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東漢 靈帝劉宏
184年 中平元年 (大事: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185 中平二年
186 中平三年
187 中平四年
188 中平五年
189 中平六年,四月,靈帝崩。少帝劉辯即位,改元光熹。八月,改元昭寧。九月,劉辯被廢為弘農王。劉協即位,改元永漢,十二月,復中平六年。
190 (漢獻帝 劉協) 初平元年
191 初平二年
192 初平三年
193 初平四年
194 (漢獻帝 劉協)興平元年
195 興平二年
196 (漢獻帝 劉協)建安元年
197 建安二年
198 建安三年
199 建安四年
200 建安五年 (大事:官渡之戰)
201 建安六年
202 建安七年
203 建安八年
204 建安九年
205 建安十年
206 建安十一年
207 建安十二年
208 建安十三年 (大事:赤壁之戰)
209 建安十四年
210 建安十五年
211 建安十六年
212 建安十七年
213 建安十八年
214 建安十九年
215 建安二十年
216 建安二十一年
217 建安二十二年
218 建安二十三年
219 建安二十四年
220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漢獻帝 劉協)延康元年。十月,禪位于曹丕,東漢滅亡。十月,曹丕即位,改元黃初,(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
221 黃初二年(沿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即位,改元章武,(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
222 (魏)黃初三年。(蜀)章武二年。孫權稱吳王,建元黃武,(東吳大帝孫權)黃武元年。
223 (魏)黃初四年。(蜀)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崩,五月,劉禪即位,改元建興,(蜀漢后主劉禪)建興元年。(吳)黃武二年。
224 (魏)黃初五年 (蜀)建興二年 (吳)黃武三年
225 (魏)黃初六年 (蜀)建興三年 (吳)黃武四年
226 (魏)黃初七年,五月,曹丕崩,曹叡即位(魏明帝曹叡)。 (蜀)建興四年。 (吳)黃武五年。
227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 (蜀)建興五年 (吳)黃武六年
228 (魏)太和二年 (蜀)建興六年 (吳)黃武七年
229 (魏)太和三年 (蜀)建興七年 (吳)四月,孫權即帝位,改元黃龍,(東吳大帝孫權)黃龍元年。
230 (魏)太和四年 (蜀)建興八年 (吳)黃龍二年
231 (魏)太和五年 (蜀)建興九年 (吳)黃龍三年
232 (魏)太和六年 (蜀)建興十年 (吳)嘉禾元年
233 (魏)青龍元年 (蜀)建興十一年 (吳)嘉禾二年
234 (魏)青龍二年 (蜀)建興十二年 (吳)嘉禾三年
235 (魏)青龍三年 (蜀)建興十三年 (吳)嘉禾四年
236 (魏)青龍四年 (蜀)建興十四年 (吳)嘉禾五年
237 (魏)景初元年 (蜀)建興十五年 (吳)嘉禾六年
238 (魏)景初二年 (蜀)延熙元年 (吳)赤烏元年(八月改元)
239 (魏)景初三年,正月,曹睿崩,曹芳即位(魏齊王曹芳)。 (蜀)延熙二年。 (吳)赤烏二年。
240 (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 (蜀)延熙三年 (吳)赤烏三年
241 (魏)正始二年 (蜀)延熙四年 (吳)赤烏四年
242 (魏)正始三年 (蜀)延熙五年 (吳)赤烏五年
243 (魏)正始四年 (蜀)延熙六年 (吳)赤烏六年
244 (魏)正始五年 (蜀)延熙七年 (吳)赤烏七年
245 (魏)正始六年 (蜀)延熙八年 (吳)赤烏八年
246 (魏)正始七年 (蜀)延熙九年 (吳)赤烏九年
247 (魏)正始八年 (蜀)延熙十年 (吳)赤烏十年
248 (魏)正始九年 (蜀)延熙十一年 (吳)赤烏十一年
249 (魏)嘉平元年 (蜀)延熙十二年 (吳)赤烏十二年
250 (魏)嘉平二年 (蜀)延熙十三年 (吳)赤烏十三年
251 (魏)嘉平三年 (蜀)延熙十四年 (吳)太元元年(五月改元)
252 (魏)嘉平四年 (蜀)延熙十五年(吳)太元二年,二月改元神鳳,神鳳元年,四月,孫權薨,孫亮即位,改元建興,(東吳會稽王孫亮)建興元年。
253 (魏)嘉平五年 (蜀)延熙十六年 (吳)建興二年
254 (魏)嘉平六年,九月,曹芳被廢為齊王,十月,曹髦即位,改元正元,(魏高貴鄉公曹髦)正元元年。(蜀)延熙十七年。(吳)五鳳元年。
255 (魏)正元二年 (蜀)延熙十八年 (吳)五鳳二年
256 (魏)甘露元年 (蜀)延熙十九年 (吳)太平元年
257 (魏)甘露二年 (蜀)延熙二十年 (吳)太平二年
258 (魏)甘露三年 (蜀)景耀元年 (吳)太平三年,九月,孫亮被廢為會稽王,十月,孫休即位,改元永安,(東吳景帝孫休)永安元年。
