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弗朗西斯·詹森,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神經學系主任,波士頓兒童醫院轉化神經學研究主任和癲癇研究主任。多年來致力于神經科學領域研究,并熱衷于向大眾推廣腦科學研究成果,尤其針對青少年大腦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被譽為青少年大腦研究權威。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探討青少年大腦發育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實踐意義的教養指南。過去,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專家曾錯誤地認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其大腦發育已經和成年人沒有太大差別。但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卻表明,青春期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核心內容 本書中,神經學家弗朗西斯·詹森通過大量的數據和圖表,介紹了各項有關青少年大腦發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出青少年大腦發育的不完善是其叛逆沖動、行事魯莽、喜怒無常等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書中進一步說明了青少年大腦強大的神經可塑性,是青少年學習能力突出的重要因素,但也是青少年更易產生成癮行為的生理基礎。基于科學研究成果,作者更是結合自身經驗,提供了許多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教養建議,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科學地應對青春期的煩惱。 ![]()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青春期的煩“腦”》。 在許多成年人的眼里,青少年是個特殊的物種,他們記憶力強大,學習能力超群。但與此同時,性格上卻叛逆另類、喜怒無常,還經常闖出一些禍端,很容易染上吸煙、酗酒甚至吸毒之類的惡習。很難理解,身形、體貌上和成年人差不多的青少年,在心智上卻有這么多的漏洞。問題出在哪里?是教育,還是社會環境?又或者是青少年自身的問題?《青春期的煩“腦”》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那些青春期的“煩惱”,其實是來自青春期的大腦。 過去,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專家錯誤地認為,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大腦發育就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各項腦研究都集中在嬰幼兒和老年人身上,對青少年大腦的重視度并不高。但是近二十年來,有關青少年大腦的研究開始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研究成果早已顛覆了科學家們的想象。沒錯,青春期的大腦仍在發育,它不僅造成了青少年和兒童,以及成年人之間的內在差異,并且將不可避免地影響青少年的一生。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青春期的煩“腦”》,就為我們揭開了青少年大腦發育的奧秘。作者弗朗西斯·詹森,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學系主任,腦科學研究領域的絕對權威。同時她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單親媽媽。她發現人類在青少年時期,大腦在結構,甚至功能上都會發生變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作者發掘出,盡管青少年在身形上逐漸接近于成年人,但他們的大腦,卻附帶著青春期的屬性,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脆弱。本書中,詹森既作為一名腦科專家,為我們解開了青少年大腦的謎團,又是一位出色的引導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青少年成長的建議。這就讓這本書,從科學界成功跨界到教育界,變成了一本理論和實踐兼備的“青少年科學教養指南”。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式開啟對青少年大腦的探索之旅。首先,青春期的大腦,在哪些地方發育不足?其次,青春期的大腦變化,是如何影響青少年學習的?最后,為什么煙酒和網絡對青少年的傷害更深? 聽了今天的分享你會發現,只有科學地了解問題的關鍵,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青春期的煩惱。 第一部分 那現在,我們就來說說第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大腦,在哪些地方發育不足? 