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兩千年前的趙佗已和屏幕前的我們一樣 喝上了清潔衛生的礦泉水? 事情是這樣的 1996年,考古人員在南越國宮苑發掘出一口水井。這口井的井底處理尤其精巧講究,很可能就是專供南越王趙佗飲用的水井。考古人員在清理發掘完后,從井內抽取兩份水樣,分別送到廣東省科學院和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并得出一份令人驚喜的化驗結果: 符合現代飲用水標準 水中礦物質成分含量較高 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 越王井所出的水 “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稱佗飲斯水,肌膚潤澤,年百歲余,視聽不衰。” “真的假的?這么神奇?” 于是 懷抱著這樣的心情 小編一腳踏上這段為期一天的 “越王井發現之旅”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中國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古時候的廣州,位于南海之濱、珠江之畔,河道縱橫。但由于海水苦咸,不適合飲用。因此,從南越國時期,就有從白云山引水入城的記載,引水入城工程龐大,并未被廣泛采用,城中人喝的和用的水,主要是依靠“井水”來解決。僅南越國宮署遺址上發現的古井就有600多口。 就這樣,我們的始發站,定為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宮展區。 為何千年古井能見清泉活水? ![]() 首先,水井的深度和井水源頭對飲用水的質量起關鍵性作用,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 小編在古代水井館參觀到這樣一口名為“越王井”的古井。根據南越王宮博物館建設時的地質勘探資料顯示,這口水井鑿深至基巖層表面才停止。它穿過潛水層、不透水層,到達承壓水層。承壓水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影響極少,水源穩定、水質清潔衛生,是理想的飲用水源。從承壓水層滲涌上來的井水可與今天的礦泉水相媲美,其水質自然是清澈甘甜。 ![]() 其次,南越王宮水井獨特的濾水設施是好水質的重要保障。 這口食水磚井的井圈用弧扇形磚疊砌而成,井底鋪五塊砂巖石板,當中一塊呈方形,其余四塊呈半圓形。石板中心和四周各鑿一個圓孔,地下泉水就是從這五個小孔滲涌上來。石板底下鋪墊有一層細砂,以過濾井水。來自地下巖層的泉水,經過細密的過濾,水質純凈、清爽甘甜,可與現代礦泉水相媲美。 ![]() 再次,南越王宮的水井井壁與井穴之間的空隙均用純凈的紅黃色的山崗土夯筑。這種土的土質細密、質黏,不透水性極好,可以有效阻隔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井穴滲入井內污染水源。 在這次南越王宮之行中 小編的疑惑得到了詳細的解答 BUT 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剛剛我們重點了解了一口古井 名為“越王井” 可根據收集的資料記載 “越王井”在廣東省科學館內 誰才是真正的“越王井”呢 為了追尋“越王井”的蹤跡 小編來到了應元路 越王古井今何在? ![]() 小編來到省科學館外部,卻只見牌子不見井 —— 牌子上方寫的是“粵王井”,而非“越王井”。幾經周折后,小編終于在廣東省科學館內部停車場的一角,看到了這口有著九個井眼的粵王井。(P.s. 不對外開放參觀) ![]() 相傳,這口井是趙佗所鑿,且因為它位于越秀山腳下,傳說山上有南越王宮,該井是當時王宮的專用水井,故以“越王井”來命名。然而考古發掘證實,南越國都城和王宮并不在此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