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注:“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動靜,各有所由耳。凡物之動者,血氣之屬也,皆生氣根于身之中,以神為生死之主,故曰神機。然神之存亡,由于飲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屬也,皆生氣根于形之外,以氣為榮枯之主,故曰氣立。然氣之盛衰,由于陰陽之升降,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此其物之修短,固各有數;但稟賦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謂靜之期?亦各有其因耳。生長壯老已,動物之始終也,故必賴呼吸之出入。生長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賴陰陽之升降。器即形也,凡萬物之成形者,皆神機氣立之器也。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易曰:形乃謂之器。義即此也。” 二、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張介賓在《類經》中將“神機”與“氣立”歸屬于動物與植物兩類生物,是因為動物有神,而植物有氣,即所謂“物之動”與“物之植”的不同。動物需要飲食呼吸的出入,植物需要天地之氣的升降,因此當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 張師的觀點是一家之說,雖然不能完整解釋經文原意,但也說明了“神機”與“氣立”存在著陰陽關系,同時也指出了“出入”與“升降”之間的陰陽關系。 何為神機?何為氣立? 釋字:機者,《集韻》:“織具謂之機杼,機以轉軸,杼以持緯。又氣運之變化曰機。”《至樂篇》:“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又《韻會》:“要也,會也,密也。”立者,《說文解字》:“立,住也。”《禮·曲禮》:“立必正方。又成也。” 因此,所謂“神機”,就是神的變化樞要;而所謂“氣立”是指氣的化生功用。 《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神機”位于生命之中,為生命之根,主生;“氣立”是位于生命之標,是生命的外在表現形式,主化。這也正是黃帝的問題,“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是在回答黃帝的問題,應該是所答是其所問。所以說“神機”主生,“氣立”主化。 經云:“在天為玄,玄生神。”“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又:“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生者也。”“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為陽主生,地為陰主成。因此,這里的“神機”主萬物之生成,“氣立”主天地間萬物生成的氣化過程,氣化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出入”是指天地間萬物的新陳代謝、吸收精華、排泄糟粕的過程,是生物體本身與自然所發生關系。“升降”是指生物體內之氣的升降循環,是生物體內部在氣化過程。具體對于人來說,“出入”就是人體內部的新陳代謝,人體與自然發生關系。“入”的部分是指“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出”的部分是指上焦呼出之氣,大腸排泄糟粕,膀胱排泄津液等。“出入”是人體氣、血、精、神、津、液生成的基礎,沒有出入就沒有其生成的可能,神機也就結束了。“升降”是氣、血、精、神、津、液的轉化條件,沒有升降也就沒有了氣的生化,人體中的這些物質也就沒有生命的意義。 三、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生、長、壯、老、已”是一個生命體從生到死的完整過程,作為一個生物體來說從出生開始就要不斷地吸收外來的營養物質,同時排泄體內糟粕,以完成其生、長、壯、老、已的循環。《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詳細地介紹了生命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環節,其中腎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腎精主生長、生殖、生命。當腎精充足時,生命則長,而且有生殖功能;當腎精衰弱時,首先喪失的是生長功能,然后是生殖功能;當腎精全部衰竭時,生命也就停止了。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六腑之精就源于人體水谷精微的新陳代謝,也就是源于“出入”。因此說沒有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及糟粕的排泄,也就不可能表現出生命的所有不同階段。 例如,一粒綠豆,如果把它泡在水里,就會發芽,但不會開花結果,原因是水里沒有綠豆這個植物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埋在土里,而且按時澆水施肥,綠豆得到了其所需的所有營養元素,有了正常的“出入”,其整個生命過程就會完整地表現出生、長、壯、老、已的全部環節。 “生、長、化、收、藏”是氣的變化的5種形式,是一種周期性的循環往復的變化,自然界中是用來表述谷物從生長到成熟收藏的過程,在人體則對應五臟之氣的功能特點,肝主生,心主長,脾主化,肺主收,腎主藏。臟腑功能的表現方式就是氣的升降。“生、長”屬于“升”,“收、藏”屬于“降”,“化”為升降的樞紐。 經文接著說:“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說明天地間萬物只要是有形的,有生命的,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升降出入”,這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這是建立在生命體的基礎上,所謂“器”就是指生命體的形,如果生命的形不在了,也就是經文說的“器散”了,生化也就停止了。 