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閻崇年先生《大故宮》摘要編輯) 北京作為首都,歷史悠久,經過金中都和元大都建設,在明朝永樂年間遷都之前北京城的形制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從永樂元年正月十三朱棣決定遷都到永樂十九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整整十八年。北京城重在一個“中”字,“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中字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宮殿是心臟,一個是中軸線是脊梁。北京城曾經中斷的“龍脈”又續上了,一條中軸線、內外四城,作為天下之中的北京城,包含著中華文化中的理念和精髓。它的布局嚴謹、雄偉壯麗著稱于世。 ![]() ![]() ![]() 北京城分為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城。 ![]() ![]() 北京第二重城為皇城。宮城之外套著皇城,分布朝廷辦事機構監、局、司、庫等,是為皇家服務的地方。皇城周圍約18里,四面開7座城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稱大清門),其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中為承天門(天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皇城的城墻用磚包砌,涂以紅色,上面蓋著黃色琉璃瓦。天安門兩側的紅墻就是皇城的南城墻。皇城同樣被列為禁地。 北京第三重城為內城。皇城之外又套著內城。內城,初稱京城,也稱大城,嘉靖修外城后便叫內城。在清朝,內城是旗人居住的地方。城周圍約45里,城墻高12米,城墻內外,用磚包砌。城墻四隅,建有角樓。城墻的外面,環繞護城河。內城共有9座城門:南面,中為正陽門(初稱麗正門,習稱前門),東為崇文門,西為宣武門;東面,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面,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面,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正統年間,九門之外,各立牌樓;內城九門樓建成之后,崇樓峻閣,固若金湯,巍巍宏麗,煥然一新。![]() 北京第四重城為外城。內城之外,罩著外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防御塞外騎兵騷擾,按“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的規制,始筑外城。在清朝實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民人(漢人等)都搬到外城居住。原議修120里,因財力不足,只在南面修了28里,開七座城門:南面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面南為廣渠門、北為東便門;西面南為廣寧門、北為西便門。城墻全用磚包砌,也挖了護城河。 ![]()
這樣,在明清時期,北京四重城——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宮城為中,層層環衛,界域清晰,等級分明。歷史傳統,影響至今。 元大都宮殿布局是以太液池(今中南海、北海)為中心,大內、隆福、興圣三組宮殿呈“品”字形,夾太液池,形成“太液為主、宮殿為客”的布局。而明北京則將宮城集中在太液池東岸,形成“宮殿為主、太液為客”的布局。主客布局的轉換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在城市規劃和宮殿布局上的映現。 ![]() 北京四重城池,中間有一條軸線,好比北京的“脊梁”。 中軸線即子午線,明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城的中軸線,是規劃設計中最先確定下來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先定中軸線,后建北京城。正如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所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在明清時期,這條中軸線上,從南到北排列著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大清門)、承天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神武門、地安門等10座最重要的城門,縱貫宮城、皇城、內城;這條中軸線上,矗立著太和殿(奉天殿,皇極殿)、中和殿(華蓋殿,中極殿)、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即前三宮、后三殿,共6座雄偉的宮殿,全城建筑都以中軸線為基線而對稱展開,皇帝的寶座,就安設在中軸線上。這些偉大的建筑,形制體量,平衡對稱,結構疏密,壯美諧和,高低錯落,井然有序,陰陽之間不激不隨,構成了一幅世間獨具的雋美畫卷,同時也形成北京中軸線的高潮。 ![]() 第一個“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宮城向南凸出。北依午門五鳳樓,經端門,南望雄偉壯麗的承天門(天安門),東西兩側,各有一道紅墻或廡廊圍合。兩翼分別布置一組對稱的建筑群:左祖——祭祀祖先的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右社——祭祀社(土地)和稷(五谷)的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前者,是生命的延續,感恩祖先,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子孫;后者,是生活的維系,感恩土地及其生長的糧食,因為沒有土地和糧食,就沒有兆民生命。