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生理成熟已經不再是陌生的現象,中學生性意識的發生與發展也成為生理規律,但是中學生異性交往和“早戀”卻仍然是社會的一個敏感話題,是家長和學校都在關注的一個方向。很多心理學家在探討一個問題,即稱中學生為“早戀”是否恰當,“早戀”顧名思義,發生過早的戀愛行為,可是何為“早”?上中學的最后一天仍為早,上大學的第一天就不是早了嗎?這個概念并不確切。西文的社會心理學家則將“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的戀愛行為”稱為青春期戀愛,中西方相比,這一用語既確定了概念的時間,又確定了它的含義,同時也未加任何道德評價,因此許多心理學家一直在呼吁科學定義中學生的行為和心理,今天當我們將中學生冠以“早戀”一詞時是否也應該慎之。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是無法避免的一種生理現象,我們無法否認其存在,也無法漠視其存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社會、學校、家庭和每個中學生都要正視它,共同渡過中學生最重要的一個成長時期。 性成熟是自然現象,但是它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每個人都有理智,都具有自我約束能力,都具有道德觀念,中學生也是如此。有些同學過于放縱自已,任性,不愿意聽從別人的勸告,這些都是“早戀”無法消除的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有個清醒的意識: 1、青少年時期是每個人在積累知識,增加社會經驗的時期,應該分清主次,學習豐富自己才是這個時期的主旋律,而且此時每個人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獨立,經濟更要依賴家長,根本不具備任何談戀愛的條件。 2、這個時期由于每個人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的水平有限,對一個人的了解還只能單純地依賴表面,這時對異性朋友的選擇比較簡單,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的選擇和此時的選擇會相距甚遠。一個陷入“早戀”地女孩子喜歡一個男同學只是因為“他敢于頂撞老師,而她自己不敢”,他的形象就是由此而“高大”的。不成熟心理的結果就是不成熟的選擇。
3、中學生的個性品質還不穩定,還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個性品質如何把握人生的選擇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