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話說隋唐八十

     江山攜手 2018-12-07

      

        李玨,字待價,唐德宗建中四年(784)生于楚州(今淮安)。其先輩出自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客居于淮。他幼年喪父,事母以孝,聞名鄉里。年方弱冠,即以明經科名登榜首。憲宗元和十年(815),戶部尚書李絳出任華州刺史,邂逅得識李玨,交談之中,見其天庭豐滿,儀表非凡,嘆道。觀君之相,定非庸人之輩。勸李玨不要只研讀經學,成為迂腐的學究,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受到李絳的啟發,乃于元和年間舉進士而擢高第。河陽三城節度使烏重胤,出自行伍,及為長帥,能與下同甘苦,而善待賓僚,禮分同至,當時名士,咸愿依之。他上表設置幕府,聘請李玨為幕友。時吏部主辦文官選拔,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玨四事皆可取,遂登書判拔萃科高等,即授渭南尉。不久,擢升右拾遺。
      唐憲宗十五年正月,憲宗暴崩,穆宗即位,八月葬憲宗于景陵,九月大合樂于魚藻宮,觀競渡,又召李愬、李光顏入朝,欲予重陽日大宴群臣。右拾遺李玨等上疏諫云:
      道路皆言陛下詔光顏等將與百官高會。然一年未到,陵土新復,三年之制,天下通喪。今諸侯國的代表剛走,外族的使者未還,怎可不遵守皇帝死后停止舉樂和歡宴的規定。王者之舉,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顏、愬忠勞之臣,方盛秋屯邊,如令訪謀猷,付以疆事,召之可也。豈以酒食之歡為厚邪?
      穆宗雖置其疏諫而不納,然亦知所言于情于理皆宜,遂厚加慰勞。

    李玨以數諫不得留內,出為下酆令。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辟署置幕,聘玨署掌書記。待文宗即位,玨還朝為殿中侍御史,宰相韋處厚說:天子祭祖之器,豈論劾之才?”遂授禮部員外郎。

    李玨居相位僅三年,頗受眷寵,然陷于朋黨之爭,左右掣肘,屢次求退不準。帝方委用李、楊,乃罷鄭覃、夷行知政事。可是,李玨等在復雜的宮廷斗爭中,終于隨著文宗的逝世受到宦官的排斥而罷相,還險些送掉性命。
      宣宗立,大中二年(848),李玨被內調任郴、舒二州刺史。

    舒州位于安徽中部偏南。著名詩人山陽趙嘏于文宗大和年間應進士未第,遂寓居長安,結交卿相,出入館閣,其時李玨在京任職禮部,后升為翰林學士加戶部侍郎,與趙嘏既是同鄉,又是舊交,趙嘏在《獻淮南李仆射》一詩中云:早年曾謁富民侯舊恩如水滿身流。武宗會昌元年趙嘏遷家浙西,次年登進士第。此次他正赴浙西探親,聽說李玨內調復官,欣喜萬分,遂作《回於道中寄舒州李相公》詩一首,其中有靜語乍臨清廟瑟,披風如在九層臺從此微塵知感戀,七真壇畔望三臺。接著,趙嘏又在舒州獻詩一首,對李玨頌揚備至,并思附驥。詩云:
      野人留得五湖船,丞相興歌郡國年。
      醉筆倚風飄澗雪,靜襟披月坐樓天。
      鶴歸華表山河在,氣還青云雨露全。
      聞說萬方思舊德,一時傾望重陶甄。

    此后,李玨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再遷河陽節度使。他在河陽任上,減免高稅重賦,并取消陳欠宿債百余萬兩。后以吏部尚書召玨離鎮入京,而河陽府庫十倍于初。不久,他被委以檢校尚書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其時,趙嘏正任渭南尉,猶有《獻淮南李相公》詩一首,盼望李玨再入中樞,參與國事,排除宵小,重振朝綱,詩曰:
      傅巖高靜見臺星,廟略⑥當時詩不庭。
      萬里有云歸碧落,百川無浪到滄溟。
      軍中老將傳兵術,江上諸侯受政經。
      聞道國人思再入,镕金新鑄鶴儀形。

    數年之后,李玨與趙嘏亦相繼謝世。在此之前,他考慮自己歷事五朝,遂不以內廷外鎮而自異,上表請立皇太子,以維天下人心。會江淮大旱,他下令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并將積余留作儲備的軍糧,殺半價售與平民。當初,淮南三任節度使皆卒于鎮所,有人勸他易署治事。他說:皇上令我守揚州,正是我安身立命之處,若何去之?”時揚州酒稅偏高而宦官統領的神策軍常為豪商上利。他比及病危,官屬見他躺臥內室,惟以上述兩事已經奏明朝廷,而未見答復為恨,并無一字提及家事。大中七年(853),病逝于任上,享年69歲。封上柱國、贊皇郡開國公,食邑1500戶。贈司空,謚號貞穆。

