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s))也稱頜下腺,為第二大唾液腺。 ①位置:下頜下腺位于下頜角內下方,成為三大唾液腺鏈的中間環節。淺部位于下頜骨角內側,下頜舌骨肌下面的下頜下三角內。深部是淺部經下頜舌骨肌后緣向上爬升至下頜舌骨肌上面的舌下間隙內的部分。 ②大小和分部:下頜下腺約相當于腮腺體積的一半,重約15g。有較大的淺部和較小的深部,2部在下頜舌骨肌后緣相互延續。該腺體屬于漿液性和黏液性混合的腺體,以漿液性為主。脂肪含量低于腮腺。 ③界限和毗鄰: a.淺部:內側為二腹肌前腹,上方為下頜舌骨肌,外側為下頜骨內面與下頜下淋巴結相鄰或將之包埋于腺體內,下方由皮膚、頸闊肌和頸深筋膜覆蓋,后上方外側與腮腺前端鄰接,兩者之間僅以頸筋膜及下頜莖突韌帶分隔。 b.深部:與位于其前面的舌下腺首尾相接,同位于舌下間隙內。深部的內上方為舌神經,外側為舌下神經和舌下動、靜脈血管。 ④導管:長度為5~6cm,由腺體深葉發出后,在舌骨舌肌與下頜舌骨肌之間前行經舌下腺與頦舌肌之間至口底黏膜,開口于舌系帶兩側的舌下肉阜處,也稱舌下乳頭(sublingual papilla)。 1.下頜下腺;1*.下頜下腺深部;2.下頜骨體;3.舌根部;4.胸鎖乳突肌;5.會厭;6.頸內動脈;7.頸內靜脈;8.舌骨體;9.舌骨大角;10.杓會厭皺襞;11.口咽。 1.下頜下腺;1*.下頜下腺深部;2.舌下腺;3.頦舌肌;4.舌骨舌肌;5.下頜骨體;6.舌骨;7.聲門上區;8.梨狀窩;9.頸內動脈;10.下咽;11.頸內靜脈。 圖①和圖②為CT橫斷面圖像,圖③和圖④為CT冠狀面重建圖像,圖⑤和圖⑥為MRI-T2加權橫斷面圖像,圖⑦和圖⑧為MRI-T2加權冠狀面圖像,顯示下頜下腺的解剖形態、位置及其解剖毗鄰。 下頜下腺淺部:下頜下腺位于下頜角附近的下頜下間隙內,下頜下腺淺部為該腺體的主要部分,在下頜舌骨肌的下方,所在的下頜下間隙實際上屬于舌骨前頸部,但本腺體屬于口腔附屬涎腺,即唾液腺之一,且其深部完全在頜面部范圍之內,故下頜下腺仍為頜面部的解剖成分。下頜下腺淺部呈長橢圓形或適應下頜下間隙的近似圓角三角形,其大小僅次于腮腺,兩側基本對稱。在CT圖像上下頜下腺與肌肉和脂防不易分辨,而在MRI-T2加權圖像上,下頜下腺與附近的肌肉和下頜下間隙內的脂防有明顯的信號強度差異,故更容易顯示和觀察。 下頜下腺深部:下頜下腺深部是該腺體向前上方延伸至下頜舌骨肌上方的部分,相對較小,且延伸程度和形態不一。因下頜舌骨肌為1個薄片狀肌肉,并且自舌骨向兩側下頜骨體內側面呈扇面狀走行,故在各個CT/MRI平面的圖像上難以清晰地顯示,因深部與淺部之間有腺體卷曲,故可見兩者之間有拐角或切跡形成。故在影像學上可間接提示其深部的存在。 下頜下腺CT/MRI觀察小結 1.CT/MRI建議觀察平面: ①橫斷面和冠狀面圖像相結合可以比較全面地觀察兩側基本對稱的下頜下腺淺部。結合層面和位置可以同時觀察該下頜下腺深部的表現。 ②必要時可以結合矢狀面圖像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特別是可以觀察下頜下腺淺部與深部的關系。 2.CT/MRI觀察要點提示: 下頜下腺淺部容易觀察,深部較小且界限欠清晰是觀察的難點。 ![]() 頭頸醫學影像聯盟病例集 |
|
來自: 昵稱742743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