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黃芪赤風湯的作用功效黃芪赤風湯(《醫林改錯》)Decoction of Drugs Containing Astragali seu Lede-bouriella Red peony 【組成及功效】黃芪60克(生),赤芍3克,防風3克。 【新用】腦炎、腦膜炎后遺癥:黃芪30~60g,赤芍、防風各6g,烏蛇粉3~9g(沖服)為基本方。肢體軟癱加馬錢子粉(3~7歲每日0.15g、7~8歲每日0.3g)分2次早晚沖服;不自主運動加天麻、鉤藤各9g,蜈蚣1條(研末沖服);肌肉萎縮加人參、鹿茸粉各等量沖服;肌肉攣縮加伸筋草、木瓜各9g,雞血藤15g;上肢屈伸不利加桑枝30g,桂枝9g;下肢不利加桑寄生15~30g,川斷15g,懷牛膝9g;癡呆失語加河車大造丸或胎盤粉3~9g,每日2次,沖服;虛熱加知母9g,水煎服。此方劑還可治療脊髓炎(脫髓鞘病變)和脊髓動脈栓塞。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助陽益氣,行滯祛風,活血通絡。 【主治】癲癇、下肢痿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甚至肌肉萎縮,呈弛緩性癱瘓。王清任列此方主“治癱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動為準,不可再多。如治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服之皆效。無病服之,不生疾病。總書數篇,不能言盡其妙。此方治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配合龍馬自來丹治療癇證,宜“每晚先服黃芪赤風湯一付,臨臥服丸藥一付?!?/p> 【加減】在臨床應用本方治療癲癇時,可加天麻、全蝎、僵蠶、菖蒲、半夏、竹瀝;治療癱腿,可加木瓜、牛膝、防己、薏苡仁、茯苓、黨參。若癲癇發作后,伴有眩暈、心悸、驚恐恍惚、睡眠不安、胸膈滿悶、其寸口脈浮細或細弱者,本方加遠志、菖蒲、五味子、酸棗仁、朱砂,以通竅寧心;若伴見面黃肌瘦、或輕度浮腫、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脘腹脹滿、飲食不化、大便溏薄、其脈浮虛者,本方加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以補益脾胃;若伴有頭眩、眼花、耳鳴、怔忡、健忘、遺精者,本方合知柏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以補益肝腎。 【方論】從王清任設本方分析,黃芪赤風湯不但治療癇證、癱腿、諸瘡、諸病等,而且可以“無病服之,不生疾病”,說明該方既有治療疾病的效果,又有防病保健,增加抗病能力的作用。長期服用,“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狈街悬S芪為主藥,量大達60克,生用能補益衛外陽氣而固表,加強防衛功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抗病能力;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具有較好的解痙作用,還可抗炎、抗驚厥、抗潰瘍,同時還有降壓作用;防風祛風解表,勝濕解痙,還可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三藥配合應用,可以明顯提高治療多種疾病的療效。若長期服用,可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實為良方一劑。 黃芪赤風湯的新用途1.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發生于兩小腿伸側或屈側、前臂、股部等處的紅色或紫紅色、慢性、炎性、結節性皮膚病。為發生于皮下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癥。好發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兩季發病多見發病系因多種因素,如感染或藥物引起的血管反應,亦可為某些疾病,如肉樣瘤、麻風、淋巴瘤、結締組織病等的一種證候。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病,發疹前和發疹時可有發熱、喉痛、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疼痛等全身癥狀。