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套易筋經是來自于內功圖說,結合了流傳下來的易筋經、洗髓經和八段錦而編制的一套養生保健功法,其練功方法廣為氣功、武術、醫療所采用,身心并練,內外兼修而能夠達到鍛煉身體、増力壯骨、祛病延年的目的。目前流傳的易筋經雖然版本眾多,但核心動作大同小異,且其中精神并無二致,所以對此不用太過于糾結與懷疑,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無論做學問還是練功夫皆當如此。
易筋經第七勢九鬼拔馬刀
【原文】 側首彎肱,抱頂及頸; 自頭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析義】
九鬼拔馬刀:本勢是模仿九鬼從頸后用力拔出馬刀的動作。九鬼,語出佛教。
正文析義:側身屈肘,手掌抱持頭項,向后盡力上提,不要嫌力量太大;左右相互輪換,身體直立,心平氣靜。
【步驟】
1.預備式 身體站立,全身放松。 頭如頂物,目視前方, 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收腹直腰,并步直立; 面容端正,呼吸平和; 精神內守,心境坦然。 (其余各勢的預備式與此相同) 2.交叉上舉 左腳向左分開,與肩同寬; 兩手交叉上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3.上托下按 兩手緩緩下落于身體兩側; 左手上舉,掌心向內,用力托舉過; 右手下按,掌心向下,并向身后下按。 4.臂項相爭 左手屈肘,按住頭后枕部; 右手向后,盡力上提,至右側肩胛骨下部,掌心前按,緊貼背部; 左手掌前按,肘向后展,頭項用力后仰,臂項相爭用力; 眼向前平視; 然后身體充分向左擰轉,眼向左方平視。 此動作可以堅持3~9個呼吸。 (臂項相爭,使用暗勁,頸部端直,不可歪斜。按背之手,至右側肩胛骨下部,掌心相向,緊貼后背。另一支手屈肘,按住頭后枕部) 5.收勢 雙手同時撤力,身體轉正; 兩臂呈側平舉,掌心向下。 深吸一口氣,徐徐呼出,兩手同時下落置于兩側。 左腳收回,并步直立。 左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要領】 1.上體左右擰轉,保持軀干中軸正直(注意用腰椎轉)。 2.臂項相爭,使用暗勁,頸部端直,不可歪斜。按背之手,掌心相向,緊貼后背。 3.兩目平視,肩胸放松,身直氣靜。 4.單練臂項相爭勢時可練3~30分鐘(數呼吸可練3~9個呼吸甚至更長,根據各人情況,一般初學動作之時可每一個動作練三個呼吸,形體放松,呼吸自然,均勻流暢,不喘不滯,切勿過分追求呼吸的深長和細柔。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動作可逐漸與呼吸配合)。 5.鍛煉時開始可以平靜呼吸,逐漸放松情緒,排除雜念,精神集中,運用一些入靜的方法,能夠使得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達到一種機體狀若虛架,輕松漂浮,頭腦清晰愉快,靜若止水的高級入靜狀態。不過要注意的是入靜一般是在對功法掌握較好,練功質量較高的情況下出現,并且往往隨著功夫的進展而步步深入。詳見下面的相關鏈接中。 【習練功用】 1.重點鍛煉頸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前臂屈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和背闊肌等,增強頸部力量及臂力腕力。 2.增強頸臂腕肌力,鍛煉頸、肩、肘、腕部各關節的功能,可以防治頸椎病、肩背勞損、肩周炎、肘腕肌腱損傷等病癥。 3.疏通督脈,寬胸理氣,改善頭部血液循環,對肺氣腫、腦供血不足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高血壓與腦血管病變患者慎練。 5.注意本套易筋經屬于一種動功與靜功、內功與外功相結合的功法,內外結合,動靜相兼,剛柔并濟,形神若一,有內外兼練的效果。要求外動內靜,“動則練外,外練筋骨皮”,古代練功家常說,強身莫善于習動,一身動則一身強,練習動功可達到強健筋骨的作用;“靜則練內,內練一口氣”,這也是練功與一般的體育鍛煉最大的不同,因此氣息精神的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息定神有助于精神的寧靜和體內氣息的調節,久而增氣增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