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就是中醫治病的藥方,主要是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從古到今應用廣泛;活血解毒藥,主要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小編通過中藥方劑數據庫的功能主治搜索整理了關于活血解毒的方劑有13條,分享給大家。
一、保和防毒飲 出處:《麻疹全書》卷三 處方:紫草、桔梗、川芎、山楂、木通、人參、紅花、生地、甘草、糯米、燈心。 主治:保和元氣,活血解毒,助痘成漿,易痂易落。主治血熱痘疹,見點3日后,不易長大粗肌者。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服。便澀腹脹,加大腹皮;繁紅不潤,加當歸、蟬退;出不快,加鼠粘子;陷塌,加黃耆;痛,加白芍;不勻,加防風;水泡,加白術、芍藥;嗽,加五味、麥冬;渴,加麥冬。
二、浮萍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浮萍,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去根)各30克。 炮制:上為粗末。 主治:發汗祛風,活血解毒。治癩風。 用法用量:每服3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汗出則愈。
三、琥珀膏 出處:《醫宗金鑒》卷六十三 處方:定粉30克,血余24克,輕粉12克,銀朱21克,花椒14粒,黃蠟120克,琥珀(末)1.5克,麻油360克。 炮制:先將血余、花椒、麻油熬焦,撈去滓,下黃蠟,熔化盡,用夏布濾凈,傾入瓷碗內,預將定粉、銀朱、輕粉、琥珀四味,各研極細,共合一處,徐徐下入油內,用柳枝不時攪之,以冷為度。 主治:活血解毒,化腐生肌。治發際瘡,生發際邊,形如黍豆,癢疼堅硬,頂白肉赤,及諸般瘡瘍。 用法用量:用綿燕脂或紅綿紙攤貼患處。
四、槐皮膏 出處:《外臺秘要》卷二十六引《小品方》 處方:槐皮150克,甘草、當歸、白芷各60克,陳豉、桃仁各50粒(去皮),赤小豆70克。 炮制:上七味,銼碎,以豬脂1.2升煎,候白芷黃,膏成,去滓。 主治:祛風除濕,活血解毒。治肛門癢痛,痔瘡。 用法用量:涂患處,日用三次。
五、換肌消毒散 出處:《醫宗金鑒》卷五十一 處方:當歸 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皂刺 土茯苓 金銀花 連翹(去心)甘草(生)白芷 苦參 白鮮皮 防風 主治:活血解毒。治因父母楊梅結毒,傳染胞胎,以致初生兒無皮者。 用法用量:引用燈心,水煎服。
六、活命飲 出處:《良方合璧》卷下 處方:當歸尾1錢5分,紅花1錢,皂角刺1錢,沉香1錢,石決明1錢,羌活1錢,穿山甲1錢,連翹1錢(去心),威靈仙1錢,花粉1錢5分,滴乳香1錢(去油),沒藥1錢(去油),金銀花2錢,白芷1錢,甘草節1錢,防風1錢,蘇木1錢。 主治: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定痛,消癰潰膿。主治癰疽發背,對口腦疽,瘰疬痰核,疔瘡惡毒,濕痰流注,無名腫毒,大小瘡癤,內癰。 用法用量:陳酒1杯,水煎服。
七、活血解毒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處方:防風、荊芥、生地、赤芍、當歸、連翹、牛子、黃連、紫草、甘草、蒼術、薄荷、川芎、木通各等分。 主治:活血解毒。主治痘后余毒。 用法用量:方中蒼術,《簡明醫彀》作“白術”;《種痘新書》作“白芷”。
八、活血解毒透肌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二 處方:黃芩、川芎、防風、荊芥、紅花、山楂、連翹、牛蒡子。 主治:活血解毒。主治痘瘡。 用法用量:荸薺為引,水煎服。
九、活血解熱湯 出處:《瘋門全書》 處方:全當歸5錢,大生地2錢,白苦參3錢,京赤芍1錢,川黃連1錢,炒梔仁1錢,荊芥穗1錢,北防風1錢,蘇薄荷1錢,石菖蒲5分,明雄(研末,沖服)1錢,條甘草2錢。 主治:活血解毒。主治麻風。 用法用量:加燈心為引,或加綠豆半杯,煎服。
十、茜茜糖漿 出處:陳高材方 處方:茜草20克,茵陳20克,淮山藥20克,甘草15克。 主治:清熱除濕,活血解毒。主治濕熱毒邪瘀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服用時加少量白糖),10日為1療程。
十一、三豆飲 出處:《世醫得效方》卷十一 處方: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15克。 主治:活血解毒。治天行疹痘;亦可用作預防。 用法用量:上藥淘凈,用水煮熟,每日空腹時任意服。已染則輕解;未染者,服七日即不發。
十二、四味膠囊 出處:許耀芳方 處方: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主治肝氣郁結,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用法用量:以上各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十三、陽毒內消散 規范名:陽消藥(《經驗方》卷上)。 出處:許訂《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麝香6克,冰片6克,白及12克,姜黃12克,南星12克,甲片12克,樟冰1.2克,輕粉9克,膽礬9克,銅綠12克,漂青黛6克。 炮制:上藥各研極細末,分別稱準,共研極勻。瓷瓶收貯,勿令泄氣。 主治:活血解毒,消腫止痛。治陽證腫瘍,瘡形高腫,根腳緊束,皮紅痛劇,發熱惡寒,頭痛口渴,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用時摻膏藥上貼患處。
本文中整理的方劑為功能主治中含有活血解毒四字的方劑,并不是所有能活血解毒功能的方劑,有惜姌查詢、收集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