    李玨精于儒學,亦善古樂章句,文宗每聽樂,鄙惡鄭、衛聲,詔太常(禮樂之官)習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樂》和之。舞曲成,帝命翰林學士李玨陪同閱于庭。他秉性寡欲,早年喪偶,不置妾侍。門無雜賓,謝絕饋餉,高風亮節,淮南之人甚稱其德;及玨病歿,赴京叩闕下,愿立遺愛碑,刻其業績,讓其仁愛留于后世。綜觀李玨一生,主要立于文宗、宣宗兩朝;文宗承父兄奢弊之余,當閽寺(太監)撓權之際,而難以治易亂,化危為安,宣宗自大中臨政,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攝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兩朝政事雖未臻至善,但頗有起色,其中也有李玨的一份功勞。

     李宗閔(787-843)唐代大臣,遠支宗室。唐高祖第十三子鄭王李元懿之后。字損之,行七。貞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洛陽尉。七年入為監察御史,累遷禮部員外郎。十二年宰相裴度討淮西,署為彰義軍觀察判官。淮西平,遷駕部郎中知制誥。十五年拜中書舍人。長慶元年貶劍州刺史,尋復入為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四年知貢舉。十月權知兵部侍郎,寶歷元年正拜。大和二年為吏部侍郎,三年八月拜相,累轉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七年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八年復入相,九年貶潮州司戶。開成元年移杭州司馬,三年為杭州刺史,四年冬改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三年為杭州刺史,四年復貶漳州長史,尋長流封州。六年八月徙郴州司馬,未行卒。宗閔與牛僧孺善,引之入相,與李德裕交惡,凡其黨皆逐之,史稱牛李黨爭。工詩文,長于碑銘。

         宋申錫申錫公,字慶臣,他的祖父叫宋璟,父親叫宋成。今湖南省汝城縣泉水鄉石塘(唐朝時原義昌縣府駐地)人。生于公元760年。寶歷三年826年任禮部員外郎,828年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83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834年卒于開州貶所,836年詔追復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兵部尚書,謚曰文懿。

     宋申錫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文才很好。中進士后,他在秘書省任校書郎。816年,失寵的宰相韋貫之因反對唐憲宗對藩鎮作戰而被罷相、逐出長安改任湖南觀察使后,邀請宋申錫做他的從事。此后宋申錫就在藩鎮工作。

    唐穆宗長慶初年,宋申錫任監察御史。822年,任起居舍人。826年,唐敬宗在位,他任禮部員外郎,很快又任翰林侍講學士。據記載,宋申錫行事謹慎,不結黨,與朝廷官員間激烈的黨爭形成對比,他的升官是為了讓別人學習。827年,敬宗被弒,弟唐文宗繼位。宋申錫任戶部郎中,參與起草詔書。828年,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當時,文宗忌憚權閹,認為是宦官害死了他的祖父憲宗和兄長敬宗。掌握神策軍的王守澄是一個大權閹,他的助手鄭注公開受賄,令文宗很不快。文宗相信宋申錫的忠誠和謹慎,認為可以和宋申錫商量,并借機私下命他將一些官員組成團體,合作奪王守澄的權,并許諾封他為宰相。830年,宋申錫任尚書左丞,隨后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相當于宰相。由于他的良好聲譽,很多人希望他拜相,但從他的行為看,他的能力其實不足。

    作為清除權閹計劃的一部分,831年,宋申錫推薦王璠任京兆尹,并秘密向王璠透露了文宗的計劃。但王璠泄密,使王守澄和鄭注有所警覺。鄭注指使神策軍將領豆盧著誣指宋申錫和漳王李湊圖謀推翻文宗,立李湊為帝。當王守澄將豆盧著的彈劾報告給文宗時,文宗震驚了,信以為真,下令調查。王守澄希望神策軍立刻將宋申錫滅門,但被內官馬存亮制止。文宗也立刻下令召集所有的宰相。當宋申錫、路隨、李宗閔、牛僧孺都來到宮門時,一個宦官說宋申錫不在被召之列。宋申錫便知道自己一定是獲罪了,用笏板敲頭,回家待罪。當他回府時,夫人說:你是宰相,位極人臣,為什么要背叛天子而謀反呢?宋申錫答:我承蒙皇上厚恩,當上宰相,不能鋤奸臣亂黨,反被羅織罪名陷害,夫人看我宋申錫像是謀反的人嗎?于是夫婦一同哭泣。

