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5454 字 已經很努力簡縮了 放心,不會太難讀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狀態,大概就是「混亂」。 每天狂轟濫炸的信息,讓我們時刻處于超負荷的狀態中; 排得滿滿當當的任務和瑣事,把我們的時間切割成碎片; 縈繞在腦海中的念頭、煩惱、焦慮,讓大腦感到不堪重負…… 跟這個復雜的世界相比,我們的大腦,有時候靈巧得令人驚訝 —— 比如,它可以高效協調160億個神經元,產生復雜的集體智能和自主意識,而這是電腦至今都無法實現的。 但更多時候,它又顯得那么笨拙、遲鈍,無論是信息儲存能力,還是處理能力,都遠遠不足于應對紛繁多變的外部世界。 這多多少少受到物種的限制,也有時間的因素。畢竟,我們在原始時代度過了數十萬年,早已習慣了這種形態。 但工業革命至今,人類的科技發展超過以往數千萬倍,也僅僅過去了一百多年 —— 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進化出適合「現代社會」的生存模式。 在無法拓展「硬件能力」的前提下,我們能改變的,就是增進它的「軟件能力」—— 也就是優化它的結構、模式、方法和心智模型。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大腦變得更加有序,來應對這個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和變化呢? 我想先從日常生活開始聊起。 無論你是租房還是買房,無論你只有一個小房間,還是有一套三居室,你都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布置這個每天要待8小時以上的家? 你可能會想劃分出「工作區」「學習區」「休息區」,也可能喜歡隨心所欲、雜亂但愜意的生活,但不論你選擇哪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你心智模型的外在投射,反映了你如何認知和思考這個世界。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家居裝修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一個概念,叫做「動線」。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你每天生活起居的行動軌跡。在房子的平面圖上,畫出你每天的動線(比如:廚房做飯、日常清潔、回家休息……),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現在的布局是否合理,會不會對動線造成干擾,會不會產生冗余的勞動量。 所以,家居裝修的基本原則就是:按照動線來規劃家里的擺設,讓所有東西都位于「最舒適」「最方便」的位置上。 這種做法的本質是什么呢?把房子視作一個客體,而人才是行為的主體,讓房子去適應「人」的生活習慣。 房子在哪兒,多大,戶型怎么樣,這些屬性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房子的結構、功能、擺設,則是我們可以調整的。 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后者,讓它更適合我們的需求和期望,這就叫做「優化」。 這就是一種有序的表現。 它的本質是什么呢?在你的腦子里,要有一套清晰而明確的行為規范和流程,然后用它去塑造和框架化外界事物。 也就是說,用我們作為人的主體性,去規范外界的客體 —— 而不是反過來被它們所左右。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家里一定有很多書,那么,你是怎么把它們分類的?怎樣擺放在書架上? 一般人可能會按照書的類型來分。比如:文學,非文學;后者再往下細分:歷史,經濟,科技,商業,管理…… 但我是這么分的 —— 我會把書架大致分成這么幾個區: 最方便的區域(接近身高)的地方,是我最經常翻閱的書; 次一點的地方,是我休息時用來消磨時間的書; 最底下的部分,是很少翻看、只用來查閱特定內容的專業書籍。 每個區域里面,不管是什么標簽、什么類型,文學和非文學,歷史和商業,全都堆放在一起。 同樣,我不會把書「放回原本位置」,而是放到最末端的位置 —— 這基于一種叫做 LRU(Least Recently Used)的簡單思維:你最近剛剛使用過的資料,很有可能是你很快又需要再用的。 而且,這樣有什么好處呢?可以打破書籍之間「類別」的藩籬,讓它們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和聯系。 我甚至會同時翻閱幾本完全不同的書,比如現在,手邊的書桌上正放著一本腦科學、數學、寫作、歷史和商業的書 —— 同樣,我不會采取「把一本書看完」的做法,而是看幾頁,跳到另一本書再看幾頁。 在這種跳躍的節奏感中,找到一種微妙的線索和聯系。 這就是一種對「客觀屬性」的打破。書籍依據自身屬性,構建出了一面面「墻壁」,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些墻。 重要的并不是「事物是怎么樣的」,而是「我希望它如何」。 心理學家 Egon Brunswik 提出過一個「透鏡模型」。什么意思呢?他認為,在我們和真實世界之間,并不是完全連通的,中間隔著一面「透鏡」。我們對世界的觀察,世界呈現給我們的反饋,都會經過這面透鏡的折射和扭曲。