259 (魏)甘露四年 (蜀)景耀二年 (吳)永安二年
260 (魏)甘露五年,五月,曹髦崩,六月,曹奐繼位,改元景元,(魏元帝曹奐)景元元年 。 (蜀)景耀三年。 (吳)永安三年。
261 (魏)景元二年 (蜀)景耀四年 (吳)永安四年
262 (魏)景元三年 (蜀)景耀五年 (吳)永安五年
263 (魏)景元四年 (蜀)景耀六年,夏,改元炎興,冬,降魏,蜀亡。 (吳)永安六年
264 (魏)咸熙元年 (吳)永安七年,七月,孫休薨,孫皓即位,改元元興,(東吳末帝孫皓)元興元年。
265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禪位于晉,魏亡。 (吳)甘露元年。 (晉)司馬炎受禪于魏,改元泰始,(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
266 (吳)甘露二年,八月,改元寶鼎,寶鼎元年。 (晉)泰始二年。
267 (吳)寶鼎二年 (晉)泰始三年
268 (吳)寶鼎三年 (晉)泰始四年
269 (吳)寶鼎四年,十月,改元建衡,建衡元年。 (晉)泰始五年。
270 (吳)建衡二年 (晉)泰始六年
271 (吳)建衡三年 (晉)泰始七年
272 (吳)鳳皇元年 (晉)泰始八年
273 (吳)鳳皇二年 (晉)泰始九年
274 (吳)鳳皇三年 (晉)泰始十年
275 (吳)天策元年 (晉)咸寧元年
276 (吳)天璽元年 (晉)咸寧二年
277 (吳)天紀元年 (晉)咸寧三年
278 (吳)天紀二年 (晉)咸寧四年
279 (吳)天紀三年 (晉)咸寧五年
280 (吳)天紀四年,四月,孫皓降晉,吳亡。 (晉)太康元年。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注 | 建武、建武中原 | 世祖 | 劉秀 | 25 | 32 | 33 | 64 | 南陽蔡陽人,漢高祖九世孫,父劉欽為南頓令 | 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 | 建武中原、永平 | 顯宗 | 劉莊 | 57 | 30 | 19 | 48 | 光武帝第四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永平、建初、元和、章和 | 肅宗 | 劉炟 | 75 | 18 | 14 | 31 | 章帝第五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章和、永元、元興 | 穆宗 | 劉肇 | 88 | 10 | 18 | 27 | 章帝第四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延平 | 孝殤皇帝 | 劉隆 | 105 | 1 | 1 | 2 | 和帝少子 | 即位時,生僅三個月,在位時間實際八個月 | 延平、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 | 恭宗 | 劉祜 | 106 | 13 | 20 | 32 | 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 | 殤帝死,鄧太后策迎劉祜進宮,為和帝嗣 | 延光、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 敬宗 | 劉保 | 125 | 11 | 20 | 30 | 安帝子 | 原封太子,后被廢為濟陰王,安帝死,宦官孫程立以為帝 | 建康、永嘉 | 孝沖皇帝 | 劉炳 | 144 | 2 | 1 | 3 | 順帝子 | 在位時間實際五個月(以皇太子嗣位) | 本初、永嘉 | 孝質皇帝 | 劉纘 | 145 | 8 | 2 | 9 | 章帝玄孫,父渤海孝王劉鴻 | 沖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纘進宮,封建平侯,即位 | 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 咸宗 | 劉志 | 146 | 15 | 22 | 36 | 章帝曾孫 | 質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志,立為帝 | 建寧、光和、中平 | 孝靈皇帝 | 劉宏 | 168 | 13 | 22 | 34 | 章帝玄孫 | 桓帝死,無子,竇太后與竇武迎劉宏即位,竇太后臨朝 | 光熹、昭寧 | (廢)少帝 | 劉辯 | 189 | 15 | 1 | 16 | 靈帝子 | 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鴆殺之。 | 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 孝獻皇帝 | 劉協 | 189 | 9 | 32 | 54 | 靈帝中子 | 由董卓擁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廢獻帝為山陽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