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腺 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內的腺體 一、口腔Mouth 境界 前壁: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后界:經咽峽與咽相通 上壁:為腭 下壁:為口腔底 側壁:為頰 分部 以上、下牙弓和牙齦為界,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腭palatine 腭構成口腔的頂,分隔鼻腔和口腔
咽峽isthmus of the fauces 由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圍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部。 牙tooth 乳牙共20個,恒牙全部出齊共32個 牙的功能:對食物進行機械加工嚼碎,輔助發育及語言等 舌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覺、協助咀嚼、攪拌食物、輔助發音 舌?。?/span>舌肌為橫紋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變窄或變薄 舌外肌有四對,以頦舌肌在臨床上為重要,該肌起于頦棘,肌纖維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線兩側 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時,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縮時,使舌伸向對側 唾液腺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對,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 腮腺 parotid gland 形態:不規則三角形,分淺、深兩部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緣,下頜后窩內 導管:從腮腺前部發出,在顴弓下一橫指處,橫過咬肌表面,穿頰肌開口于上頜第二磨牙相對的頰粘膜,開口處稱腮腺管乳頭 下頜下腺 形態:呈卵圓形 位置:在下頜骨下緣與二腹肌圍成的下頜下三角內 導管:自腺體內側面發出,經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開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形態:扁長圓形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導管:大管與下頜下腺管開口于舌下阜,小管約10條,開口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頸椎前方,上方起于顱底,下方在第六頸椎下緣與食管相接,后壁與側壁完整,前方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小腸small intestine 小腸上起幽門,下續盲腸和結腸,全長5~7cm,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 十二指腸duodenum 十二指腸緊貼腹后壁,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繞胰頭,呈“C”字形,長約25cm,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 長約5cm,起自幽門,向右后方至膽囊頸后下方轉折向下移行為降部 轉折 處稱十二指腸上曲 上部近幽門處的一段腸管,壁薄內面光滑,環狀襞少,稱十二指腸球 2.降部descending part: 長約7~8cm,在右腎內側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轉折向左續水平部,轉折 處稱十二指腸下曲。 降部左側貼胰頭,其后內側壁上有十二指腸縱襞。 縱襞下方有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距中切牙約75cm 。大乳頭稍上方,可見十二指腸小乳頭,是副胰管的開口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 長約10cm,自右向左橫過第三腰椎,至左側續于升部 。腸系膜上動、靜脈貼前面下行 4.升部ascending part: 長約2~3cm,自第3腰椎左側上升至第2腰椎左側,急轉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腸空腸曲,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空腸曲由十二指腸懸肌連于膈右腳,此肌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點的標志
空腸和回腸 空腸和回腸由腸系膜連于腹后壁,又稱系膜小腸,其波動度較大 其區別如下:
Meckel憩室: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腸壁上,有2~5cm長的突起,是胚胎 時卵黃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現率為2% |
|
來自: 閑書5mg7dd8c1w >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