“左祖右社”按照明清規制,都算在宮城之內。從社會倫理看,這個布局,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敬畏;從建筑格局看,這個布局,既突出了宮城的雄偉氣勢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現出天之驕子的社會責任。 ![]() 第二個“凸”字形的布局,依托皇城向南凸出。北依承天門(天安門),中經大明門(大清門),南望正陽門(前門),東有長安左門,西有長安右門,中間為寬闊的御道,兩旁有東西向的千步廊,各110間,折而北向,廊房各34間,共288間,連檐通脊,組成巨大的宮前場院,以紅墻封圍。兩側紅墻外面(約今正義路以西、石碑胡同以東、長安街以南、前門以北),對稱地布列著中央政府主要官署:左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右武——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后軍的五軍都督府和錦衣衛等,都在千步廊東西兩側和皇城附近。這個布局,進一步突出了宮城的雄偉氣勢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現出中央公務區集中辦公的特點。 ![]() 這里就是現在的天安門廣場。后來城市發展,拆除宮前廣場紅色圍墻,又加以拓展,成為現今的天安門廣場。宮前廣場西拓,建了人民大會堂;東拓,建了國家博物館;南拓,臨近正陽門(前門),更增加天安門前的恢弘氣勢。 第三個“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內城向南凸出。從正陽門(前門)往南,到永定門,兩側最重要的建筑群是“左天右地”——東面是天壇,西面是山川壇即先農壇。這兩組建筑群,天與地、乾與坤,相互對應,彼此對稱。這個布局,進一步突出了宮城的雄偉氣勢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現出天地對應、天人感應的神秘色彩。 ![]() 以上這三個“凸”字形空間,在皇宮以南,沿著中軸線恢弘展開,高潮迭起,既烘托出皇宮的宏偉氣勢,更延展了城市軸線的開闊氣魄。 中軸線全長七點八公里,皇宮在這條中軸線上,故宮前有“三凸”,后有“三靠”,“三凸”“三靠”加上位于中間的故宮,形成了規整大氣的建筑布局。 第一“靠”是景山。在皇宮北側堆土,形成高49米的萬歲山(又稱煤山,清改稱景山),收住宮氣,形成皇宮的第一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在景山五峰上建起五亭——中為萬春,左為觀妙、周賞,右為輯芳、富覽,增添了秀麗的景色,也為我們今天欣賞故宮提供了登高望遠之處。 ![]() ![]() 故宮以北的這“三靠”,還是沿著中軸線恢宏展開,高潮迭起。既收住皇宮的宏偉氣勢,更挺起城市軸線的空間高度。 中軸線體現出中華民族一個沿襲至今的偉大理念,那就是“中正安和”。北京中軸線,從永定門到正陽門3100米,正陽門到鐘樓4648米,全長7748米,過去稱15里,現在稱約7.8公里。在中軸線上,正陽門,突出“正”——中即是正,正即是中;天安門,突出“安”;太和門,突出“和”,所以,中軸線的主旋律是“中正安和”。“中正安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中與正——北京在全國居中,宮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宮城又居中。北京城又是按照都城方正型理論建造的。居中與對稱是呼應的。北京的宮殿、壇廟等也多是對稱的。在中軸線兩側,從南到北——天壇與先農壇、太廟與社稷壇、日壇與月壇、文華殿與武英殿、東六宮與西六宮、東安門與西安門、東華門與西華門等都東西對稱,南北對稱的如前三殿與后三宮、中和殿與交泰殿、天安門與地安門等,都對稱布局,以求建筑平衡、理念和諧。 安與和——居中對稱,講求安和。 就“安”來說,皇城南門,明為承天門,清改為天安門;皇城的北門,明為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天和地都突出一個“安”字。總之,皇城六門的天安、地安、東安、西安、長安左、長安右這六座門,都突出“安”。這六個“安”,反映人們的愿望和期待:個人安康,家庭安福,人我安和,自然安順,社會安泰,世界安寧。社稷江山,講求諧和。 就“和”來說,宮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別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突出“天”;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突出“極”。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個由神權的“天”,到君權的“極”,再到社會的“和”,反映出帝制社會雖然發展緩慢,思想理念卻在不斷進步。還有太和殿前庭院通向東華、西華的兩門,東面左順門(后改會極門,清改名協和門)、西面右順門(后改歸極門,清改名熙和門)——總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與太和、協和、熙和三門,都突出“和”。這六個“和”,反映人們的愿望和期待:個人和悅,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但是,“中正安和”在帝制時代只能是一種理念,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總上,明永樂十八年間,興建宮城、皇城、大城,以中軸線貫穿其南北,展現“中正安和”理念。在中軸線上:南有“三凸”,意境深邃,是起興之筆;中有宮城,宏偉壯麗,是高潮之筆;北有“三靠”,平實厚重,是收束之筆。坐落在這條中軸線上的明清皇宮,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