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萬物都存在波動現象。 當人類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時,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個問題:既然光是粒子也是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一直被認為是粒子組成的一切實物,其內部的粒子也應該具有波動性!而首先提出這個問題乃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他于1924年的博士論文中首次指出實物粒子與光一樣,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愛因斯坦于1905年發現的光波粒二象性理論應該得到推廣,那就是這個理論應該是可以應用到一切由粒子組成的物質”。 德布羅意這個觀點開創了量子力學的新紀元。并在當時得到了愛因斯坦的大力支持,并稱之為:“給面臨困境的物理學一線希望之光!”并從此引起了物理界的強烈關注。之后物理學界便踏上了針對物質波動性研究之征途。 人們發現,大部分我們人類肉眼所見之實物,其粒子的波長其實是非常小的。 科學家們首先從電子衍射現象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例如電子在1000V的加速電壓下,波長僅為39pm,數量級與X射線相近。 除了電子,人們又相繼用中子、質子、氫原子和氦原子等粒子流觀察到衍射現象。充分證實了所有實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此后又通過多種實物粒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發現了原子、分子、大分子、超大分子的波動性。由此證明了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是物質的內稟屬性、內在屬性,并適用于所有物質。 如此說來,確實不可思議。那么,蔬菜、碗筷、汽車、扇子、甚至我們的身體、房子、泥土石頭……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對的,一切存在的物質都有,而且它們都是以光波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是宏觀物質的波長非常小,人類的肉眼觀察不到而已。 而且一個物體其質量越大、運動速度越快,它散發的波長卻越小,人的肉眼就越難觀察到其波動性!也就是說,物體的波長與人類的意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觀測能力是成反比的。微觀的物質波長大,而人類卻難以觀察;而宏觀的物體波長小,人類反而更容易觀察。由此也證明,人類的意識與物質波長有著一種互動之關系,而且是一種此消彼長之關系? 也許有人會問:那么地球、月亮、太陽、星球也有波動性嗎?答案是,對的!甚至整個宇宙也應該是如此……總之,一切物質!對,是一切物體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只是我們能觀察到的一切宏觀物體因為其波長過短,小到我們不能感覺到它們的波動性而已。于是,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熟悉的經典世界。 例如:電子(質量9.11×10-28g,運動速度106m/s,波長7×10-10m);沙子(質量0.01g,運動速度1m/s,波長7×10-29m);石頭(質量100g,運動速度10m/s。波長7×10-34m)。由此可見,質量越大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快,它的波長就越小。 我們知道,人類的思維活動就是一種腦電波活動——意識是一種波動。那么眼睛觀察物體過程其實就是意識波與物質波的相互作用過程。所以物體的表象就是物質波與意識波相互波動之結果。比如人看到的是一朵花,但蜜蜂看到的卻可能是一堆甜食而已。又如人看到的汽車,但它可能在馬的眼中只是一匹更大的異種馬而已……諸多此類!便說明了物質的表象——物象最終只是不同意識所呈現的不同影象——意識所幻化出來的形象而已。 如此,相對于人的物象其實是人類意識參與之結果。一根汗毛是物質,一粒沙子是物質,把一粒沙磨成細粉,每一粒細粉還是物質。但是我們肉眼或耳朵所見所聞的物體表象,其實是我們意識波與物質波的相互波動作用而成,那么物質的本質就是波與波之互動。 一方面或能證明萬物有靈是因為萬物都具有波動,而另一方面或能證明萬物波動就是意識之波動。那么物質波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意識波,那么人與物之互動其實就是意識與意識之互動。宇宙的奧秘或許就在于此,世界的真相或許就要大白! 又因為波動本來是無形的也即虛幻的,那么物質的表象并非其本來的真實面目,而是意識的幻象而已。換言之,人類所認識的一切物質皆意識之幻象也!至此,你難道真的明白什么是幻象了嗎!歡迎于各媒體平臺搜索關注“古國老兵”號,且聽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