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建筑最講究對稱,拿北京的四合院來說,為什么正房都是單數,三間、五間、或七間呢(九間不行,那是皇上住的)?就是為了方便確定中軸線,以便對稱。小到普通民居尚且如此,大到一個城市就更加講究了。所以我國古代的城池建設、特別是帝都,都要確立中軸線。 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當然也不例外。從老北京城的格局中就能看出,城池整體就十分對稱。老北京城號稱內九外七(指城門),按照坐北朝南的原則,內城向南開門,正中央是前門,也就是正陽門,左右各有一座門:即宣武門和崇文門,另外三個方向各開兩座門,朝北為安定門和德勝門,朝東為東直門和朝陽門,西側為西直門和阜成門,而且東西兩側的城門是兩兩相對的。這樣的格局多么對稱而和諧呀!不先確立中軸線是無法完成的。 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約7.8公里。當然這是南北中軸線,北京還有一條所謂的東西中軸線,也就是有神州第一街之稱的長安街。關于長安街,前幾天咱們聊過,在這兒就不贅述了,只說南北中軸線。這是自元代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建筑的對稱軸,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條軸線上。在古代,為帝都確立中軸線,第一是為了方便城市建筑的對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達到“強調帝王中心地位”的目的。封建社會,皇帝乃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核心政權。 全國上下當然要以他為中心,帝都的整體規劃,則以中軸線為中心,國家的中心自然要住在都城的中心上,所以要在城市的核心位置建設皇城。并且要遵循自周朝以來確立的“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原則,即城池的前面是朝廷,后面為市場;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這種布局十分嚴謹、規范,同時也十分合理而漂亮,所以中國古代的帝都建設是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布局之一。北京城這條近八公里的中軸線,以及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更是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可以說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杰出的設計典范。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為保護老北京城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建筑大師梁思成,就曾這樣贊美過北京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北京作為距今最近的三個封建王朝(元明清)的帝都,中軸線是在元朝時期確立的: 元朝實現一統之前,北京是金中都,由于在成吉思汗的鐵騎踏破北京的時候把中都的宮殿放火燒了,城門也基本被毀(后來連城墻也沒了,如今僅剩遺址公園),后來在忽必烈執政時期遷都北京,大都城是新建的,與中都的核心位置并不相同。所以金中都時期的中軸線與現在沒有多大關聯。在元大都建設之初,忽必烈委派一位漢臣叫劉秉忠的負責設計工作。 劉秉忠這人挺了不起的,他是位佛教信徒,號藏春散人,不但文學成就很高,而且博學多才,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一不精,忽必烈對他十分寵信,就連元朝的國號都是來自劉秉忠的建議,他還根據《周禮·考工紀》為元朝設計規劃了都城,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后來在測繪和修建過程中,也是由劉秉忠和郭守敬共同主持的。 中軸線的正式確立就是在這個時候,當時的皇城倚靠太液池而建,中軸線的北端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上,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向南延伸,一直到達城市正南門:麗正門。大都城的城墻和宮城,全都坐落在這條中軸線上,呈現左右對稱之勢。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城市的建設實際是以大都城為基礎的,但是皇城是全新的,與元代宮城相比,核心位置也發生了改變。因此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后來隨著加筑外城,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即: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春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除了坐落在中軸線上的建筑之外,應該說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 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等等,無不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即便在后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許多城門及建筑被拆除,但是在中軸線上,依然保留著不少的古建(最主要的當然是天安門和故宮),何況在解放后,還陸續擴建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 中軸線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對稱軸,對于我國來說更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這個名稱本身就帶有“世界中央之國”的含義。“中央之國”的思想源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族,因為這是步入農耕社會較早民族,我們的農耕文明及文化起源都是以黃河為中心的(中國的母親河嘛),所以在中國人心里,很早就形成了一種“中心”思想。 包括后來先民創造的陰陽五行、八卦之說,也是以中央戊己土為中心的。到了封建社會,皇權就是中心,帝都是國土的中心,中軸線是帝都的中心,至高無上的皇帝自然要住在中軸線上。關于中軸線的意義,這個話題很大,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總之北京的南北中軸線不僅是古都北京的象征,也是中國文明的象征。 新中國成立時,1949年的開國大典,升國旗的旗桿就位于中軸線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辦亞運會時,中軸線向北延伸出二環路,即北辰路,西邊是中華民族園,東側就是奧體中心。北京申奧成功后,中軸線再次延伸,成為奧林匹克公園的軸線。東邊有“鳥巢”,西側有“水立方”,不但對稱,而且暗合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的觀念。 2003年,政府啟動了南中軸線改造計劃,如今南中軸線附近正在大規模騰退,未來的南中軸線將以公園的形式呈現自然風光。另外還聽說北京中軸線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到2018年7月,申遺已確定天安門等14處遺產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