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頂級的養生是什么?我的理解,守中也是中庸,執其兩端陰與陽而用中,調陰陽,用一元生命體道化之中,也是為道日損,為道日損就是調陰陽之偏歸于中道。 天的能量的變化,也就五運六氣,每時每刻都作用著你,影響著你的生化進程,與你的素質稟賦,與你攝入的水谷食飲,情志欲望,生活習性,一起共同決定了,你的氣血運行狀態,你的皮膚毛發指甲的光澤度,肌肉的緊實度,骨骼的硬度,發出的聲音的律度,影響著你的脈動形式,從而決定了你的色脈有什么樣的表現。 人活著,就是盜取天地合成的物質與能量,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機能,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與己斗的生化過程。這樣一個自然規律,在封建會社會里,在天最大的王權統治下,哪一個師傅能夠給學生明講,敢給學生明講呢?只能告訴學生去悟了。 天有五賊,盜萬物,盜人精氣,地支就得出物質能量,我理解這應該是天干,地支的原理吧。這是自然之理,不是玄學,更不在迷信。 禮記的祭用次序依據的也是天干事地就得支出這個道理。春祭先脾,夏祭先肺,秋祭先肝。長夏,天氣濕氣當令,濕為水氣,水克火,心為火,心受之,故長夏祭先心。冬祭先腎,腎藏諸精,人之先天之本,復用必本,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人自用。人腎藏的精不足用,年雖復而人不能復了。 淫氣加臨,正邪相搏,元氣不足,人或受克,人受克,臟氣必起而用以抗邪氣,用必有耗、泄,耗、泄則臟受損,損則臟弱,弱則臟受病。臟動用,勞動,過勞受病。 天氣主政司令,地之萬物,包括人,都要應對天氣的變化,天氣正常的變化,正常人,相應受克制的臟氣只是波動,一般不會受病,而極端天氣,對萬物,對人就會都有傷害,猶其相應稟賦不足,素質差的生命體,受到的傷害更大。天干事,地之物必然受影響,萬物,人就得應對,反對,對付,應付,要以藏精的支出去應對。相應的臟受克,藏就得起用,應用,出精,化氣,支應,支出,,也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熵增,盡可能糾正天氣對人體這個系統,這個太極一氣周流中正平和運行的影響作用,支持,維持自身氣機升降的正常,保持生化秩序正常,用現代科學的話是保持負熵的狀態。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道德經》告訴我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不是愚民思想,乃是道家法自然的長生之術,是調陰陽的心法。 虛其心,是減少人的超常的欲望,控制超越自己能力的欲望,就是”適奢欲“;弱其志,降低奮斗的目標,就是”任其服“,量力而行,少出神,少出魂,少出陽,減少支出,也就是七損;實其腹、強其骨都是強化陰入,增加魄力,強化收受,強化藏精,自得,恬愉,精盈,氣盛,神全,也就是八益。 圣人清心,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認清了自己能力;圣人格物致知,對所任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清楚的知道干好這件事對人的能力的需要。寡欲,去除超過自己能力的欲望,不去做力小而任重的事,把力所能及的事做成,就有得,就有功,就有德,事事都做成功,就是功德圓滿,就能有獲得感,成就感,滿足感,就能恬愉了。 沒有事業失敗的挫折,沒有不能控制局面的焦慮,沒有不能駕馭形勢的糾結,沒有前途未卜的恐懼,就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心志上安閑寧靜,心情上平心靜氣,耗力不散真,就是行無為之事了,精神就能內守了。就是“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干力所能及的的事就不會勞形,就無思想之患;能夠成事,有得,就會有功,有功就會有獲得感、成就感,也就能夠恬愉了,“實其腹”;目的達到了,愿望實現了,也就從欲快志了,“強其骨”。心死,道生。 志閑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 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就是不斷地格物致知,增加知識,增加能力,是增加虛。為道日損,知識能力提高后,對物性、天道、地理就明了,能夠明了的人的行事、作為與道就逐步接近,雖然無法完全達道,用的實就會減少,耗的用、費的力都會減少,也就事半功倍。 族庖歲更刀,良庖月更刀,近道、得道的庖丁解牛數年,刀行于理,仍然如同新發于硎,刀之實近于無用,刀處于無為的境界。 無實之用,無實之耗,實就無為了,識道、認道、體道、行道根本目的,就是減少實的耗、實的用。道家是在實的節、減、以至于無上下功夫,儒家是把實的富有作為目標,一個開源一個節流,他們是一物一體一道一理的不同側面。 大家都知道辟谷是道家減實、損實的高明之術,黃帝內經說能夠靠呼吸精氣而生活的真人、至人甚至可以壽敝天地。辟谷的前提你得是個明了道的人,不知道的人,族人去辟谷,只象族庖刀的一樣很快損也,甚至折了。現在常有人練習辟谷損害健康,甚而失去性命的見聞現于各種媒體。 為學,是為道、無為的前提。無為是判斷得道、達道的標準,淳德全道就是無為了,真人、至人才能夠無為。 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告訴我們,生命體精神不散,就能形體不敝,就能守真。積精全神,就能淳德全道。陰平陽秘,精神就能固守。無擾乎陽,就不會散真。我的看法是,守中對我們個人來說,應該是抱元守一。處天地和,從八風之理,法于陰陽,合于術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無眷慕之情,無伸宦之形,以自得為功,以恬愈為務,利用一切手段,及時準確地調整生命體出現的陰陽失衡,治未病,把問題消滅在萌動狀態,未成形成質的狀態,僅為氣病的狀態,小毛病的狀態,“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于無”,把偏離中道的問題消滅貽盡,從不即不離而進入中道,維持生命的道化,盡天年,就應該是真正的守中。 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保持形與神俱,形而上與形而下完美統一。 修道的方法,“絕欲而毋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為境所移也,練氣而毋為物所誘也,保精而毋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 為道日損,損的是氣對中道的偏離程度,日日損就趨近于道,需要損的偏氣就越來越少,能夠損的偏氣幾乎沒有了,生化進程,“八風吹不動”不受外界天地環境的影響,“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不受自我心性的左右,就是無為了。如果后天的本能夠補償日常的耗用,甚至還能夠補充先天的本,你就能長生,為道日損也就會一直持續,就會無限趨近于道,就是達道了,這可能是數學里極限思想的起源吧,劉徽的割圓術就為道日損的經典示范。 “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并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 “岐伯曰:壽夭定于天,挽回天命者人也。壽夭聽于天;戕賊其形骸,瀉泄其精髓,耗散其氣血,不必至天數而先天者,天不任咎也。” “天不可回,而天可節也。節天之有余,補人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 萬物生化,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為道日損就是積善,積善也是為道日損。易道同源。 不戰而屈人之兵,攻城為下,不用兵,不用戰而下城,是兵法中的無為,是所有用兵方式之中結果最好的。黃帝內經治未病,不用藥,少用藥,按摩,針灸,祝由去病,是醫術中的無為,是醫術之中最高的上工之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