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史上最愁苦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之冠,今天才讀懂它的與眾不同! 七言律詩起源于我國的南北朝,成型于初唐,熟于盛唐;當(dāng)時李白、王維等人皆有創(chuàng)作,也帶動了七律的發(fā)展,然而他們的七律卻大多存在失對、失粘等缺陷;而讓七律詩真正發(fā)揮出潛力、開辟出自己天地的一位詩人則是杜甫;杜甫把人情世態(tài),政治抱負(fù)等融入詩中,拓開了七律詩的格局,把七律的境界提到了可與絕句相并肩的高度。以至于在這一基礎(chǔ)之上才有了晚唐時期的“七律圣手”(溫庭筠、李商隱、杜牧);所以說,杜甫是對七律詩所作貢獻(xiàn)最大的詩人。 ![]()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有詩圣之稱。他的詩氣勢磅礴,豪邁鏗鏘,是唐詩中流傳最廣的;比如前幾天我們剛欣賞過的《春望》,比如《望岳》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然而今天這里給大家?guī)淼膭t是杜甫一首最為經(jīng)典的七律詩,它被稱為史上最苦愁的詩,也被評為“七律之冠”,足見地位之高;直到今天再讀時才真正讀懂了它的與眾不同,或許品完之后你也會有這種感受。 ![]() 登高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這首詩作于安史之亂四年后。當(dāng)時杜甫渴望能回到故鄉(xiāng),但是因為時局還沒有穩(wěn)定,外敵入侵、小亂常有發(fā)生,所以他最終還是離開草堂,買舟去了夔州(今重慶一帶)。作者在夔州的白帝城登高時,面對蕭條秋色,百感頓生便寫下了這首厚重如山的七律。 詩的前兩句先通過登高的所見所聞勾勒出了一幅蒼涼壯闊的畫面:天空高闊,狂風(fēng)肆意下猿聲悲嚎,江渚邊白鳥疾飛;落葉飛舞,長江滾滾。目睹這樣的情景,詩人的心情當(dāng)然是哀怨悲苦的。這里作者借眼前之景來烘托情感色彩,兩兩融合,一種蕭條落寞和寒涼之意瞬間傳遞于讀者,藝術(shù)感染力超強。 ![]() 在畫面勾勒完之后,后面兩句便轉(zhuǎn)到詩人自身的情感上來集中描寫抒發(fā)。“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把作者的人生際遇和狀況做了一個概括,其中的“常”和“獨”很有力地點明了他常年在異鄉(xiāng)為客的孤獨與時間之久。常年漂泊的游子,年來又多病,面對寒瑟凄涼的秋色怎能沒有感觸呢?所以最后兩句直接再次抬高一調(diào),總結(jié)補充前文。“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中,形容詞的運用達(dá)到了飽和,可謂字字苦愁;作者的感慨不止因年老而發(fā),更因多病無法飲酒抒懷,無法與家人團(tuán)聚,無法再去報效國家而發(fā),這種難以言說的愁已經(jīng)化作了憤慨,全融在這兩句之中了。 ![]() 杜甫的胸懷就是如此博大,他在個人苦難之上更多的是在為國家與民族感嘆、擔(dān)憂,而這首詩因此也被稱為史上最苦愁的七律;這種境界是常人難以達(dá)到的,而這樣高尚的情操也是常人難以擁有的。 再通觀此詩,除了寫意上的高格局外,它在章法上和語言上更是與眾不同:這八句詩皆錘煉得幾乎句句厚穩(wěn),字字有力,而且其中每兩句又幾乎是全部嚴(yán)謹(jǐn)對仗;所以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也絕對是實至名歸! ![]() 篇后留題:以“蒼涼”為風(fēng)格,拓境題詩一首,期待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