象筆記中設置全局狀態下的搜索快捷鍵。印象筆記可以搜索一切,包括但不限于題目、標簽、時間、位置等等,你需要多了解一些高級搜索語法,很多規則多使用幾次就熟能生巧了,下面簡單試舉兩例:
如果一個包含若干條件的復雜搜索使用頻率很高,你還可以對搜索進行保存。 巧用筆記合并與關聯 除了筆記本和標簽,在筆記整理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學會利用筆記合并功能以及筆記內關聯功能。印象筆記可以方便地給每一條筆記生成一個鏈接再嵌入到其它相關筆記中,利用這個特性甚至可以為一系列筆記制作目錄。 ![]()
為筆記本建立編碼體系 印象筆記的筆記本根據名字默認有一套自己的排序規則,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能自己做主。對筆記本建立自己的編碼體系既可以解決排序的問題,也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閱讀和查找效率。
使用簡化格式功能 從網頁或者微信公眾號中保存到印象筆記的內容往往具有非常復雜和奇怪的格式,這是可以使用簡化格式功能刪除那些毫無必要的動圖和廣告,增加閱讀流暢度。 代碼塊里不寫代碼 代碼塊顧名思義是給程序員放代碼的地方,但是我們又不建議將大量代碼保存在印象筆記中。利用代碼塊內容和正常筆記有顏色和格式差別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給它找一些其它苗紅,比如對筆記本身內容添加注釋和說明。如果筆記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或者書籍摘抄,我們就可以在代碼塊里寫上閱讀心得添加到對應位置。 避坑部分印象筆記不是垃圾桶 曾經有朋友和我說他放棄印象筆記的唯一原因是里面筆記太多,這就是典型的把「第二大腦」用成「隨身垃圾桶」案例。印象筆記本來是要幫你記住過去,但是現在卻變成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雖然錄入階段我們不用害怕做加法,但這是建立在筆記整理的基礎上。 不要人為添加物理界限 只用筆記本而不用標簽或者只會記錄不會搜索都等于人為又給電子筆記增加了物理界限。如果每找一條筆記都是從筆記本組到筆記本再翻出筆記,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使用方法了。 筆記整理過猶不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面臨排序和搜索的取舍問題,例如自己的書架和辦公桌到底要不要整理。如果下次你又碰到這個困惑,建議你問問自己:整理和排序是為了什么? 當你投入一下午把書架上的書整理出一個順序時,你的目的應該是保證后面在找書環節不用投入更多精力,排序和搜索如何平衡的問題這次你選擇了前者。但如果排序僅僅是為搜索提供支持,那在電子化的印象筆記里不排序也沒有什么問題。有了合理的標簽屬性,通過標簽和文本內容用幾秒鐘搜索出自己想要的筆記不知道比用一個星期把幾千條信息歸檔到十幾個筆記本高到哪里去了。在印象筆記中,搜索成本的下降讓排序的價值極大降低,所以筆記要整理但不要整理成癖。 知識輸出入門部分Evernote 的創始人 Stepan Pachikov 創立 Evernote 之初是因為他希望有一款工具可以有益于大腦所做的三件事情:記住過去,建立聯系以及著眼未來形成新想法。本文提到的信息錄入對應的就是記住過去,筆記整理對應的就是建立聯系,而做好這兩者都是希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知識輸出,即著眼未來形成新想法。 如果你有一條整理好的筆記需要導出, macOS 客戶端可以在筆記內鼠標右鍵選擇「轉化筆記為PDF」,Windows 客戶端可以從菜單欄選擇「文件」再點擊「另存為PDF」。 如果你身邊的同學或者同事也在使用印象筆記,把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工作計劃直接共享給他們也是一個提高協作效率的不錯選擇。在印象筆記中可以通過工作群聊和發送郵件兩種方法共享筆記和筆記本。如果需要協作可以把筆記開通「可以編輯和邀請」權限;如果只是讓對方讀一讀只需要設置為「可以查看」權限。需要注意的是在筆記共享這個層面 Evernote 和印象筆記兩款軟件并不互通,所以在發送筆記之前記得確認一下。 