    其余三位宰相在延英殿見了文宗,看了王守澄的奏報,也震驚了,一言不發。同時,文宗命王守澄逮捕豆盧著所指控的同謀者漳王的宦官晏敬則和宋申錫的侍從王師文。晏敬則被抓,王師文逃走。2天后,宋申錫被貶為太子右庶子。沒人敢公開說他是被誣告的,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奏請審案,才使事件沒有進一步升級。經過審訊,晏敬則稱宋申錫事先派王師文聯絡漳王,商議謀反。又2天后,文宗召集高級官員詢問意見。崔玄亮、李固言、王質、盧均、舒元褒、蔣系、裴休、韋溫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議,并由適當的部門來調查。文宗以已和高官商議過為由拒絕。崔玄亮下跪,哭著說:處決一個百姓要謹慎,處決一個宰相更要謹慎。文宗怒氣稍解,重新召集宰相。牛僧孺說:位極人臣無非宰相,宋申錫已經是宰相,就算謀反成功,他仍然只能是宰相,他謀反圖什么呢?他肯定沒有謀反。鄭注擔心宰相的意見勝出,而再次調查會讓真相大白,于是建議王守澄不再堅持處死宋申錫,改為流放。

    第二天,漳王李湊被貶為巢縣公,宋申錫貶為開州(今重慶)司馬。據說宋申錫任相期間,拒絕了全國各地的賄賂,當他被抄家時,能抄到的只有他收到和拒絕賄賂的文書,很多人都為他被流放而傷心。宋申錫被終身禁止返回長安。833年,他在開州任上去世,文宗允許把他的尸體運回長安安葬。836年,改變立場也開始幫助文宗對付權閹的鄭注在甘露之變中被殺,宋申錫得以平反,追復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懿。他的兒子宋慎微被任命為城固縣尉。 

      李德裕(787—850126日),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詩人;字文饒,真定贊皇(今河北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漢書》、《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書詔典冊,多出其手。歷任翰林學士、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左仆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開成五年(840年)兩度為相。主政期間,重視邊防,力主削弱藩鎮,鞏固中央集權,使晚唐內憂外患的局面得到暫時的安定。

    公元844年,輔佐武宗討伐擅襲澤潞節度使位的劉縝,平定澤、漣 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賜封衛國公;李德裕長期與李宗閔及牛僧儒為首的朋黨斗爭,后人稱為牛李黨爭,延續40年,牛李黨爭最早可上溯唐憲宗時文饒父吉甫與牛等的矛盾,縱觀史實,文饒執政功勛卓著,威震天下;牛黨執政,無所作為,國勢日弱,武宗即位,信用文饒,一掃朋黨,內平河北藩鎮,強藩觫手;外擊破回紇,威震土蕃、南詔;唐室幾竟中興,宣宗即位,嫉文饒威名,初貶荊南,次貶潮州;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貶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區大林鄉附近)司戶,次年正月抵達。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850126日)卒于貶所,終年63歲;李德裕逝后10年被追封為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仆射。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在崖州。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7個月,兩次為相73個月。與他同時代的李商隱稱他為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啟超把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并列,稱他是中國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然而,與上述五個人比起來,李德裕的名字畢竟不響,之所以不響,是不是因為在會昌中興牛李黨爭的問題上,他太平均用力了呢?李德裕在瓊期間,著書立說,獎善嫉惡,備受海南人民敬仰,他是中國象棋發明者。

     

        李固言,河北趙郡(今河北贊皇)人。字仲樞,生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卒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行九。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狀元及第。李固言生在農村。敦厚老實。元和六年入京參加進士科考試,住在表親柳氏家中,表兄弟以其憨厚嘲弄他。當時,舉子為求登科,有"行卷"之說,即將自己的佳作呈教于達官貴人,求他們賞識,提高聲譽,以便中第。柳氏兄弟特意讓李固言先拜官職低微的許孟容,許一時羞愧難當,言明情況,但見李固言性本質樸,便默寫于心,第二年,恰值許孟容升兵部侍郎,出任主考官,即取李固言為狀元。

    李固言任華州刺史時嚴懲奸吏,打擊地方豪強。他處事認真不謀私利,不為親友謀官。為政不計親疏,主張任人唯賢。任河中節度使期間能革除弊政,后為太子少師、東都留守、太子太傅,終年七十八歲,贈太尉。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辭,然而每每議事論政則頭頭是道,一反常態,言辭清晰,很有條理。他文章很好,為官清正,屢有建樹,出將入相,歷任四朝,人才難得。

    李固言身處牛李兩黨爭斗漩渦之中,牛黨頭面人物李宗閔、牛僧孺等大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對新進士特別重視,而李固言又是趙郡李姓的世家子弟,與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黨拉攏的對象,又是李黨樂于接納的對象。同時,當朝宦官專權。李固言既要明哲保身,又要與邪惡勢力爭奪,實屬不易。

     