皮損為鮮紅色的結節或對稱性紅斑,結節性損害高出皮面,大小數個結節不等,疏散分布,可有疼痛或壓痛,結節不潰破,結節持續數天后,顏色由鮮紅變暗紅紫紅,最后呈黃綠色,終至消失,但常復發,經久不愈。 結節性紅斑在中醫學中屬于“梅核丹”、“濕毒流注”,其病理特點為素體血分有熱,外受濕邪,濕熱蘊結,導致脈絡阻塞、氣血瘀滯等。結節性紅斑按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風濕入絡夾瘀型、濕熱夾瘀型、濕毒結聚型、濕邪內蘊郁久化熱型、氣虛血瘀兼外感風濕型、血瘀阻絡血熱偏重型、熱勢內焚氣血兩燔型、肝腎不足陰虛偏重型。黃芪赤風湯主要適用于濕熱夾瘀型、濕毒結聚型、濕邪內蘊郁久化熱型。 黃芪赤風湯加減:黃芪20克,赤芍15克,防風6克。 加減:若血瘀絡阻、血熱偏重者,加紫草15克,丹參20克,金銀花30克,茜草10克,漢防已10克;關節紅腫疼痛較重者,加乳香12克,沒藥12克;濕毒較盛者,加土茯苓15克,黃柏6克,生薏苡仁20克,忍冬藤12克連翹9克;若結節疼痛者,加延胡索10克,五靈脂10克;氣滯血瘀者,加當歸9克,紅花9克,蘇木9克,絲瓜絡12克,伸筋草12克;紅斑明顯腫赤者,加丹皮10克,玄參10克,丹參30克,僵蠶10克(1)根據《遼寧中醫雜志》,1982,(3):30,薛伯壽報道: 用黃芪赤風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濕毒結聚型結節性紅斑1例,處方:生黃芪15克,土茯苓15克,蒲公英15克,赤芍9克,防風6克,黃柏6克,生薏苡仁20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穿山甲12克,白芷5克,制乳香5克,制沒藥5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服藥2劑后,紅斑及灼熱明顯減輕,4劑后,結節紅斑已基本消失,舌質正常,苔退,脈弦細,改方:生黃芪20克,土茯苓15克,生薏苡仁12克,忍冬藤30克,赤芍9克,連翹9克,防風6克,制乳香5克,制沒藥5克。繼服藥5劑后痊愈。 (2)根據《遼寧中醫雜志》,1982,(3):30,薛伯壽報道: 用黃芪赤風湯加味治療濕熱夾瘀型結節性紅斑1例,服藥10劑痊愈。處方:生黃芪20克,赤芍6克,防風6克,牛膝6克,連翹12克,土茯苓12克,制沒藥4.5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3)根據《遼寧中醫雜志》,1982,(3):30,薛伯壽報道: 用黃芪赤風湯治療濕邪內蘊、郁久化熱型結節性紅斑1例,收到較好效果。處方:生黃芪20克,生薏苡仁20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防風6克,制乳香5克制沒藥5克,土貝母9克,玳瑁9克,土茯苓12克,連翹12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服3劑后,紅斑腫痛漸見消減服7劑后,紅斑消散,夜間低燒已除,神爽,食增,痊愈。 2.多發性抽搐 多發性抽搐又稱進行性抽搐,其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是中樞神經介質紊亂引起生物胺代謝異常。臨床上有進行性運動和精神癥狀,有抽搐表現和不自主發出聲音,診斷不困難。腦電圖可有非特異性慢波,尿中排出多巴胺增多,男多于女,抽搐常自面部開始,表現為眨眼、齜牙、舉眉、口唇抽動、作怪相、頭部抖動、顫搐等,抽搐動作常為刻板式,重復發生,可以部分地、暫時地自主控制,精神緊張時加劇,睡眠時消失隨著病情進展而抽搐加重,并波及頸、肩、上肢,甚至全身。呼吸肌和吞咽肌抽搐時可發出各種聲音,如咳聲、鼾聲、打嗝、清喉嚨、發哼聲、噴鼻聲、犬吠聲等,以后發聲漸漸形成詞字,有的出現刻板式暴發性穢語、罵人語、啐唾沫以及復雜的手勢等,多發性抽搐時沒有其他神經系統癥狀,無驚厥,一般無智力減退,但有學習困難,可有繼發性精神異常,如強迫觀念、恐怖癥等,病程為慢性、進行性,癥狀有起伏,不治療則持續到成人期,間歇發作數周或數月不止。 多發性抽搐屬于中醫學中的“瘛疭”、“筋惕肉”、“抽搐”、“慢驚”等范疇。其病理特點是氣虛血瘀,肝血不足,痰火內擾等。多發性抽搐按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氣虛血瘀型、肝血不足型、痰火內擾型。黃芪赤風湯主要適用于氣虛血瘀型。 黃芪赤風湯加減:黃芪60克,赤芍6克,防風6克。 