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生命中有哪些人,對你而言是重要的? 看到這個問題,你一定會聯想起你的家人、愛人、朋友,對吧?但考慮另一個問題:他們在你每一天里面,是你接觸最多的人嗎? 肯定不是。你接觸更多的,一定是外賣員,樓下菜市場大媽,超市收銀員,公司門衛,同事,上級,等等。 也就是說:你每天的生活的外部世界,跟你的心智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你的心智世界中,最核心是你自己,在靠近圓心的一環中,是你的家人;再往外一環,是你要好的朋友;接下來是你的同事,普通朋友,有合作關系的人……諸如此類。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外部世界」,被我們的「透鏡模型」所扭曲、調整之后的結果。 甚至,現實生活中,在「透鏡」和「外部世界」之間,還隔著一層膜,叫做「擬態世界」。 什么是「擬態世界」呢?這是李普曼的思想。他認為,我們一切信息的來源,都是由各種媒體渠道發布的。而媒體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饋客觀現實,它自身會形成另一層「透鏡」,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塑造。 也就是說: 很多人的思維是什么呢?是試圖去改變、規訓現實世界,但這是很難做到的 —— 更有效的做法,是去調適我們的「透鏡模型」和「擬態世界」,讓我們能以更好的視角去看待外部事物。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人喜歡整理辦公桌,他們認為,干凈整潔的辦公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這并不一定正確。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身處較凌亂的環境之中時,人的思維反而會更活躍,從而工作效率也會更高。 為什么呢?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凌亂的環境往往更貼合我們的習慣 —— 你會大致記得「把這個東西放在哪里」,從而可以高效地運用「自上而下」的認知模式去作模式識別。反過來,如果經常整理,你很可能會被迫使用「自下而上」,而這需要更長的思考回路和更多的精力。 第二,凌亂的環境,可以不斷刺激我們的思維,把那些潛伏著的隱藏節點「激發」出來,從而讓我們看到被日常生活掩蓋下的聯系,以及閃現各種閃光點。 在這個例子中,外部環境的「整潔」和「凌亂」重要嗎?其實并不。更關鍵的,是我們的心智如何去認知它們。 它們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凌亂的,但在我們的大腦中,很可能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的。 同樣,很多人鼓吹「斷舍離」,喜歡清理自己的生活環境,追求「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拒絕品牌、囤積、收集。 這好不好呢?當然是好的。但真正有效的斷舍離,一定不是針對外物,而是針對內心的欲望。弄清楚自己要什么,除此之外都是噪音,再映射到外部世界,這才是真正的斷舍離。 再如很多人愛說「財務自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只關乎欲望。有了投資,總想把它做大,想抓住機遇;開了公司,會背上一整個公司的負擔和未來,想深挖行業,想上市,上改變行業 —— 欲望不止,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但欲望是不是不好的東西?當然也不是。欲望是我們前進的原初動力。重點是什么呢?是要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堅持自己的「主體性」,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所規訓、灌輸,被客體所異化。 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 所以,你會發現,我在很多文章里面,都在強調這種「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主體性。 比如:讀書不要追求「把一本書讀完」,這沒有意義。「一本書」的本身,是它的一個客觀屬性,一個承載知識點和邏輯結構的容器,為什么要被這個客觀屬性框住呢? 再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很多人的做法,是按照信息的屬性去分類 —— 比如:和朋友的聊天記錄,和同事的開會討論,上網時看到的好文章,項目復盤的整個記錄,跟上級交流的心得體會……諸如此類。 但這樣有意義嗎?沒有意義。這樣做完整理之后,信息本身還是那些內容,但你的「主體性」呢? 這些信息里面所反映出來的「你」,在哪里? 真正有效的整理是什么呢?是按照你現階段的目的和需求,把可能用到的信息,放到容易找到的地方。讓它們按照你的心智模型去組織起來,而不是按照屬性去囤積起來。 你會發現,我一直提倡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呢?流(Flow)。 我會盡一切可能,把靜態的分類思維,轉變成動態的「流」。 無論是工作流、信息流、生活流……一切信息、對象和客體只有流動起來,被納入主體的行為軌跡里面,它才被賦予了意義。 