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潛陽方 組成:砂仁30克(姜汁炒),附子24克,龜甲6克,甘草15克。 功效:納氣歸腎。 主治:陽氣不足,虛陽上浮諸證。 2.姜附茯半湯 組成:生姜60克取汁,附子30克,茯苓24克,半夏21克。 功效:回陽降逆,行水化痰。 主治:陽虛兼見痰濕諸證。 3.補坎益離丹 組成:附子24克,桂心24克,蛤粉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 功效:補坎益離。 主治:心腎陽虛諸證。 4.姜桂湯 組成:生姜45克,桂枝30克。 功效:扶上焦之陽。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噴嚏不休等證。 5.封髓丹 組成:黃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6克。 功效:降心火,益腎水。 主治:一切虛火上沖牙痛,咳嗽,面腫,喉痹,耳腫,目赤鼻塞,遺尿,遺精諸證。 6.四逆湯 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少陰痛,四肢厥冷,惡寒倦臥,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沉微細。 7.白通湯 組成:蔥白4根,干姜10克,附子15克。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少陽戴陽證,陰盛于下,虛陽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脈微。 8.附子理中湯 組成:附子10克,人參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白術10克。 功效: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口吐瀉利,畏寒,肢冷等證。 9.大建中湯 組成:花椒9克,生姜15克,人參6 g,飴糖30克。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嘔吐,不能飲食等證。 10.金匱腎氣丸 組成:干地黃15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澤瀉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 功效:溫補腎陽。 主治:腎陽不足,腰酸腳軟,小腹拘急,小便清長,舌質淡而胖,脈虛弱。 11.麻黃湯 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12.麻黃附子細辛湯 組成:麻黃4.5克,細辛3克,炮附子9克。 功效:溫經散寒,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復感寒邪,癥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四肢不溫,神疲欲臥,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13.桂枝湯 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14.黃芪建中湯 組成:黃芪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飴糖30克。 功效:溫中補氣。 主治:虛勞不足,腹中拘急,自汗盜汗,短氣,肢體困倦,脈虛大。 15.烏梅丸 組成:烏梅15克,細辛3克,干姜10克,川連3克,當歸15克,炮附子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人參5克,黃柏10克。 功效:寒溫并用,益氣行血。 主治:厥陰證,上熱下寒,消渴,氣上撞心中,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則利不止。 16.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9克,桂枝4克,白芍9克,細辛2克,甘草6克,木通6克,大棗5枚。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17.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6克,干姜6克,甘草10 g,法夏10克,附子6克。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惡寒發熱,咳嗽上氣,痰涎清稀,舌苔白潤,脈浮或滑。 18.甘草干姜湯 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功效:辛甘化陽,溫中散寒。 主治:傷寒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煩躁,嘔逆或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遺尿,小便數者。 19.真武湯 組成:炮附子10克,白術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生姜9克。 功效:溫陽補水。 主治:腎陽衰微,水氣內停,小便不利,惡寒,四肢沉重疼痛,肢體浮腫,苔白,脈沉。 20.參附湯 組成:西洋參20克,炮附子15克。 功效:益氣回陽救脫。 主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四肢厥逆,呼吸微弱,汗出氣,脈微欲絕。 火神派常用扶陽中藥(25味)1.附子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歸經:心、脾、腎經。 功效:回陽引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溫。 主治:①亡陽將脫之證;②陽氣不足,身體衰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之證;③陰寒內盛的脾陽不足,胸腹冷痛之證;④風寒濕痹的周身骨節疼痛之證。 