成年人總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情緒化,可能會突然染了個五顏六色的頭發,可能會喜歡奇裝異服。作者提出,這都是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只有“八分熟”。什么意思呢?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的年齡范圍規定在10到20歲之間。但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報告卻指出,人的大腦發育成熟大約需要25年的時間。這樣從時間線上看,在一個人20歲的時候,青春期大腦發育的進度條,最多也只能加載到80%。所以我們才說,青少年大腦只有“八分熟”。 但是在這個時期,從構造上看,青少年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青少年大腦的部分功能還有待完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大腦比作一臺機器,那么青少年大腦中的零部件是完整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零件,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才能達到成人大腦高速運轉的水平。那么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大腦里,有哪些地方發育不足呢?我們先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大腦內部的構造和對應的功能。 我們知道,大腦當中有神經元,但其實神經元并不是大腦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使用腦成像技術,就能清楚地看到,大腦最外層是灰呼呼的一圈,而在中間地帶則是一片白色的區域。腦科學中將灰色的部分稱為“灰質”,白色的部分則是“白質”。組成灰質的,是腦神經加腦神經之間的連接件;組成白質的,只有神經之間的連接件。灰質多,代表這個人的認知能力強、處理信息更高效;而白質呢,大腦會通過它,把信號傳遞給脊髓神經,給身體下達行動指令。 科學家們發現,青少年大腦發育不足的地方,首先就是大腦中的灰質與白質。 相對成年人的大腦,青少年大腦內的灰質已經足夠多了,但連接不同腦區的白質卻比較少。而足夠量的白質,才能讓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速度足夠快。青少年的白質會在青春期不斷增長,一直延續到大腦徹底發育成熟。這里順便說一句,成年人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腦白質,就是大量的、有針對性的反復練習。這也算是“刻意練習”的腦神經基礎了。 而灰質的變化就有點奇怪了,它會經歷一個先增加再減少的變化過程。比如女孩大腦的灰質密度在11歲時達到峰值,男孩的灰質密度在14歲達到巔峰,然后逐漸遞減。照理來說,大腦發育需要灰質中的神經元不斷地和其他神經元建立新的連接,越是成長,灰質也越多才對,怎么會變少呢?科學家們對此的解釋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那就是:過猶不及。因為過量的灰質反而會影響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性。于是大腦會在灰質發育到頂峰后,開始處心積慮修剪灰質當中神經元的連接,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說完了微觀層面,我們再從宏觀結構上看青少年大腦發育不足的地方有哪些。 大腦可以分為四個區域,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按照從后往前的順序,它們分別是后腦勺的枕葉,兩側耳后的顳葉,以及頭頂的頂葉和額頭部位的額葉。這幾個區域的名稱很有特點,記住了名字就記住了它們的位置。為什么要從后往前介紹呢?這個順序很重要。因為研究表明,大腦是按照由后往前的順序發育的。位于后側區域的枕葉和顳葉,是大腦的視覺與聽覺中樞,在青春期就已經發育得相當完善了。而前側區域的頂葉和額葉,分別負責軀體的感覺運動和大腦的認知功能,要等到青春期末期才能大致發育完全。 現在,我們就來主要說說,頂葉和額葉的發育不足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先說頭頂的頂葉。成熟的頂葉,讓人具備一種在多項任務間進行切換的能力。有了它,一個人就能同時做多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心多用。這里的一心多用不是說我們一邊嚼口香糖一邊開車,因為嚼口香糖不需要我們的認知關注,它是可以自動完成的。但是“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就是典型的一心多用。成熟的頂葉,能夠幫助我們合理分配注意力和精力,并能做到井然有序的同時處理這兩件事。 當然,提醒一下,最好不要這么做,因為即便是成年人,大腦的認知資源也是有限的。而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就更應該謹慎了。因為頂葉還沒有發育成熟,他們很難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而分心。