加減:若納呆者,加雞內金5克;抽搐嚴重者,加全天麻10克,全蝎3克;痰火內擾者,加竹茹10克,半夏9克,陳皮4.5克,菖蒲4.5克,茯苓9克;若小兒點頭明顯者,加藁本1.5克,蔓荊子6克,菊花6克,桑葉6克,天竺黃3克。 根據《浙江中醫雜志》,1986,(11):43,劉傳珍報道:用黃芪赤風湯、生鐵落飲合劑治療小兒多發性抽搐10余例,療效較好。處方:黃芪30克,赤芍6克,防風6克,鉤藤8克,銹鐵磨水煎藥。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3.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稱“凝肩”、“銹肩”、“凍結肩”、“肩凝癥”、“凝肩風”、“肩袖炎”、“漏肩風”、“五十肩”等。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癥反應,是以肩關節疼痛、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亦是使用率最多的關節。人體在50歲左右時,其肌腱、關節囊、韌帶、滑囊等軟組織均不同程度地產生退行性改變,當肩部遭受外傷、勞損或風寒的侵擾,則容易造成肩部的慢性無菌性炎癥;久之則肩關節軟組織廣泛粘連,限制了肩關節的正?;顒佣a生本病。單側發病者多,雙側同時發病者少,雙側同時發病者多為一輕一重;本病為慢性發病,初起肩周微痛,1~2周后疼痛加劇,肩關節外展及外旋功能開始受限,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肩關節粘連;重型患者肩臂肌肉萎縮,三角肌更為明顯,疼痛較重,夜間尤甚,外展及內旋、外旋均受限制,病程較長。本病的致病因素除肩周病變外,肩外病變如頸椎病、冠心病、內分泌紊亂、感染等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另外,與神經炎、風濕病、岡上肌腱斷裂、肱二頭肌卡頭特發性脫位及炎癥等病,也與本病發生有關。 肩關節周圍炎屬于中醫學中的“肩痹”。其病理特點為風寒濕侵襲及勞損,加之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肉失養等。肩關節周圍炎按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風寒濕痹阻型、氣血兩虛型、肝腎虧損型、筋骨損傷型、濕熱阻絡型、氣血瘀滯型、陽虛寒凝型。黃芪赤風湯主要適用于氣血兩虛型。 黃芪赤風湯加減:黃芪3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 加減:若呈游走性疼痛者,加全蝎6克,穿山甲5克;若痛如錐刺、舌黯有瘀斑者,加炙山甲9克,雞血藤15克,紅花10克;若肩部畏寒甚者,加桂枝10克,炙川烏10克(先煎);若肩部沉重滯者,加羌活5克,威靈仙10克;若患肢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克,絲瓜絡10克;患部疼痛較劇者,加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證兼氣虛者,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甘草6克;兼血虛者,加當歸15克,白芍15克,雞血藤15克;久痛入絡、日久不愈者,加白花蛇10克,蜈蚣2條,烏梢蛇15克;若肩部酸楚無力者,加續斷30克。 (1)根據《陜西中醫》,1995,(11):517,龐濤報道:采用黃芪赤風湯治療肩關節冷痛1例,收到較好療效處方:黃芪30克,赤芍15克,防風15克,桑枝1克,川木瓜10克,秦艽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川斷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3劑后,癥大減,守方繼進20余劑后,癥消病愈。 (2)根據《吉林中醫藥》,1982,(4):29,傅忠芬報道:采用黃芪赤風湯加味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7例,治愈12例,好轉2例,無效2例,中斷治療1例。處方:黃芪10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加桂枝3克為引經藥。水煎,每日1劑,分早、午、晚飯后3次溫服。6天為1療程。
|
|
來自: 123xyz123 > 《從外感從肺從風藥角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