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編撰的我國第一部具有通史性質(zhì)的編年史,記載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先后歷19年而成,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來的史書無不搜集。 一、不患名位不高。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建立功勛的人,應(yīng)當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應(yīng)當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 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可以做出很明智的判斷。如果只是聽取一面之詞,就會昏暗。 三、人生無常,富貴難料。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人生的機遇沒有一定,富貴是難以預料的。 四、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存留在天地中的季谷,如果不快點收割,它落下的稻谷粒一定會使得田變得荒蕪。 五、面從后言,古人所誡。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古人最機會的事情是,表面上服從,但背地里卻反對。 六、明者銷禍于未萌。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萌:萌芽。有智慧的人,總會將災禍消滅在其將要產(chǎn)生的時候。 七、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貧賤時結(jié)交的知己不可忘記,曾共患難的結(jié)發(fā)妻子不可離棄。 八、人心不搖,邦本自固。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人心如果不動搖,國家基業(yè)就自然穩(wěn)固。 九、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只照顧一個人的臉面,就會給老百姓帶來災禍。 十、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遺:剩下,留下。圣明的君王在使用人的時候,一定會讓人才竭盡全力的去工作,而不會讓那些不學無術(shù)的人空占著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