       鄭覃(-842年),封滎陽公, 唐文宗年間任宰相。他被視為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之一。鄭覃出自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鄭珣瑜在唐德宗、唐順宗父子年間任宰相,他也因此得以在弘文館擔任校書郎,步入仕途。鄭覃此后擔任過拾遺、補闕這樣的小官,后又歷任考功員外郎、刑部郎中。

      在唐憲宗年間的819年,鄭覃被任命為諫議大夫,當上了高官。當憲宗想派五位宦官率軍運糧到西北的回鶻、吐蕃邊境時,鄭覃上疏反對,憲宗取消了這項命令。820年,憲宗駕崩,唐穆宗繼位。穆宗好享樂,當年冬天,他在宮內召集朝臣。鄭覃和崔郾等四名同僚趁機進諫,指出穆宗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飲宴和游樂上,在賞賜寵臣時耗費了國庫太多的金錢。穆宗很驚訝,起初感到不悅,問宰相蕭俛這是誰的上書。蕭俛說這是諫議大夫們的主意。穆宗好言撫慰了他們,但并沒有將進言的內容很好地付諸實際。

    大約此時,長期對抗朝廷的成德(首府在今石家莊)節度使王承宗去世了,成德軍想擁立其弟王承元為新的節度使,但王承元想把成德軍的軍權交還給朝廷。成德軍于是不讓他就任義成節度使。王承元請求穆宗派一位高官來敦促士兵就范,于是穆宗派遣了鄭覃,命王璠為他的助手,命他向成德軍宣布朝廷的命令并賞賜大量現金。鄭覃向成德軍強調了忠于朝廷的重要性,士兵們也終于讓王承元去赴任了。821年,在中書省任職的元稹和翰林學士李德裕與大臣李宗閔發生爭斗。李宗閔的下級同僚楊汝士和禮部侍郎錢徽負責科舉監考,前宰相、節度使段文昌和翰林學士李紳秘密請求錢徽給一些考生開后門。但發榜時,被要求開后門的考生并未通過考試,鄭覃的弟弟鄭朗、前宰相節度使裴度的兒子裴撰、李宗閔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卻都通過了。這個結果引起了騷動,段文昌彈劾楊、錢不公。當穆宗咨詢翰林學士們的意見時,李德裕、元稹、李紳都贊成段文昌。穆宗命李宗閔的同僚王起安排重考,將錢徽、李宗閔、楊汝士貶為刺史,還廢除了楊、錢選拔的10個考生的考試結果。一說這就是歷時大約40年的牛李黨爭的開端,黨爭的一方為李德裕,即李黨,另一方為李宗閔及其盟友牛僧孺等,即牛黨。鄭覃被卷入此次事件后,通常被認為是李黨。同年,鄭覃任給事中。

    824年,穆宗駕崩,唐敬宗繼位,鄭覃被任為御史中丞,同年又臨時兼任工部侍郎。825年,他又被任為京兆尹。827年初,唐敬宗被弒,其弟唐文宗繼位,鄭覃被任為左散騎常侍。829年,又被授予翰林侍講學士。830年,他又任工部侍郎。據說鄭覃對中國古典典籍很有研究,行事也很正直,文宗因此尊敬他。在鄭覃建議下,文宗開始了一項工程,將修改、加注后的典籍刻在石碣上,在太學展覽。這項工程直到837年鄭覃拜相才完成。

    831年,李宗閔、牛僧孺拜相,由于鄭覃和李德裕交好,遭到李宗閔的輕蔑。李宗閔尤其對鄭覃僅僅作為翰林侍講學士卻能接近皇帝而感到不快,并因而推薦鄭覃任工部尚書而免去翰林侍講學士。但文宗喜歡研究典籍,想念鄭覃,在832年又任他為翰林侍講學士。833年,李德裕代牛僧孺為相,這時文宗贊揚殷侑對典籍的了解,并與鄭覃相比較。李宗閔說:也許鄭覃、殷侑對典籍都很有見解,但他們的意見不足采信。李德裕則說:鄭覃、殷侑的意見被別人忽略了,陛下可沒忽略。不久,文宗沒有咨詢李宗閔就任命鄭覃為御史大夫,又不久,李宗閔被遣出京城任山南西道(首府在今漢中)節度使。

    834年,鄭覃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同年,李德裕罷相,李宗閔復相,與文宗近臣李訓、鄭注聯合把李黨從重要崗位上驅逐下來。鄭覃改任秘書監。835年夏,李宗閔和盟友楊虞卿得罪文宗,被流放,鄭覃又任刑部尚書。冬天,鄭覃任右仆射,兼任國子祭酒。

