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元朝被推翻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于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于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于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順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觸漢文化較深的一個,大都陷落倉皇北歸的打擊,對于他來說是極大的,雖然依然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國懷鄉”的憂愁,尤其是明朝軍隊對于他的繼續打擊又接連不斷,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終于,1370年5月23日,他懷著悲憤和郁悶,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里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殘元政權又維持了八年,并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重登中國皇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愿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征,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里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里達臘幾乎到了絕望地邊緣。所幸,明朝的大軍由于戰線過長,后援不繼,受阻于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里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余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后被其部將縊殺。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殘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于大多數蒙古部落宣布脫離它而自立。1399年,分布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了最后一任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于1399年將其打敗并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茍延殘喘了29年的殘元政權滅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二)群雄紛起爭汗位 殘元的滅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殘余勢力。因此,永樂皇帝對于貴力赤表示了極大的友好,承認了他對于蒙古各部的宗主權。但是,貴力赤也并沒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和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的聯軍打敗。阿蘇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于高加索,因蒙古西征而進入中國,元朝軍隊中有一支由他們組成的軍團。而衛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 阿魯臺和馬哈木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最為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部族獨立于蒙古人之外而獲得承認,因此,在打敗貴力赤后,便向明朝效忠,表示自己不同于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部族。這樣的臣服是明朝求之不得的,給了他們極大的支持的支持。依靠這種支持,衛拉特部將其霸權擴張到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整個西蒙古地區。 然而,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對于蒙古中部和東部控制都沒能長久,貴力赤之子額色庫重新崛起,要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大汗寶座,雙方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直到額色庫于1425年病死。 在額色庫不停的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最高宗主權的同時,在1403年,殘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作為黃金家族的后代,本雅失里無疑要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魯臺在內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這位正統代表者一邊。而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對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敵視是不言而喻的,永樂皇帝下旨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但希圖重現祖上功業的本雅失里怎么會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國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于是,永樂皇帝親自率軍進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于1410-1411年擊潰了本雅失里和阿魯臺的軍隊。這次失敗對本雅失里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這使他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權威。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乘機將他擊敗,奪取了汗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