獨立運營后的印象筆記正在和騰訊合作開發適合國內用戶的筆記分享形式,目前 Android 客戶端已經可以實現借助 QQ 空間公開分享筆記。分享的筆記會變成一篇 QQ 空間日志,這種分享方式對于已經不用 QQ 空間的人而言似乎有些雞肋,但這也是在國內目前審查機制下(其它有公開分享鏈接的筆記工具必須對筆記進行內容審查)權衡之后的方案。期待印象筆記后續可以和微信開展合作,在可操作的范圍內探索出真正有意義的高效分享方式。 進階部分合理利用筆記本組 在輸出層面,你可以利用「筆記本組」功能進行流程管理。比如為了保證多項目順利并行,可以命名一個「項目」筆記本組,在其中添加「待開展」,「開展中」和「已完整」筆記本,根據項目進度把內容放在不同的筆記本中,方便隨時在不同項目間切換。類似的,也可以命名一個「寫作」筆記本組,在其中添加「有想法」,「半成品」和「可公開」筆記本,從而對有哪些文章寫了一半有哪些可以公開發表一目了然。 項目和素材建立關聯 一個完整的知識輸出過程會涉及到原始信息,整理過的筆記和項目進展情況等等很多不同類型內容。它們雖然散落在不同的筆記本或者筆記本組中,但依舊可以利用標簽把原始信息筆記和項目進展等聯系起來,從而讓同一個筆記有不同維度,不同筆記也可以有相同維度。 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這個概念并不神秘,通俗地講就是把碎片化、分散和相對獨立的概念與信息加以整合從而形成具有聯系的知識系統,進而去解決實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如何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我以自己日常淺閱讀(公眾號、推特和訂閱博客等碎片化閱讀)的知識體系構建方式為例作為說明。
避坑部分不以數量論英雄 很多人在總結筆記使用情況時都很在意有多少條筆記,比如 1 年 5,000 條或者 3 年 10,000 條。但請你永遠不要用筆記數量作為自我衡量或者評價他人的標準,因為那些筆記可能都和你無關。 分享是反饋的最好方式 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反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想要得到反饋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信息和知識直接用在日常生活中或實際工作中,當接收到的內容在當下并沒有用武之地時,最簡單有效的反饋方式就是分享。如果今天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別人會的我都會,我會的誰也不告訴」,那做過的可能不僅僅是自我反饋的機會。 別等都學會了再輸出 在產品營銷中有一種策略叫做「最簡可行產品」,它是指以很低的成本先把具有核心概念的產品展示給用戶,而不是等什么東西都非常成熟了再推向市場。比如,產品的核心概念是交通工具那可以先造出一輛自行車交付給用戶再去根據用戶反饋研發摩托車和汽車。 知識輸出也是類似的道理,很多人堅持把某個領域或者話題掌握到八九不離十才能嘗試輸出,卻忽略了在實踐和測試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改進,很多問題靠別人的東西是想不出來的。 電子筆記的一大特點就是能方便地進行知識迭代和升級,只要有了一定的錄入整理就可以先用起來,遇到困難或者感悟再去進行新一輪錄入整理,只要利用好印象筆記的整理方法加上反復的錄入整理和輸出就不難形成深度和廣度兼具的知識網絡。 寫在最后印象筆記作為一款優秀的筆記工具,在滿足了我無紙化記錄絕大多數需求的同時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而且在「記住過去,建立聯系以及著眼未來形成新想法」這三個方面也對我產生了很大幫助。不過,工具終究是為我們的想法服務,拿到任何一個工具只要知道它能做什么,怎么能做好,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夠了。至于能發揮多大價值,還需要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思考與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