    不久,文宗、李訓、鄭注清洗權閹的計劃(甘露之變)失敗了。李訓、鄭注和很多朝臣如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都被宦官逮捕或殺害。在宦官脅迫下,文宗召鄭覃和另一仆射令狐楚進宮復查王涯的供詞——王涯因受刑不過,供認他和其他官員意圖推翻文宗,讓鄭注當皇帝。令狐楚和鄭覃證實供詞是王涯所寫。隨后,文宗將兩人留在宰相官署關注后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都被處死,鄭注被襲殺。不久,令狐楚起草詔書譴責王涯等宰相謀反,但語言空洞,暗示謀反之說不可信,觸怒了仇士良,因而未能拜相。鄭覃則和李石一同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于宰相。鄭覃還被封為滎陽公。

    鄭覃和李石拜相后,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經常引用李訓和鄭注的事例羞辱朝臣。據說鄭覃、李石以李訓、鄭注最初是由宦官王守澄所推薦來回應。此后,朝臣就依靠鄭覃、李石來保證人身安全。不久,揚言要屠殺朝臣的宦官田全操回京,引發了長安的恐慌。鄭覃建議李石避難,李石拒絕了,指出如果宰相逃跑了,整個長安都會陷入恐慌,如果災難真的要降臨,誰也跑不了。鄭覃同意了。隨后,他和李石力主不再牽連李訓等被誅官員的親屬。但宦官仍然掌控政權,朝臣惶惶不可終日。直到836年春,昭義軍(首府在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言辭激烈地上疏為王涯、賈??辯白,彈劾仇士良的罪行,仇士良等宦官才有所收斂,文宗和鄭覃、李石也得以行使權力。

    據說鄭覃雖然博學,卻不善著文,不喜歡在科舉中長篇大論的考生,甚至建議廢除科舉,被文宗拒絕。當文宗和鄭覃談詩時,鄭覃說眼下的詩語言過多,往往辭不達意。同時,太學開展的銘刻典籍的工程,在鄭覃推薦下,由大臣周墀、崔球、張次宗、溫業負責。完工后,鄭覃兼任門下侍郎、弘文館學士,負責為皇家修史。836年,前宰相李固言復相,和鄭覃、李石共事,李石提出為前宰相宋申錫平反。宋申錫先前因被王守澄、鄭注誣告謀反而被流放。鄭覃、李固言都贊成,文宗也追復了宋申錫的生前官爵。838年,李石、李固言都已不是宰相,和鄭覃共事的是陳夷行、楊嗣復、李玨。不久,宰相間就發生了爭執,鄭、陳為一派(都被認為是李黨),楊、李為一派(都被認為是牛黨)。當楊嗣復提請把被貶為衡州司戶參軍事的李宗閔升官并調近京城時,文宗同意,鄭覃堅決反對,說如果李宗閔升官,他就辭職,楊、鄭在文宗面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結果是李宗閔被任為杭州刺史。從此,朝廷的重要決策都蒙上了黨爭的色彩,文宗也難以駕馭。同年,鄭覃請辭。文宗沒有答應,卻允許他可以隔三五天才到宰相官署報到。

    839年,又一場大爭執爆發了。文宗表揚度支杜悰的才干,楊嗣復、李玨推薦他任戶部尚書。陳夷行說:這應該由皇帝做決定,不能把權力都下放給臣僚。李玨說:陛下先前告訴我,皇帝應該選擇宰相,而不是懷疑宰相。在隨后的爭論中,陳夷行再次強調皇帝不能放權給臣僚。受到攻擊的李玨反駁:陳夷行顯然是懷疑有宰相在從陛下手中盜取權力。我此前已多次請求退休,如果我能被任命為一位親王的老師,就有幸了。鄭覃說:陛下在開成元年和二年(指836年和837年)做得很好,開成三年和四年就稍差了。楊嗣復說:頭兩年,是鄭覃和陳夷行當宰相。開成三年和四年,臣和李玨也當了宰相。顯然,這是我的罪過。又說:我不敢再進宰相官署了!便不顧文宗在場,顧自退場。文宗派一個宦官去安撫他,鄭覃也做了部分道歉,說:臣愚昧。我不是刻意針對楊嗣復,但他的反應表明他容不下我。楊嗣復說:鄭覃說政事一年不如一年,這不僅是怪罪臣,更是在指責陛下的圣德。此后,楊嗣復數次請辭。不久,鄭覃、陳夷行都被罷相,鄭覃再次擔任右仆射。  

    840年,唐文宗駕崩,其弟唐武宗繼位。不久,李德裕復相,想推薦鄭覃復相,鄭覃稱有足疾,拒絕了。842年,他以代理司徒的頭銜退休,同年去世。

     

      李訓(--公元835年)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以進士進入京師。曾以上疏收復河湟、清除藩鎮、誅滅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誅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公元835年以宮中石榴樹上有甘露為名,誘貪錢橫暴的宦官仇士良觀看,謀里應外合誅殺。不慎泄露,李訓、舒元輿、王涯等良臣被殺。史稱甘露之變,留下了千古遺恨。

