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媽 01 豆媽前段時間追完了《少年說》這檔綜藝節目,看完后有很多思考…… 本來是一部以溫馨、告白為主的親子關系綜藝節目,但最后孩子們與父母之間的現場互動,卻充分暴露了中國式家長的短板,折射出中國親子關系的種種隱痛。 孩子們站在“勇氣臺”上,對臺下的老師、同學、父母,直抒胸臆地宣泄著成長中的“小抗議”。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生吐槽她的媽媽,還未上臺就顯得緊張不安,因為她明白媽媽肯定會“懟”她。 在鼓起勇氣沖上臺之后,她面對眾人,大聲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和委屈: “有一個人,他四項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媽媽老說,你成績這么差,為什么她會跟你做朋友呢?” “悲慘”的遭遇訴完之后…… 她近乎哽咽的問道:“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么不看一下?” 沒想到面對女兒的連番質問,媽媽還是很理智地說到:“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一下,要不然你會飄。” 最后女生無奈落寞含淚離開了天臺。 (以上圖片截圖于綜藝《少年說》) 雖說,在親子關系上做到完全“平起平坐”是很難的,但是這種不依不饒的支配感,真的讓人不寒而栗。 被扼殺的青春,被忽略的創造性,似乎是絕大多數中國孩子的遭遇。 父母用他們的一套高效的、權衡利弊的處事原則,說教、指責孩子,不給予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不讓孩子們說出內心隱藏的話。 02 可反觀孩子們呢? 之前一則《你的孩子,值得十分肯定》視頻刷爆網絡,讓很多媽媽感動落淚的同時也在慚愧不已。 短片通過兩面鏡頭切換,給出媽媽問題的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打分機會。 當媽媽們談論起孩子的時候都是愁眉苦臉,一個個仔細數起孩子們的不足之處。 抱怨孩子愛哭、挑食,指責孩子不聽話,經常惹自己生氣…… 然后遲疑地回答:“7分吧”“8分吧”…… 甚至不及格。 ![]() 然而孩子們說起媽媽的時候,卻揚起稚氣的小臉,驕傲地回答:“滿分!” ![]() 更有寶寶高呼自己媽媽10000分~ ![]() 并且極力夸自己的媽媽就像女神一樣完美。 ![]() “媽媽很漂亮” “媽媽燒飯給我吃,很辛苦” “想保護媽媽” ![]() (第二部分截圖來源于網絡) “媽媽變老了,我會很傷心” “媽媽不陪我,我會想媽媽” ……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不經意卻帶著很大的批判性,然而孩子對我們的愛,簡單卻純粹,他們要遠比想象中的更愛我們。 其實為人父為人母,就像是青蛙一樣,長大后就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小蝌蚪,總喜歡要求小蝌蚪能像青蛙一樣生活。 可我們是否想過,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變得更不聽話了,而是我們大人變得不耐煩了。 當我們在對他指手畫腳,還美其名曰“批評教育”的時候,是否想過我們扼殺了他的創造力,而他們需要努力克制恐懼來討好我們? 當我們在喜歡用哄騙、恐嚇的手段來讓他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是否想過我們沒有聽從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他們只能不情愿地去順從? 03 《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罷了,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他們也需要擁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想法,需要被尊重。 別再以愛之名,壓抑我們的孩子了。” 有時候,不妨換個方式,與孩子溝通,去理解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更多的創造與發揮的空間。 比如:當你大聲斥責他們不許亂發脾氣的時候,不妨蹲下來問問他到底怎么了? 又或者孩子愛玩,如果陪著孩子一起玩耍,就會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父母的親近與愛。 當親子關系不斷加深,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勇氣和更積極的情緒去接觸外部環境,逐漸形成開朗樂觀的素質。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成長的路上,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擁有一顆包容和接納的心,是讓彼此人格更加健康的心靈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