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什么樣的人?年少的時候跟著父皇出生入死;他喝過親兄弟給她的毒酒;他也親手殺了親兄弟;他被父親冷落,他又把父親囚禁。在皇權和事業面前,他可以放下一切親情和溫情,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的內心只有鐵與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千古一帝,在私人的生活中,卻是一個寵愛妻子模范丈夫和情種。 在皇帝的后宮當中,能夠被立為皇后的,必定是跟皇帝感情最深的那個女人,對李世民來說,這個女人是長孫皇后。而且,在李世民的帝王生涯中,也只有這一位皇后。
少年結發在門閥政治達到頂峰的隋末,政治聯姻是家族勢力間結成政治聯盟的這要形式。長孫皇后就出生在一個地位顯赫的軍事貴族家庭。13歲的豆蔻之年,她被父親許配給了年長她三歲的李世民,二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結發夫妻。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作為夫妻,二人實在是太過年幼了,但就是這兩個孩子,竟相知相愛,相守一生。 617年,李家起兵反隋,很快控制長安。次年,李淵登基稱帝,建立大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英勇善戰的李世民功高蓋主,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嫉恨,兩個人沒少在老爸跟前給李世民墊磚頭,但李世民引兵在外,鞭長莫及。長孫氏(當時還是秦王妃)利用自己可以出入后宮的機會,跟皇帝的女人們打成一片,讓她們在公公面前給丈夫說好話,而且,在李淵面前極盡孝道,深得公公的認可。這樣,李淵最終沒對手握重兵的李世民下狠手。 但隨著矛盾深入,太子黨和秦王逐漸勢同水火,秦王不得已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向站在丈夫身后的長孫氏此時卻出現在動員大會上,親自為即將上火線的將士們打氣。被老板娘親自勉勵,秦王府的將士們深受感動,一個個奮勇爭先。當然,李世民更是深受感動。最終,這場政變以秦王大獲全勝告終。兩個月后,老皇帝提前退休,李世民繼位,十三天后,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
年輕的皇后這一年,長孫皇后25歲。 從長孫皇后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成熟和見識,有時候真的跟年齡性別無關。年輕的長孫皇后在后宮手不釋卷,經常跟丈夫談古論今,對政事的見解,也頗為獨到,李世民對妻子,愛慕的同時,又多了一份敬慕,愛屋及烏,對長孫家族的恩寵,也日甚一日。 但是長孫皇后很清醒,她深知盈滿則虧的道理,他勸胞兄長孫無忌不要貪戀權位,在妹妹的授意下,長孫無忌得以閑職退避政治斗爭的核心。 634年,長孫皇后身染重疾,李世民欲大赦天下為皇后祈福,卻被皇后拒絕。李世民無奈請高僧入宮作法。皇后病情好轉之后,李世民大喜過望。敕令廣建佛寺為皇后祈福。 636年,長孫皇后崩,終年只有36歲。太宗按照皇后遺愿,葬于昭陵。縱觀長孫皇后一生,雖只有短短三十六年,卻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攜手走過了二十三年的人生,從少年結發到貴為帝后,夫妻二人從不缺乏普通夫妻的恩愛和情趣,這份最樸素的感情,讓太宗對長孫皇后念念難忘。
享盡哀榮
丈夫對亡妻表達想念,我們普通人也就是看看照片,寫寫文章,看看唐太宗怎么做的。他命人在皇后的元宮旁,建一宅舍,命宮人居住其中,每天像演戲一樣伺候并不存在的長孫皇后。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連他自己死后,都沒享受到這樣的殊榮。這種將“事死如事生”做到極致的做法,也證明在唐太宗的心里,從來就沒有接受皇后已經死了這個事實。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的確確再也看不到愛妻的音容笑貌了,思念與日俱增,無法遏制。他命人在宮里建了一個小高層,叫做“層觀”,干什么用呢?原來,這個高高的層觀,是讓李世民遠眺昭陵,以解相思之苦的。她不但自己悼念,還讓大臣們陪著一起悼念,有一次他問跟隨的魏征:你看到了沒有?魏征裝作沒看見,太宗急了:那不就是昭陵嗎?你怎么能看不見?魏征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以為您看的是獻陵呢。原來您看的是昭陵啊。太宗這才明白魏征是暗諷他思念亡妻而忘記了父親,于是下令拆掉了層觀。 皇帝因為思念亡妻而被人說閑話,唐太宗算是獨一份了。雖然違背了禮教,但也做得坦然,直接。這個唐太宗,算得上是皇帝當中的情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