     

     賈餗,字子美,河南人,第進士。太和初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轉兵部,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封姑臧縣男。九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李訓密謀誅滅宦官,事情敗露,賈餗遭其禍,被滅族,世人多為其冤。

     

     舒元輿(791-835)字升遠。浙江婺州東陽人。一說江州(今九江市)人。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干練知名。宰相裴度薦為興元書記,所作文檄豪健,一時推許。元輿負才,銳意進取。太和五年(831 )上疏自薦,反復八萬言,文辭精粹,出入今古,獲文宗李昂嘉許。以擅文敢諫著稱。宰相李宗閔謂其浮躁誕肆不可用。及李訓得寵,召為左司郎中,充知雜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權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記錄囚徒罪狀,因元輿奏辨明審,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時宦官仇士良專權。十一月,李訓、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協勢,鏟除宦官勢力。以左金吾衛石榴樹上夜有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往觀,謀加誅殺。因所伏兵甲暴露,事敗。元輿單騎出走,為仇士良神策軍生擒,不日遭腰斬。史稱"甘露之變"。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時。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誅。

     

        陳夷行(―844年),字周道,潁川許昌人。唐文宗、唐武宗年間兩度擔任宰相,被視為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導人物。陳夷行的祖父叫陳忠,父親叫陳邑,根據《新唐書》記載,都是布衣。他本人至少有陳玄錫、陳夷則、陳夷實三個弟弟。他這一支是江左陳氏的后代,世代客居潁川。812年,陳夷行進士及第。唐敬宗寶歷年末(825 - 827年),陳夷行在東都洛陽任侍御史,隨后任虞部員外郎。

    829年,唐文宗繼位,召他來長安任起居郎,同時他還負責為皇家修史,參與編纂唐憲宗年間的史實。830年修史完成后,陳夷行改任司封員外郎。831年,升任吏部郎中,后為翰林學士。陳夷行于834年兼任莊恪太子李永的侍讀,每五天就去拜謁太子,給太子講學。又任諫議大夫。835年,任太常少卿,負責起草詔書。又經過幾次遷官后,陳夷行擔任工部侍郎。

    837年,時任工部侍郎的陳夷行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上相當于宰相,與李石、鄭覃共事。838年,李石辭職,楊嗣復、李玨拜相,陳夷行在表達政見上很誠實,認為楊嗣復弄權,在議政時常與楊爭執。陳夷行稱病請辭,文宗不許。此后,陳夷行繼續頻繁彈劾楊嗣復。尤其是在同一年,楊嗣復力主將同為牛黨領袖且正被流放的前宰相李宗閔升官并遷到更近于長安的地方時,陳夷行強烈反對。此后,政事上的爭論由于黨爭而變得復雜,文宗難以駕馭政務。

    文宗年間,任用郭?為坊州刺史,右拾遺宋邧認為不可,郭?果然因貪贓身敗名裂。文宗想要賞賜宋邧,陳夷行諫止,認為宋邧作為諫官只是在盡本分,如果因為說對一件事就加官進爵,恐怕會滋生他的私心。由于屢次和楊嗣復爭斗,又和鄭覃相好,連唐文宗也終于開始厭惡他。839年,文宗表揚判度支杜悰的才干,楊嗣復、李玨推薦杜悰任戶部尚書,陳夷行則認為此事應由皇帝自己決斷,而李玨則指出陛下既然任用了宰相,就不該懷疑。楊嗣復多次請辭,文宗最終罷免了陳夷行、鄭覃,罷陳夷行為吏部尚書,不久又改任他為華州刺史。

    841年,唐武宗繼位后,以李德裕為首席宰相,召陳夷行為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命他重任宰相,兼任門下侍郎平章事。由于被懷疑不支持武宗登基,楊嗣復、李玨已被罷相,逐出長安。權閹仇士良又彈劾文宗信任的宦官劉弘逸、薛季棱,武宗命兩人自殺,還想派宦官去命受到牽連的楊、李自殺。杜悰向李德裕指出任由皇帝濫殺大臣不是明智的行為,于是李德裕、陳夷行、崔珙、崔鄲都勸諫武宗。最后楊、李逃脫死罪,改為遠貶。后來,黠戛斯擊敗長期依附唐朝的回鶻,回鶻殘部向唐朝邊境遷移。其中一支主要的殘部由嗢沒斯率領,接近天德城尋找糧食援助,想投降唐朝。把守天德的田牟建議拒絕嗢沒斯投降,并由朝廷軍隊聯合吐谷渾、沙陀、黨項部落攻擊嗢沒斯。李德裕則主張接受嗢沒斯的投降并提供糧食。陳夷行反對李德裕,認為這是幫助敵人。武宗最終同意了李德裕的意見。

