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上世紀八十年代,方濟眾先生逝世之后,我先后寫過四篇文章懷念他,此篇寫于一九八八年,原稿注明為方濟眾先生遺作展代前言。現在陸續刊出這些文字,并打算今后再續寫,當然還包括其他畫家。畢竟,我曾經生活過的那個院子(北大街32號西安美協大院),有很多的人和事還活在我的腦海中,他們的言談笑貌,在我的記憶中是難以泯滅的,有必要用文字把他們記下來,留給后人去認識他們。 方濟眾先生(1923-1987) 當我們從紛亂之中發現,老一輩的畫家一位位從我們身邊悄然離去之時,不由得感到茫然了!盡管我們曾經對他們是那樣熟悉,甚至曾經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但不得不膽怯地承認,那是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了。那個時代,在西安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上,曾經產生了震憾中外畫壇的“長安畫派”,曾經產生出一批以石魯、趙望云為首的優秀中國畫家,而方濟眾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員。 《沖霄凌云》 《放牧》 《梨花細雨山村》 方濟眾先生是當代著名的中國畫家,是六十年代崛起的“長安畫派”中的一名驍將。他終生獻身于中國的繪畫事業,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孜孜矻矻,勤奮耕耘,勇于探索,為中國繪畫藝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聲望譽滿中外畫壇,盡人皆知。 1953年西北畫報社合影。一排左四為方濟眾,左一為夫人何挺文;二排左一為李梓盛,左九為陳笳詠,右一為夫人邊國英; 《爛漫山花笑迎人》 《清江一曲繞村流》 方濟眾先生自幼喜愛繪畫,早年生活在風景秀麗的漢江之畔,秀美的嘉陵江水和雄偉的秦嶺巴山,使他自幼感受著大自然那美的靈性,孕育出他詩人的情愫和畫家的品格,這種早期的熏陶對他一生的藝術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后來的藝術創作中,大自然和田園一直是他創作的主題,他的畫總洋溢著詩情畫意般濃郁的田園情調和泥土的芳香。 《細雨》 《李白詩》
《學藝偶感》 濟眾先生的繪畫,傳統功力深厚。他青年時期從師著名畫家趙望云先生,深入生活寫生之外,還深研傳統繪畫技法,不但掌握了豐富的傳統繪畫表現方法,而且,趙望云先生那接近自然,于表現現實生活中體現出傳統筆墨的淳樸畫風,對方先生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他的繪畫,能夠在造化之中去體現傳統繪畫的審美趣味。這是長安畫派的幾位大師中一個鮮明的共同特征。 方濟眾先生 《河洲傍晚》 《梅花圖》 方濟眾先生在藝術上是一個勇敢的創造者和挑戰者。眾所周知,在當時西安的畫壇上,有著雄霸一時的兩位大師,石魯和趙望云。石魯才氣橫溢,勇于創新,畫風別具一格;趙望云功力深厚,風格淳樸渾厚,對大自然有著獨特的感受力。無論是從技巧到創新兩方面,兩位大師都成就卓然,這就使與他們同時代的人在藝術上的創新帶來了很高的難度,方濟眾先生正是在這種夾縫之中卓然而立,獨辟蹊徑,自成一家的。一方面,他堅持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的藝術道路,從兩位畫家那里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無論是江南水鄉,還是塞外瀚漠,到處是他的足跡,在他的速寫本上記錄下了對祖國河山的豐富感受;另一方面,又不拘一格,博采眾長。他極力開拓自己的視野,虛心向一切有成就的畫家學習,不但學石濤、八大,也學黃賓虹、錢瘦鐵等等,加之他對生活獨特的抒情意趣,就使他的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貌,不但表現技巧十分豐富,抒情性強,還在筆墨和形式上著意追求特有的裝飾趣味,寓奇巧于渾厚之中。 50年代與西安國畫界畫家合影。左起前排:方濟眾、陳笳詠;二排:區麗莊、楊清我、林金秀、張寒杉、袁白濤、蔡鶴汀、石魯;后排:陳瑤生、蔡鶴洲、何海霞 《牧歸》 《黎明》 強烈的生活氣息與發展了的傳統表現技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富于裝飾味的優美畫面,三者自然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他獨特的畫風。他的畫,或秦嶺巴山、黃土高原,或小鹿山羊、草木花卉,其畫幅不論是大若丈余,或小在尺余之內,總表現出他獨特的審美情趣和鮮明的個性。 《魯迅詩》 《暮春三月》 《山水小品》 濟眾先生不但是畫家,同時還是詩人,是書法家,他總是對自然界充滿著詩人般的深厚感情,衷情于田園式的詩意生活,就是在十年浩劫中他回到故鄉的那段歲月里,濟眾先生仍在不斷作畫,寫詩,作畫賦詩與他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他一生的藝術生涯中,留下了幾百首贊美生活的優美詩歌。 《山村秋興》 《陜南小景》 《魯迅詩句 》 有人說,濟眾先生的書法勝過他的繪畫,我想,這不是對先生繪畫的貶詞,倒應看作是對他高超書法藝術的褒揚。方先生的書法,超凡脫俗、清俊高古、功力深厚、獨成一家,是長安畫派中的皎皎者,早已為海內外人士所贊譽,方先生是真正達到了詩書畫溶為一爐的藝術家。他的畫,真正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趣味和獨持的表現方法,他是當代中國畫壇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家。 《碧潭秋林》 《漢江之畔》 《雄關漫道》 然而,正當盛年,方先生卻不幸被疾病突然奪去了生命,聯想到“長安畫派”其他幾位畫家的命運,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幾位先師幾經磨難,終于敵不過政治災難的摧殘和疾病的折磨,都在盛年之時先后與我們永決了!他們未竟的事業,必會有更為杰出的藝術家來繼承。今天,這里展出方先生的一部份遺作,也算是對他在藝術上的辛勤耕耘所作的一點小小的紀念吧! 《延安行》 《鄉村小學》 與趙望云先生在一起 方濟眾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