這里提到了中醫學的一個特點,作為一個生命醫學首要問題就是關懷生命體本身,對于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不在中醫的討論范圍之內,這一點應該與道家的觀點是相符合的。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問我,一個人身體已經死了,他(她)的靈魂去哪了?《黃帝內經》是怎么認識這個問題呢?在美國,有很多人對人死了以后的事情特別感興趣,也做了很多試驗,也有人把自己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等。還有就是宗教,宗教也是在討論人死了以后的事情,人們都希望了解人死了以后要去哪?原因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一個人只能來這個世界一次,因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人們最擔心的就是死了以后怎么辦? 其實,這些都不是中醫討論的范疇,《黃帝內經》不討論人死了以后的事情,中醫源于道家學說,道家認為人世間才是最美好的,人死了以后的陰間都是陰險可怕的。所以,道家所描繪的最美好的地方,在人世間都能找到其原型,所謂世外桃源的仙境,以及一些道家名山,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就像美國3D電影《阿凡達》的背景一樣,雖然很美很神奇,但都可以找到其原型。這也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其他宗教所描述的天堂,在人間是找不到的,是人們臆造的另一個世界,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古代皇帝都信奉道教。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信奉煉丹術,希望通過煉丹找到長生不老藥,以求永生,這是因為這些皇帝們充分地領會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永遠享受當下的榮華,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永生的方法,這個觀點與道家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顯然長生不老的方法沒有找到,但在求永生這個過程中發現和總結出了很多健康養生方法。這也是為什么《黃帝內經》是一部關注人的健康的醫學著作,是關注人在世時候的健康。 四、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經文接著指出:“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這里進一步強調有形的生命就要遵循“升降出入”的生命活動規律,此四者要保持平衡,而且貴在堅持。如果平衡被打破了,災害就到來了。“無形無患”是指人體的形體消失了,也就沒有疾患了,說明《黃帝內經》是一部介紹有形的、活著的生命,及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專著,如果一個人的形已經不存在了,就不再是《黃帝內經》所關注的范疇了。 《黃帝內經》特別重視人的神機,在臨床上有很大意義,治療病人時要結合病人神態的反應,同時也要用醫者的神志來調理病人的神志,如果一個人已經死了,其神志也就不存在了,治療也就談不上了。正如張介賓所注:“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施治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臟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此其神氣已去,則無可使矣,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已爾,是即所謂神不使也。” 五、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黃帝在經文中接著問,有沒有不需要生化的生命呢?岐伯非常感嘆地回答,惟有完全合乎道的人的生命才不需要生化。這樣的人惟有真人可以做到。 《黃帝內經》將不平凡的人分為4類,其中非常重要的、超人的一類人稱之為真人。從此段經文看出,所謂真人就應該是我們常說的,其生命“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這樣的人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其生命是永恒的。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對這4種不同類型的人作了詳細的分析和對照,“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這4類人包括: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其中真人和至人的生命是永恒的;圣人的生命時限也可以以百數來計算,至少是超過100歲的,甚至可以活到幾百歲;賢人則是盡其所能合乎陰陽之道,其生命的時限也可以到達其壽命的極限,一個天年是60歲,有人說人的壽命極限是兩個天年,也就是120歲。 從此段經文我們可以得知,按照道家的觀點,真、至、圣、賢4類人的劃分與人的壽命關系非常密切,判斷一個人是否遵循道法自然的規律,最關鍵的是要看他的年齡,如果病人英年早逝,就談不上圣賢,圣賢之人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其外在表現首先是看其壽命長短,這個觀點與儒家是不同的,也說明了道家或者《黃帝內經》對人的壽命的重視。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