    842年,嗢沒斯來長安納貢,陳夷行罷相,任尚書左仆射。后來陳夷行因腿腳不便告老,改任太子太保,以檢校司空的頭銜任河中節度使,授代理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治下的軍隊隨后在李德裕監督下參與了對叛將劉稹的討伐。他于844年卒于任上,受到死后哀榮。

         崔珙,博陵安平人。詩人祖懿。父颋,貞元初進士登第。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監。四年,出為同州刺史,卒。颋有子八人,皆至達官,時人比漢之荀氏,外稱八龍。唐朝時,崔珙任東都洛陽的留守,署理尚書省的事務。中書舍人崔荊擔任卿大夫的孩子的教養工作,因為公事拜見崔珙。崔珙不接見。崔荊于是求一個跟崔珙平素關系非常好的人,去問訊崔珙為什么不接見他?崔珙大怒不止。另外一天,這個人跟崔珙一塊兒喝酒。待酒喝到興起時,又責問崔珙為什么不接見崔荊?崔珙更加氣憤地說:"我發誓不與這個人見面。此人寫文章詞賦,不著邊際。怎么能夠同我弟兄作瞥腳的對句呢?"崔荊聽到這話后,更加不明白崔珙為什么不接見他。他的家族、親屬都為他感到憂慮不安。崔荊的外甥中有腦瓜轉得快的人,提議采取編選文集的方式,將原來文章中崔珙不滿意的地方改正過來。崔荊采納了這個提議。就在崔珙掌管草擬皇上命令的日子里,將崔珙降職為撫州郡丞,說:"所以將崔珙降職,因為崔珙借著是同族兄弟的關系,宣揚扇動浮薄不正的社會風氣。崔荊因為這件事情而氣悶出病來。

     

         崔鄲,在唐文宗、唐武宗兄弟年間擔任宰相。出身清河(今河北)崔氏小房一支,他的先祖們自稱是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氏的后代。崔鄲在漢朝、劉宋、北魏和唐朝的先祖都可考,包括崔琰。崔鄲的祖父崔佶曾任太子屬官,父親崔陲任御史中丞。崔鄲至少有七個兄弟:哥哥崔邠、崔鄷、崔郾、崔郇、崔邯、崔鄯,弟弟崔鄜。在眾兄弟中,崔邠最為知名,事跡在《舊唐書》《新唐書》中有大量記載;其中六兄弟在唐朝政府中身居高位。

     他考取了進士后擔任過監察御史和考功郎中。829年,唐文宗在位,時任考功郎中的崔鄲又被任命為翰林學士,隨后又任中書舍人,是中書省的中等官員。832年,他不再擔任翰林學士。《新唐書》則說他中進士后任渭南尉,幾經提升后任刑部郎中。隨后,他又在前宰相西川(首府在今成都)節度使杜元穎手下擔任副節度使,然后又被召回長安任工部侍郎、集賢殿翰林學士。他在834年獲這些任命,還擔任禮部尚書。隨后任兵部侍郎,負責東都洛陽的選官工作。當文宗召集群臣商議選官標準時,向崔鄲詢問他是如何處理不合格的候選人的。崔鄲說他會把這些人送到邊疆任職,文宗不贊同,認為這是苦了邊疆的百姓。但他仍然任命崔鄲為吏部侍郎。837年,崔鄲離開長安,任宣歙觀察使、宣州刺史。839年,他又被召回長安,任太常卿。

    839年秋,在太常卿任上的崔鄲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上相當于宰相。隨后他又任中書侍郎,授銀青光祿大夫榮銜。840年,文宗駕崩,弟唐武宗繼位,宰相楊嗣復、李玨被罷撤,李德裕被任命為首席宰相,而崔鄲的宰相地位不變,據說李德裕和崔氏兄弟有長期的交情。841年,武宗認定楊嗣復、李玨不希望自己繼位,想處決他們。李德裕在杜悰建議下,和崔鄲及其他宰相陳夷行、崔珙一同介入,武宗饒過了楊、李的性命,改為流放到距京城很遠的地方。841年末,崔鄲離開長安,任西川節度使。武宗的叔父唐宣宗繼位后,任他為淮南(首府在今揚州)節度使,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卒于淮南任上,薨年不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長于潤州無錫。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

    李紳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祇陀里。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并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于故鄉無錫。贈太尉,謚文肅。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三十四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 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于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李紳為人剛直,當諫官時得罪過一個顯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剛登基,就參了李紳一本,敬宗就找個借口把李紳貶為瑞州司馬。 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沒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備下三牲禮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李紳說:禮品還分多寡么?”“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貪官污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