美國每年有將近6000名青少年死于車禍,其中有87%都是因為不專心駕駛而喪命的。 說完了頂葉,咱們再來看看額頭的額葉。額葉是整個大腦的“司令部”,負責人的認知和決策。額葉的發育不足會衍生出青少年一堆的毛病,比如因為缺乏預測風險的能力,所以青少年做事常常不計后果;還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會讓青少年難以靠理智抵擋外界的誘惑,也更容易犯錯誤和沾上不好的習慣。而即使意識到自己犯了錯,青少年其實也很難像成年人那樣能很快吸取教訓,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有時候,家長們總是認為青少年知錯犯錯,屢教不改,以為他們是存心和自己作對。但其實青少年自己也糊里糊涂,額葉才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除了額葉之外,我們還要提一下和額葉關系緊密的“邊緣系統”。雖然被叫作邊緣系統,但它的地位卻十分重要。 邊緣系統被看作是人們感知外界刺激和情緒的十字路口,和額葉協同處理我們的情緒。舉個簡單的例子,邊緣系統可以輕易地感知到外界對自己的諷刺,然后產生憤怒的情緒,但需要額葉來決定是該發泄,還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惜,額葉的發育不足會造成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外界刺激所引發的情緒又會促使身體分泌激素,如腎上腺素。這就造成了青少年很容易情緒化,并且還專門愛找一些引發強烈情緒的事情做。比如女孩子喜歡看悲情的韓劇,也許是為了感受哭泣時歇斯底里的快感;而男孩子做類似于飆車這樣的危險行為,可能也只是為了體驗一把驚險刺激的感覺。這樣看來,青少年為什么總愛闖禍,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到這,想必大家也明白了,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青春期的孩子大腦中灰、白質、頂葉、額葉以及邊緣系統的發育不完全,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我們第一部分所講的內容。那么除了這些讓人厭惡的缺點以外,青少年的大腦,又給青少年的學習帶來了什么好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二部分內容:青春期的大腦是如何影響青少年學習的? 第二部分 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青少年的記憶能力是普遍強于成年人的。這要歸功于剛才提到的邊緣系統中,一個叫海馬體的部位。之所以叫海馬體,是因為它長得酷似小海馬。當然,長得可愛只是加分項,海馬體最厲害的地方,是它能夠左右我們的記憶能力。與成年人的海馬體相比,青少年的海馬體的活躍程度更高,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青少年背起東西來比成年人要快得多。 其次,青少年學習能力突出,涉及到一個學界內流傳很廣的“大腦可塑性理論”。大腦可塑性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并非天生設定,而是被環境所塑造出來的。心理學家曾把一只幼小的黑猩猩放在黑暗中養大,結果發現黑猩猩的視網膜和組成視神經的神經元出現了萎縮。他們還發現,如果視覺剝奪時間不超過7個月,這種萎縮是可以逆轉的。但是一旦超過一年,這只可憐的黑猩猩就將永遠失明。 這個實驗就說明了,在個體的發育期內,大腦是可以被外界環境重新塑造的,而且時間越早,這種可塑性就越強。科學家們稱之為“神經達爾文主義”,意思是像所有生物進化一樣,大腦也遵循著一定的進化原則。在人類的大腦中,沒有獲得適當刺激的神經元將永遠失去生長的機會。而不斷受到刺激的神經元,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早在我們出生時,絕大部分腦細胞就已經生成了,只是許多腦細胞之間還沒有連接起來。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才會越來越緊密。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大腦的生長發育,是神經元之間不斷連接的結果。而學習,本就是接受刺激,建立神經連接,再不斷強化的過程。所以人類的學習行為,就是大腦可塑性的體現。 當然,如果你是一名青少年的家長,你可能更關心,如何抓住這個學習的黃金期,督促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那么我們就在這里,從腦科學的角度,為大家提供兩個建議。一個是重復訓練,另一個是保證睡眠。 青少年向來喜歡新鮮事物,重復多無聊啊,學習新的東西不好嗎?但作者認為,在知識和技能領域,重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根據之前提到的原則,學得越多,相關神經元的連接就會變得越緊密;而新的知識或是技能,被回憶和使用的次數越多,也就越不容易被忘記。還記得那道赫赫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嗎?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隨著時間的流逝先快后慢,特別是在最初的學習階段,如果新的知識得不到及時復習,很快就會被人們所遺忘。 