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人類文明。水井因人居而誕生,城市因水井而繁盛。歷史上的杭州城區(qū)由海灣演變而成,東北部臨江海,常常咸潮倒灌,浸潤陸地,致使水味咸苦,難以飲用。因此,鑿井取水便成為歷代城市建設(shè)的重要工程。根據(jù)《民國時期的杭州》記載,截止1930年,杭州共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戶人家就有一口井。

杭城許多街巷以井為名沿用至今,其中位于武林商圈的內(nèi)百井坊巷,就因井多而得名。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如今百井坊巷中保留下來的只有兩口井:巷口的錢王井、巷內(nèi)的樂善堂井。今天我們?yōu)槟v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修繕前的錢王井 錢王井亦稱祥符寺井,位于延安路北段西側(cè)人行道上,建于五代時期,是杭州歷史悠久的古井之一。錢王井內(nèi)壁直徑為0.9米,壁用青磚砌成,井深7米,井水清澈,在《夢粱錄》、《西湖游覽志》、《十國春秋》等古籍中都曾有記載。吳越國王錢鏐在杭建都時,先后對杭州進行三次擴建,“百井坊巷”原來的九十九個眼井,就是錢王開鑿的。宋室南渡后,百井坊巷改建成御前軍的軍器所,水井被一口一口地填塞了。至清末民初,巷中僅存3口水井。后來,另外兩口井也被填埋,只留下錢王井。相傳,1934年和1979年杭城兩次大旱,附近其他水井皆已干涸,唯有錢王井水旺如昔。
修繕后的錢王井 2013年,結(jié)合延安路綜合整治,在古井邊設(shè)置漢白玉圍欄,加裝青石板底座,配上夜景燈光,頗有莊重氣派。千年古井歷經(jīng)滄桑,成為武林商圈中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觀和城市涅槃的見證者。 “樂善堂”井位于百井坊巷西段北側(cè),原在廣東發(fā)展銀行大廈位址,開鑿年代不詳。樂善堂井深7米,直徑0.9米。井圈方形,圈壁鐫刻“樂善堂”三字,井以此得名。井臺側(cè)原有“飲水思源”碑,今佚,僅存碑基。伴隨歲月的積淀,井水的實用功能現(xiàn)已弱化,但對古井進行修繕和保護,挖掘它們久遠的歷史與文化,串起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讓城市的文脈得以延續(xù),卻是一件意義非凡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