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3 課 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 時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對聯導入 天問千聲悲故國, 江咽萬語吊斯人. 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