其實,當你在聽這份音頻的時候,你的大腦中無數神經元正在被激活,并在彼此間形成了新的連接,織成一張鋪天蓋地的神經網。當你重新回憶起我們所講的內容時,這張網就會變得更加牢固,回憶的次數越多,你的記憶就會越深刻。 重復不僅僅能加強記憶,其實對提高智商也有幫助。智商是評判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可大多數人都認為智商是一個恒定的數值,如果孩子生下來就不聰明,長大了智商也不會發生變化。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即便是天生智力遲鈍的孩子,只要他們的大腦不停接受刺激和激勵,也很有可能達到與同齡人智力相近的水平。 除此之外,你一定想不到,睡眠也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一條捷徑。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晚上不愿睡覺,早上不肯起床。在成年人看來,這就是青少年貪玩、懶惰的表現,不少父母都為此嚴厲地批評孩子。也許這還真是錯怪了他們,神經學家認為,青少年貪睡的背后其實暗藏玄機。 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睡眠模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嬰幼兒和成年人都是早起早睡型的鳥兒;而青少年卻是晚起晚睡型的貓頭鷹。這類現象的產生,與體內一種叫作褪黑素的激素有關。褪黑素是一種向身體傳達“夜晚”信號的激素,幫助人體做好休息的準備,并在夜間維持睡眠狀態。按照生理規律,青少年大腦內褪黑素的釋放要比成人晚兩個小時,所以他們常會熬夜;但又因為褪黑素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比成年人要長,所以,青少年早上總是起不來。在正常情況下,青少年每天要睡9到10個小時,一旦被迫遵從成年人的作息,早上必須得早起,但晚上又做不到早睡的話,那么他們每天將損失將近3個小時的睡眠。 也許你會認為少睡3個小時沒什么,但長期下去造成的慢性睡眠剝奪障礙,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睡眠不僅賦予了青少年做夢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強化記憶,鞏固新知。保證睡眠,就是在保證孩子的學習效率。也正因為如此,作者詹森曾向美國眾多學校建議推遲上課時間。當美國一所高中采納她的建議,將上學時間從早上7點30分推遲到8點40分,奇跡般地發現,7000多名高中生的學習成績獲得了提高。 如果早起已經成為青少年無法擺脫的定局,那就只能通過早睡來保證睡眠時間了。研究證明,手機、電腦等設備的電子屏幕會抑制大腦內褪黑素的分泌,使人無心睡眠。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有過睡前刷手機導致難以入睡的經歷,甚至很難戒掉這個壞習慣,更何況缺少自制力的青少年呢。所以,想要孩子早睡,就應該避免他們在睡前接觸電子產品。同時,督促孩子按時完成當晚的作業,可以有效緩解學業焦慮,從而促進青少年的睡眠質量。 好了,剛剛我們聊了,青少年的大腦雖然尚處于發育期,但同時也創造了驚人的學習能力。而且青少年學習得越多,這種能力還會越強。但我們也要提醒大家,這是一把雙刃劍。青少年的大腦善于學習沒錯,但他們既能學好,也很容易學壞。實際上,不論是抽煙、喝酒還是上網,青少年都比成年人更容易上癮,而且一旦上癮就很難在余生徹底戒除。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三部分內容,為什么煙酒和網絡對青少年的傷害更深? 第三部分 探討大腦的成癮機制,必須要說大腦里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能夠讓我們在完成某項任務后,獲得愉悅的快感,是人腦獎勵機制的一部分。大腦內的多巴胺越多,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感就越強烈。我們因為美食、財富甚至包括愛情而獲得的滿足感,本質上都和多巴胺有關系。而成癮之所以發生,恰恰是因為某類物質激活了相關神經元,促使更多的多巴胺被釋放出來。 與成年人的大腦相比,青少年的大腦更容易被外界刺激,釋放出多巴胺,對多巴胺的反應也更為強烈。我們剛剛也說了,青少年大腦內的額葉發育還不成熟,在對風險的預測和行為控制力上都略遜一籌。即使青少年能夠靠理智控制自己,也要比成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抵擋住誘惑。所以,面對煙酒和網絡,青少年往往比成人更容易上癮。 更令人擔憂的是,青春期的大腦不但容易走火入魔,受起傷害來也遠比成年人嚴重。無論是吸煙酗酒還是沉迷于網絡,任何一種成癮行為,都可能對青少年的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有研究顯示,與不吸煙的青少年相比,吸煙的青少年智力水平更低。如果經常接觸二手煙,除了容易患上哮喘和中耳炎等生理疾病,他們的智力和推理能力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長期過量吸煙的青少年,大腦細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壞死和萎縮。他們可能覺得偶爾抽一兩根煙沒什么,不必小題大做。