2.干姜 性味:大辛,大熱。歸經: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回陽溫中,溫肺化痰,溫經止血。 主治:①陽虛欲脫之證;②脾胃虛寒,陰冷吐瀉,胸腹冷痛等證;③肺寒咳嗽;④虛寒證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證。 3.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歸經:肝、腎、脾經。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主治:①下元虛冷,小便不利或虛喘,或脾胃虛寒作瀉等證;②虛寒性胃痛,腹痛;③婦人血寒經痛等證。 4.吳茱萸 性味:辛,苦,大熱,有小毒。歸經:肝、腎、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理氣止嘔。 主治:①胃痛,腹痛,疝痛及腳氣疼痛等證;②嘔吐胸滿,厥陰干嘔涎沫頭痛等證。 5.川椒 性味:辛,大熱,有毒。歸經: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主治:①胸腹冷痛,或下利腹痛,風濕肢節作痛諸證;②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或吐蛔等證。 6.丁香 性味:辛溫。歸經:肺、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①胃寒嘔逆;②陰冷,陽痿等證。 7.蓽菝 性味:辛,熱。歸經: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主治:胃寒嘔吐及腹痛等證。 8.小茴香 性味:辛溫。歸經:肝、腎、脾、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 主治:①寒疝;②胃寒酸痛,嘔逆少食等證。 9.砂仁 性味:辛,溫。歸經:脾、胃、腎經。 功效:調中行氣,溫脾止瀉。 主治:①脾胃氣滯之證;②冷滑下利不禁之證;③安胎。 10.麻黃 性味:辛,微苦,溫。歸經: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平喘,利水。 主治:①感冒風寒,表實無汗之證;②喘咳;③風水。 11.桂枝 性味:辛,甘溫。歸經:心、脾、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陽。 主治:①風寒感冒,表虛有汗之證;②風濕痹痛,肩臂肢節酸痛等證;③陽氣不行而致的痰飲或蓄水等證;④寒證閉經。 12.細辛 性味:辛溫。歸經:肺、腎經。 功效:發表散寒,溫肺祛痰,祛風止痛。 主治:①外感風寒之證;②感冒風寒或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③感冒風寒或肺寒咳嗽痰多之證。 13.生姜 性味:辛微溫。歸經:肺、肝、腎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咳。 主治:①傷風感冒;②脾胃虛寒之證;③咳嗽。 14.蔥白 性味:辛溫。歸經:肺、胃經。 功效:發表散寒,通陽。 主治:①外感風寒之證;②通陽以散陰寒之邪。 15.炙甘草 性味:甘平。歸經:十二經。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主治:①脾虛,胃弱血虛等證;②瘡瘍腫毒;③咳嗽或喘息;④緩和藥物烈性;⑤腹中痙攣而痛。 16.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歸經:脾、腎經。 功效:降逆止嘔,燥濕祛痰,寬中消痞,下氣散結。 主治:①多種嘔吐之證;②咳嗽氣逆,痰涎壅滯之證;③胸脘痞悶脹滿,或堅痞作痛等癥;④梅核氣,癭瘰癰疽。 17.茯苓 性味:甘平。歸經: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 主治:①水濕停滯的小便不利,微熱而渴之證;②心胸中有痰宿水滿悶不能食;③心神不安,恍惚健忘心悸等證;④脾虛泄瀉。 18.高麗參 性味:甘微苦,溫。歸經:脾、肺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寧神益智。 主治:①氣脫危證;②脾胃衰弱之胸痞,食欲不振,泄瀉及嘔吐等證;③肺虛氣喘之證;④消渴證及熱傷津液之證;⑤神智不安的怔忡,失眠,自汗等證;⑥余熱未清。 19.烏頭 性味:辛溫,有大毒。歸經:肝經。 功效:祛風濕,溫經止痛。 主治:①寒證的心腹劇痛,疝痛;②風寒濕痹的遍身作痛或麻木不仁等證。 20.補骨脂 性味:辛,苦,溫。歸經: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 主治:下元虛冷所致的陽痿,遺精腰痛,冷瀉及小便頻數,遺尿等癥。 21.益智仁 性味:辛溫。歸經:脾、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縮小便,溫脾止瀉,攝涎唾。 主治:①下元虛冷所致的遺泄,小便頻數,遺尿,白濁等癥;②脾寒泄瀉冷痛及唾涎多等癥。 22.巴戟天 性味:辛,甘,微溫。歸經: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主治:陽痿,早泄,骨痿。 23.菟絲子 性味:辛,甘,平。歸經: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益精填髓。 主治:肝腎不足之陽痿,小便頻數淋瀝,遺精,腎虛腰痛及目暗,目眩等癥。 24.淫羊藿 性味:辛溫。歸經:肝、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主治:①腎陽不足,陽痿不舉,小便淋瀝等癥。②風濕痹痛或四肢拘攣麻木等癥。 25.仙茅 性味:辛溫,有毒。歸經: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祛寒除濕。 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精寒,腰膝風冷攣痹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