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么單身的女人越來越多。 ![]() 對于有著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中國來說,“男女平等”基本是一個“神話”。 一方面,女性在工作上承擔了和男性同等的壓力和作為;而另一方面,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卻依舊以女性為主。而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不只來自于原生家庭和現生家庭,更多的是來自于社會和每個人的內心。 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來解釋,其實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不只存在于中國,它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集體經驗”和“精神沉淀”,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制約著人的思想和行為。 于是,在表面喊著“男女平等”而內心卻信奉“男女不平等”的怪圈里,這個社會逐漸形成一種奇怪的現象: 一方面,愛情的甜蜜和婚姻的幸福,在“男女不平等”的旗幟下,變得越來越物質,也越來越稀少。所以越來越多的女人不愿意結婚了;因此而導致的后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男性找不到人結婚了。 另一方面,在“重男輕女”思想的集體延伸下,男嬰出生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女性,而女嬰死亡的比例則大大高于男嬰。 因此而導致的后果就是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這意味著許多男性都不得不接受“無人可結婚”的現實。 這種“男女不平等”的內在狀態下,誰是更大的受害者? ![]() 從小受到不平等對待的女性,會形成童年創傷和心理陰影,導致她在成年后無法正確對待感情和婚姻,而結果就是——或者不結婚,或者結婚后無法忍受不平等狀態而離婚,或者在婚姻內倍受煎熬。 而從小被優待的男性,會形成極為強烈的性別優越感,導致他在成年后無法在感情和婚姻中平等地對待女性,而結果通常是——要么找不到人結婚,要么結婚后因雙方無法和諧相處而離婚,要么為了孩子而貌合神離地困在婚姻內無法幸福。 網絡上流行的一個段子說:飯我會做,衣服我會洗,錢我會掙,地我會拖,架我會打,街我會逛,車我會開,出去我也會玩;有了老公還要給他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還要照顧他家人——我要他干嘛? 所以,現實就是:女人都選擇一個人生活了,男人還在夢想找一個保姆式的老婆。 這也導致了另一種奇怪的現象:女性單身大部分來自于自己的選擇,而男性單身則是不得不接受的無奈結果。 選擇不結婚的女性,一般有兩種。 ![]() 一種是職業領域內的“白骨精”。 這類女性學歷高、能力強、實力雄厚,在經濟方面完全能滿足自身需求。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除了愛情什么都有”,所以她們對男性的需求比較單純,但卻更不容易找到愛情。 由于男性在感情和婚姻關系中的優越感需求,中國的男女匹配會出現一種“側位平衡”:如果把男女都分為甲乙丙丁四類,那么常見的匹配模式則是“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剩下的丁男和甲女則難以匹配。甲女不想嫁一個比自己差太多的老公,而丁男也不愿意娶一個無法駕馭的妻子。 因此,產生了大批的“優質剩女”和“底層光棍”。 而這些“底層光棍”,往往來自于農村或偏遠山區。他們找不到人結婚卻又想“傳宗接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女性被拐賣比例的不斷攀升。 另一種是受過創傷的女性。 女性所受的創傷一般有兩種:或者來自原生家庭,或者來自個人的感情經歷。前者會造成童年創傷,導致女性對婚姻和感情的恐懼而不敢結婚,并因而成為“大齡剩女”;后者則會讓女性對感情和婚姻失望而拒絕結婚,寧愿成為單身母親。 所以,又出現一批“大齡剩女”和“不得已光棍”。 再回到剛才的問題:這種“男女不平等”的內在狀態下,誰是更大的受害者? 答案是——每一個人。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多年。在我接待過的婚姻感情咨詢中,大多數婚姻情感障礙的產生都來自于內心深處的“男女不平等”情結:男性的優越感,女性的自卑感,男性的社會壓力,女性的雙重壓力,彼此之間缺乏尊重和理解,男人只看到自己而女人看不到自己…… 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源,說到底就是“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外在表現。在咨詢過后,他們調整了自己的心理狀態,并找回了平衡和關系和幸福的婚姻狀態:男性放下了優越感,女性提升了自信心,雙方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彼此合作,減輕了雙方的壓力,男性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關注到妻子,而女性在關注丈夫的同時也關注到自己…… 多年來,社會一直在倡導“男女平等”的狀態,但每個人卻都在承受“男女不平等”的傷害。而要改變這種狀態,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提升全民心理素質,讓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 當每個男人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半”,而每個女人意識到自己就是“另一半”,“男女平等”的時代自然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