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東,現就職于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全息易象針灸資深專家,國際全息易象針灸學會會長,曾編輯出版《全息診斷治療學》《全息易象針灸》等著作。 導讀 全息八總穴是在前人的四總穴基礎上,運用全息易象理論為指導,總結出來的針對全身各個部位的病癥治療的取穴總綱,又稱全息八開關穴。易象針灸學堂會陸續推出八總穴的臨床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八總穴歌訣 頭顱太沖求,面口合谷收; 頸項尋列缺,腰背委中走; 心胸尋內關,肚腹三里留; 少婦三陰交,四肢對應周。 二、穴位詳解 穴位名稱 委中 穴位代碼 BL40 經絡名稱代碼 足太陽膀胱經 穴位漢語拼音 Wěizhōng 穴位英文名稱 Weizhong 穴位別名 (a)血郄 (b)委中央 (c)郄中 (d)中郄 穴名釋義 (a)委:彎曲。 (b)穴當膝彎中央, (c)《靈樞·本輸》“委中,腘中央,為合,委而取之”。故名。 (d)穴居腘窩空隙(郄)中央,故又名“郄中”(《素問·刺腰痛論》王冰注)、 (e)又名血郄(《針灸聚英》)。 穴位出處 (a)《靈樞?本輸》。 穴位類別與特色 (a)【合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五行屬土。 (b)《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c)【足太陽膀胱脈之所入】 (d)【為血之郄穴】 (e)【禁灸】 (f)【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摘要】“五俞穴:至陰(井)(庚金)、足通谷(滎)(壬水)、束骨(俞)(甲木)、京骨(原)(火)、昆侖(經)(丙火)、委中(合)(戊土)”、“絡穴:飛揚”、“郄穴:金門”、“背俞穴:膀胱俞”、“募穴:中極”、“膀胱經起穴:睛明;膀胱經止穴:至陰;膀胱經穴位數目:67”、“膀胱經循行時間:申時(下午3~5時)”、“膀胱經氣血特色屬于:少氣多血” 穴位部位古代文獻 (a)《針灸大成》腘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 (b)《醫宗金鑒》以委陽下行,腘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仰頦至地,臥取之。 (c)《靈樞·本輸》腘中央。 (d)《針灸甲乙經》補充:約紋中動脈。 (e)《循經考穴編》甄權云:在曲腘內兩筋宛宛中。 穴位局部解剖 (a)【肌肉】在腘筋膜、脂肪性疏松組織。 (b)【血管】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脈;并有淋巴結在腘動脈鞘附近。 (c)【神經】有股后皮神經、脛神經。 (d)【若由表皮扎針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組織層次分別為】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淺層布有股后皮神經和小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腘動、靜脈和腓腸動脈等。 穴位臨床取穴 (a)【中國大陸?國家經穴標準】俯臥位。在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b)【其他常用取穴法】當腘正中筋間凹陷處,屈膝或俯臥取之。 (c)【臨床取穴經驗】委中位置在膝腱窩中央橫紋內,有動脈應手的地方,臨床上取穴可令患者伏臥,足膝后屈處,當兩筋間橫紋中央(有動脈應手處)是穴位。 刺灸方法 (a)【針法】(角度)直刺,從后向前刺入。(深度)針0.5~1寸。 (b)【灸法】(灸量)艾條灸溫灸5分鐘。 (c)【放血法】可于淺靜脈上速刺出血,不宜刺及腘動脈。 (d)【按摩拿法】坐骨神經痛可用拿法拿委中穴,馬上感覺痠麻,并依著足太陽膀胱經路徑放散至足跟。 (e)【委中禁灸】委中禁灸是為一般所公認的。 (f)【古人禁灸】委中穴古人列為禁灸,因為有大血管在內,應注意之。 (g)【注意不要捻轉】委中穴下針后最好不要太過度捻轉提插,以避免破壞血管而造成郁血或血腫。 (h)【放血法】使患者扶墻直立,膝挺直.就膝后腘中部位,用手掌拍打,即有青紫色小絡浮露,就在紫筋上用三稜針點刺,瘀黑之血隨針如水表而出,初紫黑待放至紅色而止之。但須注意不可刺在動脈上。 (i)【注意消毒】針刺前要在委中局部,要用酒精棉花嚴密消毒。 針感 (a)【針感】多為脹、麻,并可放散至足底。 (b)【按摩拿法感覺】坐骨神經痛可用拿法拿委中穴,馬上感覺痠麻,并依著足太陽膀胱經路徑放散至足跟。 穴位功效 (a)【穴性】泄熱、舒筋、利腰腿。 (b)【穴性】清血泄熱,舒筋通絡,怯風濕,利腰膝。 主治 (a)【古代各家載述】腰脊強痛、身熱、少腹堅腫、小便不利、髀樞痛、腳膝風濕、中暑、癲癇、衄血不止、痔、篡痛、遺尿、目不明、瘈瘲、頭痛、股膝攣痛、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腳弱無力、熱病汗不出、腹痛、癰疽發背、渾身瘡癩、嘔吐、泄瀉、痢疾、痧癥、疔瘡、發際瘡、中風昏迷、牙關緊閉、咽喉疼痛、髀樞及腿膝伴屈不利,熱病汗不出,癲疾反折,衂血不止,遺溺,小便難,虛汗盜汗,風濕痿痺,霍亂心腹絞痛,太麻瘋,瘧疾,風癇轉筋,下牙痛。 (b)【現代臨床常用】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急性胃腸炎、腓腸肌痙攣、下肢癱瘓、膝關節痛、風疹、濕疹、丹毒、癤、臀部毛囊炎。霍亂,中暑,膝關節炎,腰背神經痛,膀胱炎。 (c)【膀胱經主治疾病】膀胱經腧穴主治“頭、目、項、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及組織器官病證,如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病癥和熱性病”,例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癥”。 (d)【委中穴常用主治】腘筋攣急,下肢痿痹,腰痛,半身不遂,腹痛,吐瀉,遺尿,小便不利,丹毒,疔瘡 (e)【治腰痛,髖關節屈伸不利,腘肌攣急,下肢痿痹】腰痛,《四總穴歌》載:“腰背委中求”,髖關節屈伸不利,腘肌攣急,下肢痿痹。 (f)【治中風】中風昏迷,半身不遂,癲疾反折。 (g)【治丹毒,疔瘡】丹毒,疔瘡,發背 (h)【治腹痛,吐瀉,中暑】腹痛,吐瀉,中暑。 (i)【治衄血不止】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j)【治自汗,盜汗】自汗,盜汗,瘧疾。 (k)【治泌尿疾病】遺尿,小便難。 臨床應用與配伍 (a)【膀胱經主治疾病】膀胱經腧穴主治“頭、目、項、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及組織器官病證,如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病癥和熱性病”,例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癥”。 (b)【治腰腿痛】委中配腎俞、腰陽關主治各種原因腰腿痛。 (c)【治濕疹,疔瘡】委中配曲池、風市治療濕疹,疔瘡。 (d)【治下肢痿痹】委中配環跳、陽陵泉、懸鐘治療下肢痿痹。 (e)【治衄血劇不止】委中、隱白。 (f)【治腰脊強痛】人中、委中。 (g)【治腰背痛】委中、昆侖。 (h)【治遺溺】關門、神門、委中。 (i)【治股膝內痛】委中、足三里、三陰交。 (j)【治中暑】人中、十宣、委中。 (k)【治急性腰扭傷】齦交、壓痛點、委中。 (l)【膀胱經合穴—治腰背病癥,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腿,泄暑熱,止吐瀉清血毒】委中穴為膀胱經合穴,也是四總穴之一,最常用于治療腰背病癥,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腿,泄暑熱,止吐瀉清血毒的作用,為全身最重要的點刺(放血)要穴。 (m)【古人配穴經驗—治背腰股腿膝腳】綜合歷代歌訣,委中穴能治背連腰痛《百癥賦》,治療腰痛《雜病穴歌法、靈光賦、席弘賦》,治療腰腳痛《通玄指要賦》,治療腿股風《玉龍歌》,治療股膝筋攣《醫宗金鑒》,治療腳風《肘后歌》,總之治療“背腰股腿膝腳”皆有療效,治療上述各癥,點刺出血效果更佳。 (n)【臨床經驗—治熱病汗不出,小便困難,脊強反折、瘈瘲癲疾,淋毒】委中穴主瀉膀胱之熱,舉凡熱病汗不出,小便困難,脊強反折、瘈瘲癲疾,淋毒皆能以點刺出血治之,對于膀胱經行頭項之腰背臀腳各種疔瘡癰痛,以點刺放血治之,皆有特效。 (o)【民間經驗-民間最常用治急救霍亂,特效】委中配尺澤點刺出血,為民間最常用治急救霍亂之特效針,亦能治氣喘。 (p)【臨床經驗—治腦充血,血壓高卓效】點刺委中穴對急性之上部充血、內臟及腰背腹腔等之郁血皆有特效,用治腦充血,血壓高確有卓效。 (q)【治坐骨神經痛】委中穴最常配昆侖或環跳治坐骨神經痛。 (r)【治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癱瘓,小兒麻痺后遺癥】委中配腎俞,關元俞,環跳,足三里,三陰交亦治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癱瘓,小兒麻痺后遺癥等。 (s)【治項后發際生瘡及牙疳】委中配女膝可治項后發際生瘡及牙疳。 (t)【治動脈硬化】委中配足三里,申脈治動脈硬化。 (u)【治丹毒】委中配膈俞治丹毒。 (v)【特殊經驗】 (w)【臨床經驗—治痔瘡】董氏針灸董公景昌用委中穴來治療痔瘡,僅點刺出血少許,患者即覺輕松,再配以承山,數次即可全愈。 (x)【臨床經驗—治腰部扭傷特效】委中穴治療腰部扭傷,確為最佳特效穴,僅點刺出血少許即見輕松,甚或一次即愈。 (y)【臨床經驗—治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委中穴治療對于“太陽經走向”較明顯的坐骨神經痛,經點刺后亦可大為輕快,但如為“少陽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則宜在豐隆穴旁少陽經循行路線附近之青筋(靜脈),點刺出血較佳。 (z)【臨床經驗—治項強及后頭痛】委中穴對嚴重之項強及后頭痛,點刺出血亦立刻見效。 (aa)【臨床經驗—治腳踝扭傷、腳跟痛卓效】對于腳踝扭傷于委中穴點刺亦有卓效,治療腳跟痛尤具卓效。 (bb)【臨床經驗—治腰背痛、半身不遂、腸胃炎、膝腿無力】委中穴臨床上除主治膀胱經病癥外,對于“腰背痛、半身不遂、腸胃炎,以及膝腿無力”等皆有療效。 (cc)【臨床經驗—治急性腰痛或腰扭傷】經驗上在委中放血,對于“急性腰痛或腰扭傷”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dd)【臨床經驗—治肝陽上亢高血壓】對于“肝陽上亢高血壓患者”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ee)【臨床經驗—治腸胃炎、上呼吸道疾病】在委中針刺對于“腸胃炎及上呼吸道疾病”皆有療效,因為委中是膀胱合穴,而膀胱經上有許多五臟六腑的背俞穴在內,所以針委中可以調整五臟六腑,對于“腰背痠痛、腸胃炎、上呼吸道感染、心肺癥狀”皆有緩解療效。 (ff)【十總穴—腰背委中求】委中是十總穴之一(腰背委中求),所以臨床上對“各種腰背疾患”可以用委中穴,這是因為膀胱經在背部的循行路線分別距離督脈是1.5寸和3寸,所以脊椎兩側的痠痛可用膀胱經委中穴來治療,效果好。 (gg)【臨床經驗—放血治急性病之上部充血,內臟及腹部有郁血,炎性病的大吐大瀉】凡急性病之上部充血,內臟及腹部有郁血,炎性病的大吐大瀉,皆可以在委中周圍暴露的靜脈分枝上放血。 (hh)【臨床經驗—放血治腰部閃氣、不能咳嗽、轉側特效】委中治療“腰部閃氣、不能咳嗽、轉側”,放血立效。 (ii)【十四經配合董氏針灸治療經驗-治療痔瘡】董氏針灸董公景昌用委中穴來治療痔瘡,僅點刺出血少許,患者即覺輕松,再配以承山,數次即可全愈。 臨床實用度 (a)常用穴 (b)實用度:★★★★★ 經穴全息易象針灸匯通 (a)從委中穴所處的位置,在下肢一級全息元的上中部,全息對應在腰背部,故腰背部疾病取委中穴。 (b)根據全息對稱規律,委中位于腘窩內,和肘窩全息對應,可以治療肘關節部位的病癥,交叉取穴效果更好。 古典針灸理論依據 (a)【膀胱經合土穴】委中為膀胱合土穴,為主治“腰痛不能轉側,或痛無定處,牽引腿足,或兼有寒熱風濕引起的腰痛,以及濕熱引起的腰部疼痛沈重,小便赤濇,發熱口渴”,在委中四周青筋上放血有特效。 (b)【十總穴—腰背委中求】委中是十總穴之一(腰背委中求),所以臨床上對“各種腰背疾患”可以用委中穴,這是因為膀胱經在背部的循行路線分別距離督脈是1.5寸和3寸,所以脊椎兩側的痠痛可用膀胱經委中穴來治療,效果好。 穴位古文歌訣文獻摘要 (a)《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取委中央。 (b)《四總穴歌》腰背委中求。 (c)《楊華亭》此穴不必拘定在橫紋中央,因此穴不易出血,恐刺傷大筋,須于彎中或下。或左右靜脈處,刺之放血。因氣充于上部,于本穴放血,是引血下降,于霍亂,痧疹,對口,搭背,疔毒,以鋒針放血五、六滴有特效。 (d)《丹谿心法》腰曲不得伸,針委中出血立愈。 (e)《萬病回春》干霍亂者最難治,死在須臾,刺委中出血即愈。 (f)《熱病篇》風痙身反折,先取太陽及腘中,及血絡出血。 (g)《千金》委中昆侖,治腰相連。 (h)《治疔匯要》委中穴刺之,不獨疔瘡有效,即如癰疽發背,紅腫疼痛,及腳膝風濕,即柱杖跛足者,針之亦效。牙關緊閉,不省人事,針之立醒。 (i)《雜病篇》項強不可俯仰,刺足太陽。委中新識均可。 (j)《四總穴》腰背委中留。 (k)《天星十二穴》委中曲瞅里,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痠沉引脊梁,風癇及轉筋,疼痛難移向,風痺痛無比,熱病久在床,膝膠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l)《玉龍歌》;環跳能除腿股風,居膠二穴亦相同,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圣功。(又)強痛脊瀉人中,挫閃腰痠亦堪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 (m)《百癥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n)《勝玉歌》委中驅療腳風纏。 (o)《肘后歌》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見效。 (p)《雜病穴法歌》腰痛環跳委中求,若連背痛昆侖試。 (q)《太乙歌》虛汗盜汗補委中。 (r)《醫中金鑒》環跳主治中風濕,股膝筋攣腰痛疼,委中刺血醫前證閉通經絡最相應。 (s)《行針指要歌》或針虛,無海,丹田,委中奇。 (t)《席弘賦》委中專治腰間痛。 (u)《通玄指要賦》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v)《臥巖凌效虛穴》人中除脊膂之強痛,應在委中。 (w)《靈光賦》五般腰痛委中安。 現代臨床醫案研究文獻摘要 (a)【天津中醫.1993;(5):41】委中刺絡拔罐治療腰背痛100例。 現代基礎實驗研究 臨床醫案與統計數據 (a)【天津中醫.1993;(5):41】委中刺絡拔罐治療腰背痛100例。 特效配穴 有效案例 (a)【天津中醫.1993;(5):41】委中刺絡拔罐治療腰背痛100例。 注意與禁忌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