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記載,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尚無定論。最早的一種說法是與古印度的阿育王(約公元前 268 - 前 232 年在位)同時代的秦始皇時期(公元前 246 - 前210 年),但這種說法疑點太多,從未得到公認。而目前較為廣泛的說法是在東漢時期。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永平七年(64 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并迎請天竺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而在中國西部的新疆等地區(古稱西域),佛教的傳入可能更早。 熱瓦克大塔遺跡(新疆洛浦) 佛塔幾乎與佛教同時傳入中國。中國原來并沒有“塔” 這個漢字,曾經以堵波、蘇偷婆、兜婆、佛圖、浮屠、浮圖等來稱呼佛塔;直到兩晉時期,在翻譯佛經時才創造了“塔” 這個字。中國境內的第一座佛塔,有可能是建于永平十一年(68 年)的河南洛陽白馬寺塔,另有學者考證為建于永平十年(67 年)的河北南宮普彤塔,這兩座塔的修建,均和漢明帝時期那兩位印度來華的高僧有密切關系。不過目前這兩座塔均不是東漢原物,而是后世重建的?,F存最早的塔,有可能是新疆地區的幾處夯土塔遺跡,包括熱瓦克大塔(洛浦縣)、蘇巴什佛塔(庫車縣)、尼雅佛塔(民豐縣)、米蘭佛塔(若羌縣)等。這些土塔可能建于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但是由于經年的風化,塔身殘缺嚴重,只能看出部分造型特征。 高善穆石塔(甘肅酒泉) 現存最早的紀年佛塔,當數甘肅、新疆地區出土的 14 座小型石塔,其中甘肅武威 1 座,酒泉 6 座,敦煌5 座,新疆吐魯番 2 座。這些小塔制作于十六國的北涼時期,高度大多僅五六十厘米,屬于小型的供養塔。塔身雖然已經采用了八角的形式,但其整體造型和窣堵波的原始形制還有很多相似之處。頗為有趣的是,作為佛塔, 塔身雕刻雖然大部分為佛教內容(過去七佛與彌勒菩薩),但還出現了中國傳統的易經八卦符號以及星象的內容(北斗七星)。這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并非完全照搬印度的教義,而是有著鮮明的“中國化” 的過程。 而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是現存最早的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塔。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間(520-525 年),為平面十二邊形,15 層密檐樓閣式磚塔,采用青磚及黃泥漿砌筑,通高約37 米。塔身第一層分為上、下兩部: 下部平素無飾;上部東、西、南、北四正面各辟一拱券門,裝飾尖拱形門楣和卷云形楣角;另外八面各砌一座單層方形塔龕,轉角雕出八角形蓮花倚柱。塔龕為寶篋印經塔式樣,中央辟半圓拱券門,有尖拱狀門楣和卷云形楣角,龕下部辟 2 個壺門①,門內各有 1 只磚雕獅子。塔身上方為疊澀塔檐 15 層,各層檐之間的塔壁上均辟有門窗,門窗有多種式樣,共 492 個。 我國早期的佛塔,造型主要是印度窣堵波和中國傳統的四方形樓閣(重樓)的結合形式,自東漢時期問世以來, 歷魏、晉、南北朝數百年而不衰,成為此一時期佛塔的標準樣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佛塔的造型也越來越本土化,主要表現在塔頂部的窣堵波比例變小,樓閣式塔身加大并增加復雜結構。隋文帝時期,分 3 次下詔在全國各地建佛舍利塔,統一式樣,統一工期,據張馭寰先生考證其造型為平面方形 3 級樓閣式塔,塔剎基座四角裝飾山花蕉葉,中央置窣堵波,再上 5 重相輪、傘蓋、圓光、寶珠等。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 從北朝至初唐,四方形塔幾乎是唯一的佛塔造型。而從盛唐開始,多邊形和圓形的塔也開始建造。相對于方形,多邊形的塔具有結構穩定,受力均勻,視野開闊等優點,反映了科技的進步;而平面圓形的塔,則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審美觀,是唐代開放、自由的思想文化的產物。 另一方面,人們意識到最初使用夯土、木材所建的塔很容易受到損害, 難以保留,同時,隨著制磚技術的逐漸成熟,建筑成本逐漸降低,人們便開始改用磚為材料建塔。磚材堅固、耐久,其壽命遠遠超過了木材。我國現存的歷代古塔,僅有山西應縣釋迦塔一座為純木結構的木塔。而在一些盛產石材的地區,石塔也有出現。石材雖然不易加工,但堅固性、耐久性比磚更好,且適合于雕刻藝術,現存的很多石塔上的雕刻圖案,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唐代及以前的大中型塔,內部結構均為空筒式,以木板隔開樓層,并設置木質樓梯。這種結構雖然方便建造,但是木材易腐朽,時間一長,樓層、樓梯就脫落了。自從晚唐五代開始,特別是宋代,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匠人們在內、外壁及磚砌階梯的基礎上,開創了壁內折上式、穿心(壁)式、錯角式、回廊式等多種更為科學、堅固的結構,實現了建筑技術史上的一大飛躍。 釋迦文佛塔(福建莆田) 而江南地區的古塔則獨樹一幟:塔身采用磚砌,而塔檐及平座欄桿等則使用木材,這一做法克服了磚塔造型單一和木塔不易保存的缺點,將二者的優勢融為一體。而塔檐部分獨特的飛檐挑角,不僅有效地防止了雨水對塔身的侵蝕,更使得塔身整體輪廓清新飄逸,極富美感。 興圣教寺塔(上海) 本文節選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