但真相是,青少年頭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僅僅幾根煙,就能讓他們的大腦啟動“重塑”機制,制造出大量新的尼古丁受體,進而產生煙癮。有研究者甚至發現,青少年每月只需吸一根煙就會上癮。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孩子遠離香煙,就有必要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大腦是經不起誘惑的,最終將會淪為煙草的奴隸。當然,如果孩子已經染上的煙癮,就算戒不了煙,至少要求他們使用無煙煙草或者電子香煙,來減輕對大腦的危害。 除了香煙,酒精對青少年的大腦也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影響記憶功能。很多人都有過喝酒過量的經歷,除了醒來時頭痛欲裂,更是完全記不起發生了什么。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海馬體嗎,它對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一個人越早開始喝酒,海馬體的體積就越小。酒精會對海馬體產生抑制作用,并會改變我們的腦結構,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更可怕的是,酒精不僅會殺死海馬體原有的神經元,還會損害海馬體制造新神經元的能力。 一般來說,如果家長言傳身教,并且對孩子嚴加監管,那么孩子對酒精上癮的可能性就很小。但有一種情況是,青少年聚會時,因為脫離了家長的管制,在面對朋友勸酒時會不計后果地豪飲。為此,家長們更需要和孩子探討過量飲酒的危害,讓他們知道,酒精帶給大腦的傷害,不是酒醒后就會消失的。 網絡成癮是我們要探討的最后一個棘手問題。這似乎是整個社會的頑疾,哪怕是三五歲的孩子也會整天抱著手機、Pad 不撒手。有的青少年甚至甘愿為此放棄自己的學習。網絡成癮雖然是行為成癮的一種,但它和藥物成癮一樣難以戒除,因為它們所涉及的腦回路是一樣的。 據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網絡成癮人群的年齡,主要就在15至20歲之間。青少年學業負擔重,心理上也壓力重重,虛擬網絡很容易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的一個出口。再加上大腦局限造成的自控能力差,青少年群體成為網絡成癮的重災區,并不讓人意外。但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卻遠遠超過成人。長時間的上網,會導致青少年大腦內負責語言、記憶、情緒、運動各功能的區域全部受損,進一步導致青少年群體出現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情感淡漠等問題。 現實地說,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幾乎無法讓孩子和網絡世界完全隔絕。既然如此,不如就從自身出發,嘗試傾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小情緒,鼓勵他們建立健康的社交生活。也許當青少年在現實生活里,有了一個正常宣泄情感和精力的渠道,他們才愿意從虛擬世界真正地走出來。 總結 好了,讓我們對本期內容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在第一部分,我們探究了青少年的大腦,得出了青少年的大腦只有“八成熟”的結論。剩下未成熟的兩成,主要表現在頂葉、額葉以及邊緣系統發育的滯后性上。這些發育遲緩的部分,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青春期的麻煩。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們揭示了青少年大腦強大的可塑性,這是青少年學習能力突出的重要原因,也是讓青少年更容易產生成癮行為的罪魁禍首,探討了為什么煙酒和網絡對青少年的傷害更深。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稍微探討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大腦尚未成熟的少年犯,應不應該承擔和成人相等的刑事責任,以及他們是不是還有洗心革面的可能。 作者在書的最后,提到了這個在美國司法界引起巨大爭議的話題。作為一名神經學家,作者詹森應邀對幾起青少年犯罪案向法院做出陳述。她認為,青少年大腦發育尚未完成,他們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行為,也難以像成年人那樣做出成熟的決定。但也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他們未來也更具改過自新的可能。很多少年犯是因為愛冒險,而不是因為深層的道德缺陷、品行不端而犯罪的。當步入成年期后,青少年將變得不再那么沖動魯莽,反社會行為一般也會隨之減少。 所以,以作者的觀點,法院在對青少年量刑時,有必要采用和成年人不同的標準。但過于寬松的保護或者過于嚴厲的懲罰,對青少年犯罪都不是好的解決辦法。或許為少年犯提供更多的心理援助,用社區服務的方式矯正青少年的行為,更能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新的轉機。 |
|
來自: 昵稱52221680 > 《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