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是關系療效、防止針刺意外的重要環節。臨床上,同一腧穴,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產生的針感強度、感傳方向及治療效果均有明顯差異。 故治療時應根據施術穴位的位置、病位病性、病人體質和應用的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針刺方向 針刺方向是指針尖所朝的方向。針刺方向的正確與否,影響著針刺的刺激量,是決定針刺量效的因素之一,從而影響療效。確定針刺的方向主要根據以下三個方面: 1.依經絡循行定方向根據治療需要使用的針刺補瀉手法,采用順經絡而刺的補法;或逆經絡而刺的瀉法。如實施“迎隨補瀉”手法,補法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一致;瀉法針尖與經脈循行方向相反。 2.依腧穴位置定方向 根據腧穴的局部解剖,針刺某些穴位時,必須朝向某一特定方向進針。如啞門穴,針尖應朝下頜方向緩慢刺入;廉泉穴,針尖應朝向舌根方向緩慢刺入;背部第1側線腧穴,針尖應朝向脊柱方向等。 3.依病性病位定方向根據病情的治療需要,病位的深淺不同;病性的虛實;選擇針刺方向朝向陽經刺或朝向陰經而刺。同時,為使針感達到病變所在的部位,即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針尖應朝向病所。 針刺角度 針刺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和治療要求而確定的。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種: 1.直刺: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0左右垂直刺入。適用于人體大部分的腧穴。尤其是肌肉較為豐厚的部位,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 2.斜刺: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0左右傾斜刺。適用于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處的腧穴,如胸背部腧穴; 3.平刺:是指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0左右沿皮刺入。又稱橫刺、沿皮刺。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或為避開血管、骨骼、疤痕部位而采用此法。 針刺深度 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入腧穴的深淺度。《素問·刺要論》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致其理,…淺深不得,反為大賊。”說明針刺的深淺必須得當。原則是:既要得氣,又不能傷及臟腑組織器官。同樣,針刺的深度也是針刺量效、臨床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每一腧穴的針刺深度已在各篇中論述,但在臨床應用中,必須與病情、病位、經絡循行、體質、時令等結合,靈活應用。 1.察行氣定深淺 《靈樞·終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人體體質有強弱肥瘦,氣血有沖盈虧虛,故針刺當有深淺之分。一般,體強形肥者宜深刺,體弱形弱者宜淺刺。 2.觀年齡定深淺年老體弱、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3.辯病情定深淺 《針灸·問對》曰:“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故陽證、表證、熱證、虛證、新病宜淺刺;陰證、里證、寒證、實證、久病宜深刺。 4.識部位定深淺頭面、胸腹等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腹、臀等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應深刺;眼部、后頸項部、胸背部等重要臟器部位的腧穴,一定要準確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與深度。 5.辯經絡定深淺 《靈樞·陰陽清濁》曰:“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陽經屬表,刺之宜淺刺;陰經屬里,刺之宜深刺。 6.合時令定深淺 《靈樞·本神》曰:“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按照春夏宜淺,秋冬宜深的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