前陣子寫「知識卡片」時,有讀者留言道:如果說「知識就是聯系」,那假如我學了一些物理知識,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它是不是就不算知識呢? 當然啦。如果你只是記得「引力的本質是時空扭曲」(當然這句話不嚴謹),既沒法把它拆解到知識體系里面,也沒法利用它去理解、思考新的問題,還沒法運用到生活中(哪怕是作為談資),那它就只是一句「信息」而已。 它放在你的腦子里,跟放在課本里、網絡上,沒有任何區別。前者還會占用大腦空間。 所以,信息如何才能成為知識?流動起來。它一定要經歷碰撞、整合、聯系、遷移,才會萌生出新的意義。 同樣,一段會議記錄,放在那邊,它就是一段「死」的信息。如何讓它活起來?找到它里面有哪些東西,是下次做項目時可以沿襲、留意和避免的,然后做成筆記,用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我前段時間講授閱讀和知識管理時,也有不少同學問: 老師,按這種做法,如果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怎么辦?作者肯定是比我們懂得更多的,為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框架去思考呢? 答案很簡單:按照作者的框架來,就相當于在大腦中「復制」了別人的東西,你還是你嗎?你就成了一個儲存信息的倉庫而已。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是先擁有自己的框架,再把不同的東西填進去。 如果你擔心曲解,擔心犯錯,那就讓信息流動起來 —— 去查閱相關主題,去橫向拓展閱讀,去跟別人交流,去嘗試著應用再尋找反饋……這樣,才能真正去塑造和形成「自我」。 也就是說,要有這樣的思考方式:世間的一切都是素材,「我」,才是把它們整合到一起,產生「成果」和「意義」的主角。 重要的不是「他們怎么說」,而是「我怎么理解」。 這種「主體性」的思維,在生活中,其實有非常多的實例。 比如: 在負面情緒涌上來時,你可以跳出來,從第三方的視角看自己:我在做什么?當下重要的是什么?負面情緒有用嗎?如果沒有,我應該做些什么? 在談話和交流時,你可以不斷審視:主題是什么?現在的走向是什么?對主題有幫助嗎?我可以如何回到主題? 在溝通和表達時,你可以思考:我要傳達的核心是什么?我有哪些東西可以利用?對方可能會如何理解?我可以如何去引導? 在跟進項目時,你可以反問自己:什么才是關鍵點?我需要調配什么,來配合這個關鍵點? 諸如此類。 這就是一個「主體性」和「客體性」不斷爭奪主導權的過程。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一點:很多人執著于「高效」「快速」「節省時間」,但節省時間之后呢?這些省出來的時間,你用來做什么了呢? 時間管理的關鍵,永遠不是「高效」和「省時」,而是:我如何利用我的時間資源,過我想要的生活。 壓縮我不想要、不必要的,去支撐我想要、需求的,讓自己遵從內心的渴望和聲音 —— 這才是時間管理的核心。 而不是埋頭于外部強加給你的瑣事、雜務、壓力和焦慮之中,去謀求所謂的平衡。 很多時候,做決策,做管理,本質其實就是「舍棄」。 不要去擔憂「可能有用」「別人在說」「我會不會被拋下」,也不要著眼于優越感、存在感、成就感,只要對你的目標沒有幫助的,都是噪音。 關注核心,明確目標,把外在對象拆解、內化,讓一切流動起來,把它們去嵌入你的「框架」之中 —— 這就是「流」的生活方式。 讓外物去適配你,幫助你,滋養你,讓它們去組成你的整體,去涌現出「系統性」,組成有機的系統。 最后,提幾個簡單的小Tips,幫助你構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不妨經常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我的目標是什么? 它也許包括長期目標(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也許包括短期目標(我想達成什么成就、實現什么愿望、幫助哪些人……),但無論如何,它一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聲音,是你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 如果暫時還沒有,不妨試試逆向思維 —— 審視你當下在做的事情,不斷反問自己「為什么」,從中找出你的傾向和潛在的信念。 這是你需要一直去做、去爭取實現的事情。 2)我需要什么? 在(1)的基礎上,如果要達成目標,我還需要什么東西?如果要得到這些東西,我需要做些什么? 逆向去反推出你的路徑。這也許就是當下你最重要的任務。 除此之外,都是噪音。 3)我走在正確的路上嗎? 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的目標和需求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我如何調整和改變?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注意,這幾個問題,看似很大,但實際上,任何時刻都可以去應用 —— 哪怕是看一本書,做一項任務,和朋友談話,等等。 比如:
試著讓它成為你的「思維篩」,不斷幫你篩掉雜音,引導自己前進吧。 如果你有關于生活、學習、思維的困惑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