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和駱賓王的“鵝,鵝,鵝”、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一樣,都是學齡前兒童的必背詩。 上了小學才知道,詩的作者叫李紳(772年-846年),是位唐朝詩人,知道他悲天憫人,有著一副菩薩心腸。不過人是很復雜的動物,這位詩人就相當復雜,比如,他還在書法圈混過,還整出過一塊相當精彩的行書碑。 唐李紳撰 《龍宮寺碑》 這是唐大和九年(835年)所立龍宮寺碑。內容為李紳所撰,書者不詳。行書入碑,自唐太宗開始,由李北海推向巔峰,這塊碑的行書大有李北海之風,只是與李邕的峭拔險絕相比,略顯中正秀麗。 此碑是李紳63歲時所制,當時他任浙東觀察使。而李紳與這塊碑的緣分其實在30年前,據說當年李紳進京趕考落榜,返程時曾在嵊州龍宮寺借宿。住持預言李紳將來會到此地做官,請他屆時修寺。李紳心情很差,聞聽此言覺得是“孟浪之詞”,便不予理會。 誰想大和七年(833年),李紳果然來此當官,而此時住持已經不在人世了。李紳想起當年老僧預言,百感交集,便捐資修寺,并親自撰文立碑。 李紳這個人身世很奇怪,他經常被人“預言”。 上面說,龍宮寺老僧在他少年落榜時便預言他將來會來浙東當官,命中。而更早時候,當他寫下《憫農二首》,就有人做出了更大的預言。 唐朝學子進京趕考,往往要獻詩給達官貴人。進京路上,李紳飽覽沿途風光,也看盡人間疾苦。除了“鋤禾日當午”,他還寫了另外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當他通過朋友把這兩首古風詩拿給當時一位權貴時,對方做出了一個驚天預言:“此人必為卿相。” 卿相是什么?宰相這樣的高官。 對一個趕考的學子,做出這個預言的底氣是什么?我想,可能是這兩首詩里透露的愛民情懷吧。 現在提起李紳,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鋤禾”了。從某種意義上,他的文學才華被這兩首詩給“埋沒”了。他和元稹、白居易都是好友,元白發起“新樂府運動”,他還曾發文力挺。 元稹當過宰相,李紳也當過宰相。當初那位預言者真的沒有看錯他。只不過,李紳的官運伴隨著唐朝著名的朋黨之爭,他是李德裕一黨。而他能當宰相,和李黨的得勢緊密相關。 也可以說,李紳能當宰相,八成是因為站隊正確吧。 其實,李紳的家庭背景很好,他是名副其實的“官四代”。他的曾祖父李敬玄,曾在唐高宗時期做過宰相。 不過唐朝這一點挺讓人佩服的,就是你爸是李剛你也許還能沾點光,但你爺爺、你太爺是李剛,基本和你就沒什么關系了。比如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也在朝廷混過,可是杜甫有官心沒官運,這輩子是多慘。 所以,李紳的官場崛起,跟李敬玄沒有半毛錢關系。人家憑的是“個人努力”。 李紳的故事講了這么多,你是不是覺得他很帥? 實際上,真實的李紳很不帥。他長得其貌不揚,身材短小精悍,當時有個外號叫“短李”,這個外號能流傳開來,足見李紳身高之“出眾”,估摸著,趕不上潘長江,也跟宋小寶有一拼吧。 不過,好像李紳并不介意這個外號,甚至他的好友白居易常常把這外號寫進詩里,比如“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別看李紳不夠帥,卻有一群女人愛,你信不? 李紳早年憐憫農民,可一旦富貴,就開始熱愛婦女了。 當了官,有了錢,李紳家里歌姬成群,大搞奢靡之風。他不僅自己玩得歡,高興了,還把美女當禮物送人。 當時的大詩人劉禹錫,就和李紳有過一段交情。時任司空的李紳欣賞和州刺史劉禹錫的才華,邀請他到家里做客,劉禹錫坐在美女群中十分尷尬,李紳卻談笑自如。李紳請劉禹錫寫詩,小劉甩開一個美女的胳膊,當即吟道:“?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司空大人,您老是歡場老手,小生還是瓜娃子呢。 李紳哈哈大笑:這群小妞你喜歡哪個,領走! 這場聚會,劉禹錫領走了一個美女,還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司空見慣。 最后,還是說說這塊碑。 李紳重修龍宮寺之后,幾經興衰,龍宮寺碑也深埋地下。清朝中期,此碑被一位文人發現,隨后拓本被追捧大賣,前來寺中錘拓者連綿不絕,寺內僧人不堪其擾。終于有一天,一個暴脾氣的和尚將碑砸碎,于是人間只剩幾個拓本了。 龍宮寺碑因一位善于預言的老僧而興,又因一位氣急敗壞的小僧而廢,世事無常,難以逆料,透過僅存的拓本,讓我們好好欣賞這無名但有味的書法,好好憑吊一下千百年前的文人舊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