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其實中國漢字中處處都含有“人”的身影,只是現在很多都被簡化字給“簡”沒了。想要發現他們,就得重新回到繁體字中去。通過繁體漢字或許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我們先來說說“人。“人”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人”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后“人”才終于“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質量。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于單純的去講什么歷史典故,勝于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 接下來認識一下“兒”。首先聲明,這個“兒”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兒”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兒”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 以“兒”為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兒)“兇”(兇)“兄”“先”“見”(見)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兒”為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系。 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為部首的“人”寫成“兒”,是出于藝術的考慮,因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兒”,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 學習繁體字當中的“兒”和“兇”。兒(兒)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簡化的“兒”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兇(兇) 同樣是以“人”為偏旁。我們今天簡化的“兇”實際上是“囟”(讀‘性’),表示腦袋。整個一個“兇”的意思是指非常可怕的大猩猩,也有人認為是類人猿或者野人。簡化字把“兒”省掉,就光剩一個頭顱。 所以,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兒”所迷惑,誤以為“兒”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為什么“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兒”為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兒(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字。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為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為“長者”的意思,就是后來說的“兄長”。
先:由“人”和“止”會意。“止”表示人的腿腳。“先”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見):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直接含有“人”的字。夾(夾) 《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 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夾”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后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里面,或者兩個對稱生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來(來) 《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本義是一種麥子。 這種麥子一根麥桿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據記載,這種麥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為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來”,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麥)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來”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里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后的“來”和“麥”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夾”“來”“麥”這些字之間的規律。 由麥字我們來延伸一下。嗇(嗇)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嗇”的本義是愛惜。 “來”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壇(壇)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義是祭祀的場所。 而右邊“亶”的本義是谷物多,引申為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谷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谷物。因此整個一個“壇”就是為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筑 氈(氈)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說文解字﹒注》:“亶之本義為多谷。引申之義為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谷物堆積的很多。引申為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我們還是回到“人”。競(競)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或角逐。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斗。簡化后的“競”只剩一個“人”,就很難看出原來意思了。現在很多人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競”。我們來看看。 競:表示兩個人在爭辯角逐。 而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為完了。畢竟,竟然。 你看到的合,不是人+口,而是……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這個符號讀作“集”。“亼”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亼”。 僉(僉)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為“合”。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像“檢”“撿”“劍”等字都是以“僉”為聲旁。 侖(侖)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侖”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引申為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倫理)。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字我們就講到這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蘊含在了漢字中,就看你是否愿意細心去尋找了。 熱賣推薦 兒童啟蒙識字必備-《演繹識字》。了解漢字起源,積累文化知識,深挖漢字背后的造字邏輯。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