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親聯系、匯聚、議事、定規、處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活動地點。兼有辦理婚、喪、壽、喜等大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處。 3、教化: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4、權利:是宗族以族長為代表的最高權利機關和權威的象征。族長由宗族推選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 5、法庭:是傳統上的道德法庭,族長有絕對的行權權威。是處理家庭內部事務、樹優立榜、賞勤罰懶、化解糾紛、處理矛盾的地方。凡有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罰,直至驅逐出本族。 這五項作用,其中祭祖與正俗過去現在都一樣,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動,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至于教化、權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只能在國家體制、法律、法規、規定和準許的范圍之內,主要對團結、凝聚族人合力和約束族人不良行為等方面發揮作用。 二、現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義是崇敬和緬懷,感悟寬厚與仁愛,是繼承和發揚,而不是尋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敬祖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的一個追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依托與精神安慰的傳承。一個人如果不思進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靈前,很虔誠、很恭敬地祈禱祖先來保佑庇護,而不去勞動創造,結果只能是餓死。因為僅憑祈愿,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所以明確祠堂的現代作用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礎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團結交流的基地:族人通過在祠堂內進行一系列傳統健康有益的活動,進一步調動族人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團結族人、增強凝聚力,促進交流,增進友誼,最終達到互幫互敬,團結友愛,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目的。 2、傳承和發展鄉俗文化的平臺:祠堂本身就是家族變遷史的集中地,也是一個地域的民俗博物館,是家族內的精神家園。通過了解祠堂的建筑風格、文化起源、社會歷史作用;族譜、族規、族訓的文化淵源,先祖的開拓創業精神,歷代賢達明智的進取意識等等。達到了解家族、傳承、變遷的緣由,掌握家族、民族歷史,進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風情。同時影響、教育族人,特別是年輕人要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使家族、社會、國家更加興旺昌盛。 3、促進與搭建和諧的載體:家族建立一系列的“扶貧助殘、獎勤罰懶、標榜立新”等制度,開展“樹新風、揚正氣、尚科學、促和諧”為主旨的活動。促進家族內部比、學、趕、幫、超,比貢獻、學科學、趕先進、幫后進、超先賢。全面杜絕黃賭毒盜,棄惡揚善、崇賢舉廉。對特殊困難族人給予資助,對在各行各業對社會、家族做出突出貢獻的族人給予表彰獎勵,并在祠堂建榜銘文,在族內廣泛宣傳學習,對個別族人的不良行為進行約束和制止。從而達到族內的事務有人管,族內好事有人傳,促進家族內部和諧統一,進一步推動全社會的和諧。 三、建立詞堂的深刻意義 祠堂作為一個家族的象征,其含義與意義是非常深遠和重要的,是我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重要的精神遺產和精神基礎。 1、感恩報效,行為表率:簡單地說就是知恩回報,為人作表率。前面講了祭拜的含義是崇敬和緬懷,感悟寬厚與仁愛,是繼承和發揚,而不是尋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通過祭拜的過程,繼承先輩的優良品格與道德風范,感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就是勇于開拓和無私的奉獻。深刻認知“樹本有根,水本有源”,人的根本是祖先。沒有祖先,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何來我們?養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首先報效的行為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敬父母,不離不棄。特別是在老人長輩年高體衰多病需要照顧的時候,更要倍加關懷、關心、呵護、愛戴他們。侍湯奉藥,洗衣送飯,問寒問暖,讓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切身感到子女的孝順與敬俸,安享晚年。真正達到為老人養老送終的目的。二是言傳身教,感化子女。學習禮俗,尊重掌握傳統道德修養,溫故而知新。給孩子講解祖先開拓創業的歷史,歷代賢祖的品德風范與功績,讓孩子了解過去的社會歷史狀況,繼承先祖品格作風,知過去想未來。同時,行為與言談舉止給孩子做表率,“知賢能任,知恥而退”。為人行事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不張揚,不喧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伸張有度。教育、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孩子德、智、體、能全面發展,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目標,積極努力奮斗。