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北踏寒城天暮雪】 古民族研究在研究和學習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源流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民族的傳說中,都來自于遙遠的北方雪域高原,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研究,發現南方少數民族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分為彝系、苗系、越系三種,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就是這三種民族相融合形成的,差別只在于三種民族文化的成分占的比例不同,嚴格說,中國境內已經沒有單純的越系民族存在了。 無論從血緣和文化上,多多少少都已經被羌化了,這個強化的程度,甚至已經超越了我們目前的國境線,到達了緬甸和越南。 緬甸人口排名前兩位的是緬族和孟族,緬族是彝族族系成員,孟族是苗族族系成員,而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雖然他們自稱是百越嫡系,其實就是羌系民族之一,因為苗族、彝族、漢族都是羌系民族,而南方的各個少數民族,基本上都不可避免的被這三個羌系民族同化,因此中國境內任何一個少數民族自稱百越,都是扯淡,兩廣開發的什么百越廣場,什么百越走廊,都是有待考證。 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的主旋律都是以“華夏化”的演變來延續的,而華夏化的本質就是羌化,五千年之中,這就是一個勢不可擋的洪流,敢于阻擋這個潮流的族群,早就已經死翹翹了,哪里還留得到現在來聒噪,文化開發不能給民族分裂張目,這是一定要注意把握的尺度。 北方羌族這個古老民族,有一定的神秘度,在探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更為混雜的龐大族群,就是阿爾泰人,目前還說不好,跟羌族對比誰是源頭,誰是支系的問題,但一定存在傳承的復雜關系,這個復雜關系是目前沒弄明白的東西,但是比較明確的是,整個北方少數民族無論有多少種類,都是源于阿爾泰人,或者是羌人的后代,大致可以分為突厥族系、蒙古組系和鮮卑族系,這個范圍甚至包括朝鮮日本,也就是說朝鮮和日本現在的人口和文化構成,都是羌化的過程,這是歷史潮流的結果。 任何一個民族的名稱,都一定有特定的含義,現在我結合自己的一點簡單粗淺的語言知識,解讀一下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含義,難免會有意外的發現。 匈奴匈奴是一個結合了本民族的自稱和漢族他稱的名稱的結合,“匈”這個音應該是周朝的“獫狁”,甚至是黃帝時期的軒轅,史記說,匈奴乃是黃帝第九子醇維的后代,不一定是傳說,只要理解黃帝就是南下的游牧民族這一點,史記的記載就完全是真實可信的。 在印度匈奴被稱為“混夷”,這個是從梵文轉譯過來的發音,準確無誤,我們都知道“夷”是華夏人對東方民族的稱呼,這個稱呼本身并沒有貶義,就是使用弓箭的人的意思,極可能就是從自稱而來的稱呼,而“混”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自稱,相當于“我”的意思。 后來把游牧民族稱為“胡人”,一則因為他們普遍的大胡子,另外就是因為這個“混”的自稱轉音而來,因此匈奴人和中國古代的東夷,又有特殊的淵源關系。 根據羅馬史書記載,到達西方的匈奴自稱為“混尼”,這個“尼”就很有意思了,一般來說一個民族的自稱,最后一個音就是人種的意思,把人種稱為“尼”,這就是標準的羌系民族的語言了,比如撒尼族,哈尼族,因此可以認為匈奴人一定具有羌系民族的文化因素,另外肆虐西方的匈奴,“阿提拉”他的稱呼可以用突厥語來解讀,“阿提”在突厥語中就是爸爸的意思,“拉”的意思就是“小”的意思,“小爸爸”意思就是小叔,還有和阿提拉爭位的“阿曼達”,“阿曼”在突厥語中是哥哥的意思,“達”的意思就是大,因此阿曼達的意思就是大哥的意思,根據目前的研究,到達西方的匈奴,不是北匈奴,而是早就分裂出去的西匈奴,那么可以看出,到達羅馬的匈奴人應該是已經有點突厥化的羌人,至于突厥化,那是在西遷的過程中裹挾沿途的突厥人加入,所產生的結果。 義渠前幾年羋月傳的熱播,在研究羋月原型大秦宣太后時,也牽扯出了一個上古民族義渠。 史記記載,該國自夏商立國,曾經是周朝遠祖的死敵,周朝興起后成為附庸國,后來周朝勢微,義渠獨立,居然壓制強秦數百年,雖然秦國中間出現了秦穆公這樣的牛人,但其他幾個國君對義渠也沒有什么辦法。 而最后這樣一個強大的民族,竟然最終被一個女人。 |
|
來自: shenxueji3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