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3月,1961年7月1日正式開館,是江西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這里是全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單位,共有藏品5.89余萬件(套)。其中以青銅、陶瓷類文物最具特色,數量多、品位高,在全國省級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特色藏品有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銅器;貴溪崖墓出土東周漆木器;歷代名窯陶瓷器;明代藩王文物;江西名人書畫;江西近現代革命文物等。
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是江南地區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器種最豐富的遺存。它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贛江流域古代文明,乃至對南方和整個商代文明圖景的認識。關于新干大洋洲的主人,研究各有不同。這其中,伏鳥雙尾青銅虎便是探究的線索之一。 新干大洋洲青銅器中有許多動物造型,其中虎的數量最多,造型最豐,地域特色強烈:9件青銅鼎采用虎形扁足,10件鼎耳上立虎,2件戈以虎首裝飾,青銅鏟柄上有2只虎紋,1件青銅杖首以虎首為造型。 伏鳥雙尾青銅虎在其中最為突出。它是迄今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銅虎。 古文字學者從“……貞,令望乘暨舉途虎方,十一月。……”等甲骨文研究入手,發現“虎方”是商代的一個方國。“虎方”地屬目前在學界仍無統一定論,但從大洋洲出土器物上種類繁多的虎形象中我們似乎看見了“虎方”國的身影。
西漢“劉賀”玉印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舉世矚目。發掘中,墎墩山海昏侯墓葬內棺遺骸腰部發現的一枚寫有“劉賀”名字的玉印,將這座大墓的主人鎖定為西漢廢帝、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這枚“劉賀”玉印,是漢代常見的“方寸之印”。印紐上的動物狀似禽鳥,匐身回首,被認為是“鴟鸮”,也就是貓頭鷹。 “劉賀”玉印是劉賀本人的私印,見證了劉賀頗為傳奇的一生。
隋代洪州窯青瓷象首流凈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文化曾在江南廣泛流布,隋代洪州窯青瓷象首流凈瓶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它是迄今所見經科學發掘出土的最早的青瓷凈瓶,殊為珍貴。 凈瓶即盛凈水之瓶。此瓶的亮點在于流口的象首造型。象與佛教的關系源遠流長,被尊為瑞獸,寓意吉祥,擁有著神圣的地位。 凈瓶釉色瑩潤,工藝精湛,為隋代洪州窯精品。洪州窯初創于東漢晚期,至五代衰落,延燒時間長達800余年。
更多館藏 商代屈蹲羽人活環玉佩飾: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是迄今所見最早的活鏈玉器,開啟了兩周玉佩活環技法的大門,代表了商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西漢昌邑籍田青銅鼎:出土于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首次發現記載西漢時期諸侯王國“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 宋代黑釉木葉紋盞: 宋代吉州窯的獨創產品。外形上,一片桑葉裝飾于斗笠狀的黑色瓷盞內壁,略注清水,猶如一片天然的樹葉飄蕩在黑色的茶湯中,寧靜素雅,自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 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元代的瓷中珍品,集景德鎮這一時期四種最重要的高溫釉(彩)——青白釉、紅釉、青花、釉里紅于一器。擁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更填補了陶瓷史上的空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四爪團龍紋黃錦袍:明代益王系第五世藩王益宣王朱翊鈏處理日常公務時穿著的常服。保存完好,做工講究,工藝復雜,集絲織、染印、縫制、繡織等多種工藝于一身,對研究明代輿服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明代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益宣王朱翊鈏的繼妃孫妃頭飾。金挑心佩插在額上發髻正面,上下配搭鑲寶嵌玉八仙金鈿、鑲寶石雙龍捧“福壽”掩鬢、鑲寶石龍首以及鳳首金簪等,全套裝扮,寓意吉祥。 清代羅牧山水十二條屏: 晚年羅牧的代表作品,也是江西畫派的代表作。羅牧(1622—1708年)為“江西畫派”開派畫家,擅畫花卉、人物,尤擅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