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下周風濕病科門診排班(12.10-12.16): 張劍勇主任醫師:周三下午 鐘力主任醫師:周一到周四全天,周五上午 肖語雅副主任醫師:周一到二全天,周三上午,周四到周六全天 肖敏副主任醫師:周日上午 請各位合理安排時間,提前做好預約~ 中醫“話”痛風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埃及考古學資料顯示:在一個老年男性踇指骨骼上有一個包塊,經化驗分析是尿酸鹽。 痛風在西方稱為“gout”,這個名字來自拉丁文gutta,是一滴的意思。根據當時中世紀的醫學概念,痛風被認為是關節部位流滴著過多的惡毒液體,就是這些毒素進入關節所造成疾病。 古中醫痛風學 “痛風”一詞最早見于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意思是說“痛風”是由于邪風侵襲所致的關節疾病,屬于痹癥范圍。 朱元溪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對痛風研究深入。他所著的《格致余論·痛風論》:“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博,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意思是說“痛風”由于血熱當風遇濕受寒,濕濁凝滯阻于經脈,表現為“作痛,夜則痛甚”。 痛風屬于痹癥范疇 現代中醫痛風學 現代中醫家大多認為,痛風的主要病機為濁瘀內阻、濕熱痹阻、脾腎虧虛。細致可分為內因,外因和誘因。
內因 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脾腎失養,脾腎清濁代謝紊亂。即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功能失調為痛風病的發病機制。 外因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如居住濕地或水中作業或冒雨涉水或汗出當風或環境濕冷等原因,在正氣不足,不能夠抵御外界不利條件時,風寒濕邪或濕熱之邪就會侵入人體經脈,留在肢體,筋骨,關節之間,阻塞不流通,引起發病 誘因 正虛邪侵,受過風寒或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酗酒厚味;外傷感染,關節損傷。 不同的發病機制又會引起不同的證候群,中醫學強調辨證分型,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痛風的證型被分為濕熱蘊結證、瘀熱阻滯證、痰濁阻滯證和肝腎陰虛證。現臨床上痛風的分期也分為無癥狀期(高尿酸血癥期),急性發作期,間歇期和慢性期。 無癥狀期重在預防 此期主要通過檢查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予以診斷,中醫診斷主要表現為關節輕度疼痛或不痛肥痛,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等相關指征。無論西醫還是中醫都強調降低血尿酸的水平。輕者可通過限制高嚓嶺食物攝入,控制飲酒,口服小蘇打用鮮金錢草或車前草泡水代茶飲。重者可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用清熱利濕、利尿解毒之法,常用金銀花、蒲公英、伸筋草、土獲菩、川木通等為主組成方劑予以治療。 急性發作期 大多存在誘發因素,如進食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大量飲酒,過度疲勞,關節局部損傷,寒冷刺激,應用利尿藥,接受化療等。 此期多屬于濕熱蘊結型,局部關節出現紅腫灼痛,多累及一個或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或出現頭痛、汗出,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或滑數。且癥狀多在午夜出現,起病急,進展迅速,疼痛在數小時就達到高峰。治療應清熱除濕,祛風通絡。此期中藥方有白虎桂枝湯加減,四妙散加減。 ![]() ![]() 間歇期或慢性期 急性期之后進入間歇期,雖然沒有急性期的嚴重表現,但血尿酸依然很高。急性期重在治標,此期應標本同治。中醫學認為應當以培補調和為主,使身體各臟器尤其脾腎功能強健,彼此協調,用藥以健脾益腎,利濕化濁之品為主。 慢性期又稱痛風發作晚期,此期主要風險是患者體內會有尿酸結晶沉積在軟骨,滑膜及軟組織中,形成痛風石。中醫認為,慢性期的表現如關節疼痛,反復發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等,屬正氣不足,肝腎虧虛,久病必造淤積。因此,治療基本原則應為調理氣血,補益肝腎,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化痰祛風。 ![]() ![]() ![]() ![]() 常發生以下三型: 瘀熱阻滯型,有的稱痰瘀阻滯型: 關節疼痛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或輕或重,或感刺痛,痛處固定不移,關節紅腫,甚至出現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出現結節,或皮色紫暗,舌質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或沉澀。治療應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中藥方:桃紅飲和二陳湯加減。 ![]() 2.痰濁阻滯型,又稱風寒濕痹型: 主要發生于陽氣較為虛弱或寒濕之邪導致發病。常見癥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無發熱癥狀,痛有定處,關節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沉積,肌膚麻木;舌質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濡緩。治法:散寒除濕,通絡止痛。中藥方:黃芪防己湯加減和薏苡仁湯加減。 ![]() 3. 肝腎陰虛型,又稱肝腎虧虛證。 多發生在痛風病遠期,由于濕熱痰濁之邪和尿酸長期在體內沉積刺激肝腎,加之痛風病患者肝腎功能失調導致肝腎氣血及陰液耗損而成肝腎陰虛型痛風。常見癥狀為關節疼痛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時輕時重,或呈游走性疼痛,或出現關節變形,活動受限,腰膝酸軟,或足跟疼痛,疲倦乏力,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滑細。治療:益腎養肝,活絡止痛。中藥方:獨活寄生湯加減。 ![]() 總而言之,痛風著重在肝脾腎功能的調節,注重陰陽平衡 ![]() 參考文獻: 1.許飛,《中醫對痛風的認識》,風濕病與關節,2018 年 5 月 第 7 卷第 5 期。 2.南金茹,《中醫辨證治療痛風病的新進展》,內蒙古中醫藥,2014年3月。 3.朱婉華,《痛風(濁瘀痹)診療和康復手冊》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夢夢 |
|
來自: 天空m44jqc7jqg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