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的持久反復發作,導致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血管炎可侵犯全身許多器官,引起系統性病變,故本病又稱類風濕病。多見于青壯年,20~45歲占80%左右,女性較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3。中醫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痹”,中醫文獻對“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頑痹”、“歷節風”比較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歷節風”一名最早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其病以“歷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疼痛”,并認為其病因或稟賦不足,或因調攝不慎,嗜欲無節,逐致氣血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既虛,則無以充養筋骨,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即成斯疾,王燾《外臺秘要》亦認為:本病大都風寒暑濕之邪,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總之,中醫認為本病是在肝腎虧虛的內因基礎上,遭受風寒濕外邪而致病。
【病因病機】
稟賦不足或調攝不慎,嗜欲無節,致氣血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既虛,則無以充養筋骨,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即成斯疾。 中醫認為本病是在肝腎虧虛的內因基礎上,遭受風寒濕外邪而致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機,主要為肝腎虧損和外邪入侵二個方面。
(一)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筋骨既賴肝腎精血津液的充養,又賴肝腎陽氣的溫煦,如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飲食不節、驚恐、郁怒,使肝腎精氣受損,或陽氣受損,損傷肝腎,一方面致營衛氣血澀滯不行,壅遏于骨節周圍而化熱,釀痰、留瘀,使關節腫脹變形疼痛,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衛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入,阻遏營衛,壅滯經絡,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二)邪氣入侵:正氣不足,則邪氣易侵,如汗出當風,居住濕地、以致風寒濕等外邪侵入。風邪善行而數變,游行全身,使多處關節患病。寒邪凝滯收引,不僅使筋骨屈伸困難,也使營衛氣血阻滯不行,疼痛難忍,濕邪粘滯凝著,阻遏氣血,以致患處腫脹,纏綿不愈,受于熱邪,犯于經絡血脈,熱的津液,血熱互結,津受熱熬,化而為痰,熱痰瘀阻于關節,以致關節腫脹、畸形。 因此可見,中醫認為RA的病機是肝腎氣血營衛內虛是內因,風寒濕熱侵襲是外界條件,經絡氣血瘀阻是病機結果。
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生活環境、細菌、病毒、遺傳、性激素等因素有密切關系,但其確切病因迄今尚未闡明。
(一)感染因素:病毒及細菌等感染產生的許多炎性因子可引起關節滑囊損傷,這在一些動物實驗中已經證實。然而,盡管細菌、衣原體、病毒等感染與RA有密切關系,但均缺乏有力證據,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囊組織中從未發現過菌體抗原物質及細菌,在RA病人的血清中也從未發現過與RA有直接關系的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因此,細菌、病毒等感染可能在RA發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不是唯一病因。
(二)遺傳因素: RA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DR4與RA陽性患者有關,而HLA一DRW4則與RA的發病有關, RA病人HLA一DRW4抗原檢出頻率為56%,對照組僅15%,雖然RA并非遺傳性疾病,但HLA一DRW4具有RA位點的易感基因,因此在促發因子作用下易患RA。
(三)免疫反應:目前已有大量的資料支持RA是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炎癥反應性疾病,不僅有體液免疫紊亂,細胞免疫紊亂亦參與作用。但引起RA免疫紊亂的原因仍不清楚。
【辯證施治】
歷代醫學對痹證的分類,從病因分類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從癥狀分類有行痹、痛痹、著痹、周痹、眾痹;從機體組織分類有皮痹、肉痹、筋痹、脈痹、骨痹(簡稱五體痹);從臟腑分類有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腎痹(簡稱五臟痹)。
[濕熱型] 起病急,關節紅腫疼痛,不可觸壓,屈伸不利,晨起僵硬,發熱有汗,心煩口渴,小便黃赤,舌苔黃,脈數。此型見于RA的急性發作期。其病機為感受濕熱毒氣,或風寒濕熱郁久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脈,故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
[治則]清熱利濕 活血通絡
[方藥]宣痹湯合二妙散加減
防已、山梔、黃柏、連翹、赤小豆、滑石清利濕熱;半夏、蠶砂,杏仁辛散化濁,清氣宣痹;牛膝、赤小豆活血,薏苡仁淡滲。熱毒為主者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涼血通絡。方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方中玄參、生地、銀花、生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涼血消炎止痛;當歸、牛膝、赤芍活血祛瘀;萆薢、薏仁、老鶴草除濕利關節以助止痛。
[寒濕型] 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甚至強直拘緊,時輕時重,遇寒加重,得熱緩解,每遇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濡緩。此型多見于RA慢性期。其病機為外寒入侵、引動宿邪,寒主收引,濕性重著,壅于關節,阻遏氣血,故關節劇痛,寒性收引,故關節不能屈伸,強直拘緊。
[治則]溫陽祛寒止痛
[方藥]烏頭湯加減
麻黃發汗開表,散寒行痹,烏頭搜風散寒,溫經止痛;黃芪益衛氣;芍藥理血痹;甘草和諸藥;煎加蜂蜜,既益血養筋,緩急止痛,又可制烏頭燥熱之毒。關節腫大、濕盛者,用五積散;瘀滯者,酌加桃仁、紅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絡丸口服。
[肝腎陰虛] 關節疼痛長期反復發作之后,關節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的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明顯,或無明顯關節局部癥狀。同時有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脈細數,舌紅。此型見于RA慢性期。病機為素體陰虧,或濕熱久羈,或感受熱毒,或風寒濕郁久化火,邪熱傷陰,肝陰虛損,血不養筋,故關節拘攣不利,腎陰不足、腰膝酸軟,口干心煩、頭暈目眩。
[治則]滋陰補腎,養血和血,暢筋骨、利關節
[方藥]六味地黃合四物湯加減
六味地黃滋陰補腎;四物湯養血活血;加桑枝、伸筋草、稀薟草祛風濕、利關節;加續斷、枸杞壯腰而治腰酸膝軟;有關節紅腫,可加萆薢、薏仁、地龍以祛濕止痛。
[腎陽虛型] 關節疼痛長期反復發作后,骨節僵硬,活動受限,疼痛不重或不痛,頭昏耳鳴,畏寒自汗,腰膝酸軟,小便清長,面色淡白,舌質淡,薄白苔,脈沉細弱,此型多為RA晚期病例,關節多已明顯畸形,病機為素體陽虛,或寒濕久羈,或病久陰損及陽。腎陽虛損,封藏固攝失職,腰酸膝軟,尿清長,頭昏耳鳴,陽氣虛損,故畏寒自汗。
必需指出的是,中醫證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證型可以出現病程的不同期。雖然肝腎兩虛及腎陽虛多出現在中后期,但在急性發作時又可以熱毒或寒濕為突出表現、即虛實相夾,因此,不僅證型不是一成不變,而且一個證型在不同時期可以夾有其他兼證,如血瘀痰阻,這在臨床辨證施治時應根據當時具體情況辨證用藥。
[治則]溫陽益氣 活血通絡
[方藥]方用桂附地黃湯。方中黨參、黃芪、桂枝、附子溫陽益氣:地黃、山萸肉,山藥益腎填精;茯苓、澤瀉、丹皮利濕泄邪。寒重者,加細辛、制川烏;脾虛濕勝者,加蒼白術、薏苡仁,并酌加雞血藤、五加皮、獨活活血通絡。陽虛日久,濕邪流注關節化痰、關節畸形者,用陽和湯。方中鹿角膠,熟地大補精血;麻黃、炮姜、肉桂通陽開痹;炒白芥子去痰;并酌加紅花,桃仁、當歸、全蟲活血化瘀通絡。氣血兩虛加黃芪,當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