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稷山縣是農業始祖后稷的故里,也是山西的文物大縣,境內歷史古跡不勝枚舉。始建于金代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的稷山佛閣寺,位于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因寺內正殿供奉著一尊依崖雕塑的土堆大佛,故俗稱大佛寺。 大佛寺背靠黃土崖,面對汾河水,天王殿兩側對稱的鐘樓和鼓樓在明代就是“稷山八景”之一。進得山門拾階而上登至最高處,整個縣城全景歷歷在目。據說寺廟位于龍脈之沖要,自古就有“一佛鎮三縣”(稷山、新絳、河津)之美稱。 天王殿內的彩塑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稷山泥塑”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興于北魏,盛于金元,明清時期達到爐火純青,稷山大佛寺內的彩塑是其代表性的作品。2017年5月,“稷山泥塑”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一尊高20余米、寬6.7米、氣勢恢宏的土雕大佛。大殿兩側還有開鑿于元代的十王洞和十六羅漢洞。洞內供奉的地藏菩薩與十六羅漢為元代雕塑之精品。每年農歷正月二十稷山大佛寺廟會期間,附近居民都會前往寺廟燒香祈福,非常熱鬧。 穩坐于大殿正中的稷山大佛,通體為純黃土雕成,雙目平視,面帶微笑,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舉呈“說法印”,比云岡石窟內最大的佛像還要高,被譽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參觀者在如此巨大的佛像面前,敬畏感由然而生。 據《稷山縣志》記載,稷山共發生過18次地震,特別是元至正七年(1347年)和明嘉靖年間的山西八級地震,造成稷山縣地裂水涌,城垣盡毀,但大佛卻完好無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炮擊大佛寺,一枚炮彈擊中大佛右臂后,大炮竟無故啞火。 半個世紀后,當年炮擊大佛的那位日本老兵來到稷山大佛寺跪在大佛腳下懺悔。他說這件事是他一生最大的罪孽,令其內心始終無法安寧,于是不遠萬里親自前來乞求佛祖饒恕,讓他有一個平安的晚年生活。 2004年5月,大雄寶殿因遭受雷擊起火,導致屋頂焚毀坍塌,而大佛卻毫發未損,如此多的奇跡顯然已不能用運氣來解釋。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先民不但利用黃土建房、種莊稼,還創造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藝術奇觀,堪稱世界一絕,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里走走轉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