    李紳說:當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升起。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果然,洶涌大水從媼龍祠后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么?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為,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仆與一個市民發生爭斗。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李紳竟將那仆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里,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于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發跡后的李紳熱衷于拉幫結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通過科舉進入了政權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力。士族官員以李德裕為首,故稱李黨。庶人官員以牛僧孺為首,故稱牛黨。牛李兩黨水火不容,雙方互相傾軋了近40年,史稱牛李黨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力斗爭中,李紳緊跟李黨老大李德裕,是李黨中的骨干分子。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后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后,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復查。崔元藻調查后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后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吳湘這個絆腳石。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見得真實。畢竟李紳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將死之人(李紳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為爭奪一美貌女子謀人性命。而且,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沒有必要奪人所愛。詩人劉禹錫吟了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見劉禹錫如此著迷,便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所以,李紳還沒有瘋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占為己有的地步。

      還有人認為,李紳執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大中元年(847年),吳湘案終于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唐文宗李昂,本名涵,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于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后,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心想鏟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采納鄭注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后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里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事變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集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自嘆受制于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君。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楊嗣復和李玨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于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并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文宗聞知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人敢反對。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于長安宮中的太和殿。

    太子李永死后,文宗曾立敬宗幼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未行冊禮就病重了,臨終時托孤于宰相楊嗣復、李玨,但當權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因太子不是自己力主所立,矯詔仍廢太子為陳王,改立唐文宗的弟弟潁王李炎為皇太弟,文宗死后,二人說服李炎逼令李成美自殺。李瀍繼位,就是唐武宗。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謀誅宦官而失敗的一次事變。唐朝后期,階級矛盾和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發展,宦官掌握禁軍,干擾政事,進退大臣,乃至擁立、弒殺皇帝。唐憲宗李純被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所殺,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所殺;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于宦官之手。宦官擅權專政達到了極點,成為朝政的一大弊端。文字即位后,即企圖懲治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大和四年,文宗任命宋申錫為宰相,令他謀劃誅除宦官,但事機不密,宦官先發制人,誣陷申錫結連漳王(文宗弟)謀反。次年,申錫被貶,計劃失敗。

        大和八年秋,鄭注、李訓(原名仲言)得當權宦官王守澄引薦,鄭注以醫術、李訓以講說《周易》成為文宗的親信。文宗因為他們均系宦官所推引,與之密謀誅除宦官,可免宦官猜疑,故以鄭注為太仆卿,李訓為翰林侍講學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訓為宰相;又任命鄭注為鳳翔節度使,作為京師外援,逐步開始打擊宦官,先后將與殺害憲宗有關的宦官楊承和、王踐言、陳弘志、王守澄等處死。

        要誅除掌握禁軍實權的宦官,就必須有一定的武裝力量。李訓舉戶部尚書王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度使,希望兩人在赴鎮之前,先召募若干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權知御史中丞,由他們羅致一些吏卒以誅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李訓等建議:天降祥瑞,又近在宮禁,皇帝宜親往一看。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書、門下省官先往觀看。官員們回來,奏稱疑非真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一作弘志)等,帶領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時,見韓約驚慌失措,又發現幕后埋伏了武裝士兵,慌忙退出。李訓等本想以觀看甘露為名,將宦官誘至金吾仗院,一舉而殲滅之,這個計劃失敗。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軟輿入內宮。李訓急呼金吾衛士上殿保駕,一面攀輿高呼“陛下不可入宮”。金吾衛士數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臺人約五百人登殿奮擊,宦官死傷數十人。但這時宦官已將李訓打倒地上,抬著文宗進入宣政門,將門關閉,朝臣一時驚散。李訓見事不濟,出宮單騎走入終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賈、舒元輿不明真相,退到中書省等候文宗召見。

        宦官挾持文宗退入內殿后,立即派遣神策軍五百人,持刀出東上閣門,逢人即殺,死者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余人。李訓、王涯、賈、舒元輿、王、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先后被捕殺。事發時,鄭注正率親兵五百人赴長安,中途知事敗,返還鳳翔,也被監軍殺死。上述諸人都遭族誅,更多的人被牽連而死。經過這次宦官的大屠殺,朝列幾乎為之一空。從此宦官更加專橫,凌逼皇帝,蔑視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唐文宗大事年表

        公元809年,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李昂出生,原名李涵。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李昂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即位為帝,是為唐文宗。
      公元828年,橫海留后李同捷叛亂。
      公元831年,盧龍節度使發動兵變。
      公元835年,朝廷大臣與宦官斗爭白熱化,發生“甘露之變”,宦官集團掌握朝政大權。
      公元840年,李昂在宦官擅權的陰影中,抑郁而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午夜片欧美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色综合 图片区 小说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极品|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少妇上班人妻精品偷人|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在线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WWW|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