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作為一個特殊的教學時間段,不僅是孩子的心理斷奶期,也是家長們的心理適應期,開學初常常會接到家長們的來電尋求老師的幫助,其中不少都是有關數學家庭作業輔導方面的問題,于是這段時間我留心收集了一些信息,并做了分析和對策的探討。 眾所周知,數學作業和其他作業一樣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數學作業,能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一年級的數學作業同樣也發揮著這樣的作用。但與這些共性相比,學生特殊的年齡特征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如識字量少,理解能力低,書寫能力弱等特點給一年級數學作業的輔導尤其是家庭作業的輔導帶來了難題。在學生做家庭作業的過程中,讀題不清、暗示、代替思考等情況屢有發生。下面是筆者在實踐中的幾點經驗: 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輔導意識。 家長們通常有這樣一種偏見,認為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數學學得比語文好,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時都學過珠心算,具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于是就把計算能力與數學能力劃上等號,尤其是開學初的數學課很簡單的學習內容更加深了他們的誤會,于是讓孩子自己完全獨立完成,簡單“打發”孩子的家庭作業,只看中結果對與否,忽視了對作業題目要求和回答過程的關注,這樣一來作業的功能作用顯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這種過分放手的作法無疑走上了一個極端。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認為孩子自己獨立做作業有困難,輔導作業時謹慎細致,要么把每道題的意思解釋給孩子聽,要么暗示滲透,猶如把食物咀嚼好送入孩子口中,孩子直接吞進胃里,使孩子的學習依賴過強,甚至出現無法適應集體考試的情況,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教師輔導題目的方式與家長的不一致造成的。所以,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輔導意識:輔導只是為學生自己做作業服務的,家長盡量不要參與到孩子的思考過程中去,除了對難題做出特別輔導外,在某種意義上說,家長應該是題目播報員,是作業檢查員,是養成好的作業習慣的指導者與監督員。 二、掌握正確的輔導方法。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作業起點低,理解題意是關鍵,這時的家長在輔導時“扶”的成分相對要多一些,在讀題后可以適當地與孩子交流,聽聽他的理解,適時的予以提示。例如有時雖然有時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他們卻找不到答案的“家”在哪里,不知道應該寫在哪個地方。這時候家長的輔導就可以發揮作用了,如果是課堂上一個學生起碼要一分鐘,40個學生就要40分鐘,教師輔導的效果就不如家長。 遺忘規律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的東西,課后有部分是會忘記的。只有及時復習,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做家庭作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做作業應該規定固定的時間。除非有極特別的情況,否則不能輕易更改,這樣久了,學生一到寫作業的時間自然容易進入狀態,全神貫注地寫作業。其次,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要求孩子認認真真做題。不能吃零食、喝飲料或寫兩三道題就走動走動,玩一會,這些都是不良的寫作業習慣。所以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應盡量給孩子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周圍不要放一些新奇的零食或玩具,要求孩子盡量把作業寫完再休息。當然作業多的時候可適當調整休息的時間與次數。最后就是作業的檢查。寫完作業進行檢查是良好的作業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拾遺補缺,養成做事嚴謹的良好學習態度。家長在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時如果發現錯誤,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題錯了,應該如何如何改正,而應該重新讓孩子讀讀題目,思考到底應該怎么做,或請孩子說說這題為什么這樣做,看看他到底思路在哪兒出了問題,再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等時間長了,孩子認識的漢字多了,能自己讀懂題意了,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練習檢查了。 給孩子輔導數學,不像在學校,受場地及人數限制,可以靈活多變,不只是在家里坐在凳子上輔導,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把看到的、聽到的,能找到數學問題的就提出讓他去想;不只是講書本的知識,還要把實際問題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提出來讓他思考;不只是動筆計算,還要培養孩子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 在家里給孩子輔導數學,問題要靈活多樣,能激起孩子的思考。好多家長給孩子輔導數學就是呆板的幾道算題,這樣孩子容易厭煩,會覺得數學沒有興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這時你如果反過來編題:那兩個數相加得10?這樣的算式共有幾個?如何判定你已經寫完了?有規律嗎?讓孩子找到:0+10,1+9,2+8,3+7,……,10+0這一規律后,又提出那兩個數的和等于11?這樣的式子共有幾個?然后提出兩個數的和等于100,這樣的算式能編出幾道。這些問題可培養孩子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 有時,你做家務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題給他做,你可以在紙上畫一個幾何圖形,叫孩子說說這個像什么?比如畫一個圓,讓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說像大餅;像圓圓的月亮;像媽媽漂亮外衣的紐扣等等。只要是圓的,不管說什么都對,說得越多越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及觀察力。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編的題,能讓孩子體會生活,豐富生活知識。養金魚是小孩子挺喜歡的事。為讓孩子做減法,可編制“金魚缸中有5條金魚,死了一條,還剩下幾條?”有過養金魚經驗的孩子不一定就簡單的回答4條,他要提出這條死了的金魚撈出來了沒有?這樣他就有兩個答案:4條或5條。多思考這樣的問題可培養孩子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豐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為兩類。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決定。特別是孩子多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動、植物分,或按海產類或非海水類分,也可按炒菜、湯菜分;冷菜、熱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適當的提示,讓孩子學一點分類思想,還豐富了生活知識。家里買來一袋綠豆,問孩子:你能知道這袋綠豆有幾粒嗎?如果一粒一粒數,當然是很費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嗎?(如:先秤出一兩,數出這一兩綠豆的粒數,然后秤出這袋綠豆的總重量,就可算出這袋綠豆的粒數。)又如怎樣知道一本書中的每頁紙的厚度等問題可培養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孩子良好的學習素質一半來自教師的諄諄教誨,一半來自家長的熏陶。給孩子輔導作業,也要講究方法,讓孩子積極地想,愉快地做,能激發興趣,開發智力,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http://pyjiangxiaoming.blog.163.com/blog/static/1093021802011111361847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