三是厚積而薄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是一樣,根深葉自繁。要博愛、多學少抱怨;體健時多勞,心靜時多思,怡情養性,大智若愚,知足常樂。 2、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俗話說“創業難,守成更難”。這個“更難”難在哪里呢?難在了沒有發展,沒有了進一步的開拓與創造。一口只夠10人吃的水井,到20個人的時候吃水就成了主要問題!再往后,如何守?難不難?真的好難呀!祖宗創的家業再大,留的再多,金山銀山,后人不思進取,不勞而獲,坐吃山空,只能坐以待斃!所以,發展是硬道理!繼承先輩堅忍不拔的開拓創業精神,不斷的開拓進取,謀發展,而且要謀長遠的發展,謀世世代代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家族進一步興旺發達。還有,要有憂患意識,要實事求是,不能好高騖遠。我們在做事時常常把“最好”掛在嘴邊。“最好”是個極限詞,空前而絕后,意為終止了。人們常說“日中而西,月盈則虛,”什么事情都是盛極而衰。從發展的角度看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試想,如果我們祖先把什么事情都做的天衣無縫了,那我們后人豈不是無所事事而游手好閑了?要“常留三分田,待憑后人耕”!上對祖宗,下對后人,都有個交待,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絕做完。 總之,繼承和發展就一句話:人不能無所事事,要勞動,要創造。幼年時好學上進,成人時認知本分。不管從事什么行業,各盡其能,各出其力,代代襲承,才能從本質上“光宗耀祖”,才能使我們的家族永遠繁榮昌盛! 補:宗族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當代中國農村宗族的分布近年來已經非常廣泛,但相比較而言,宗族活動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一般說來在黨政機構發育比較健全職能發揮較好的農村,它主要作用是消極的;但在有些地方,特別是在黨組織渙散、政權職能發揮扭曲的地方,它卻起到了某些為群眾謀利益的替代作用。 就其消極作用的方面看,宗族思想對于加強社精神文明建設的危害,主要在于滋生封建意識,抑制了創新精神,培植排外情緒,滋生人治觀念,抑制民主意識。不利于鄉村基層政權與村民自治制度發揮作用,有礙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同時不利于鄉村法治社會的形成,危害農村社會治安 但是,事物是復雜的,從另一些地方看,尤其在落后的地區,農村宗族制度又并非完全只是陳腐的傳統遺存和阻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因素,也在起著某些不可忽視的積極的作用。諸如:促進農民互相幫助,增加傳統的責任意識,對農村非法權力進行制衡。 家譜的意義和作用 古人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美如玉。”先人留給后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后代們汲取先人的精華,繼承了先人的美德,他們就會有生財之道,就會發跡萬貫,我們能把這些留給他們的話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子孫后代。那么,怎么留?就得用譜書的形式。基于此,我萌生了重新修一份家譜的想法,其實所謂家譜也就是家庭的檔案。它以書面的形式出現,記載著家族一代代的成員名氏,主要經歷,以及重大變遷。它的作用有以下: 我們切不可以忘記我們的父輩們為了我們嘔心厲血,春蠶到死絲方盡啊。我們謝氏家族的后代要做一個有愛心,有孝心,有良心的人,才會不愧我們的先人。
家風家訓的意義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要想治國,必先齊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家風、家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微觀載體,以一種無言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直接作用。中國的家訓文化歷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時代,明清達到鼎盛。據《中國叢書綜錄》所列書目記載,我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120多種,包括《朱子家訓》、《謝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流傳至今,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大興節儉辦事之風的當下,重溫一下這些古訓更是大有裨益。我國歷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們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家法家規、家訓家風。家風、家訓是一古老但并不落伍的話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好家風好家訓則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實好中央文明辦“廳堂懸掛家訓”的要求,全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曬家風誦家訓”活動。家風家訓仍然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宗親會的意義 一、搭建一個堅實良好的平臺,增加宗族的親和力。 二、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聯誼會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三、廣泛吸納會員,實行老中青三結合。 五、募集資金,促進發展。 六、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培養和舉薦。 七、特色的方式,靈活的方法。 尋根問祖 了解家族文化 發布信息 聊天交友 ↓↓歡迎進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