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開始黃龍成為宮廷顯赫一世的圖紋,至元、明、清四朝傳承不斷,民間也廣為采用黃龍圖紋作為祈福吉祥物。在黃龍流行之時,葛洲壩老黃龍龍舟應運而生。抗戰(zhàn)勝利后,葛洲壩老黃龍龍舟每逢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秉承求吉、福生、諧天和奮進之精神,屆時參加宜昌城龍舟游江和競渡,象黃龍那樣強悍矯健,騰飛猛進。不愧宜昌城龍舟競渡一支龍舟勁旅。 為考證葛洲壩老黃龍龍舟的傳承經(jīng)歷,2009年我們專程到共勤村登門采訪鄒后昌老人。'鄒后昌年屆88歲,18歲開始一直擔任葛洲壩老黃龍龍舟劃手。父親是老黃龍龍舟的站頭人,可謂龍舟世家。老人記憶準確,表述清晰。 在如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二江泄洪閘附近,曾經(jīng)有一座江心島——葛洲壩。據(jù)地質(zhì)資料論證小島成陸至少六千年,葛洲壩上有座東岳廟,每逢陰歷三月二十八日到廟里祀奉求福十分熱鬧。居民以鄒姓為主,即或有異姓也和鄒姓血脈相承。 自古以來,鄒氏族人以黃龍為吉祥之物作為祈福的寄托,為弘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每家每戶集資捐款打造龍舟。砍伐上好的杉樹構(gòu)架龍舟船體,舟長10多米。選用百年櫟木聘請藝人精雕細刻一米多長的龍頭,龍頭上龍眼大而圓眸睛突出,嘴扁且長,露舌亮齒,鼻端起結(jié)并翹起,龍角分岔,顯露出吉祥和善的神采。三米多長的龍尾刻繪著龍脈和龍鱗栩栩如生。杏黃色的龍頭和龍尾刷上桐油錚光耀眼,金黃色的苧麻龍須飄逸自然,從頭到尾一遍金黃。 葛洲壩老黃龍龍舟隊何時創(chuàng)立于史無考。據(jù)志書記載,宜昌城明朝就有龍舟競渡之戲,至清朝,陰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要在長江上舉行龍舟游江活動,陰歷五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舉行龍舟競渡奪標競賽。葛洲壩老黃龍,代表葛洲壩鄒氏家族常年參加宜昌城五月端午節(jié)競渡,在宜昌久享盛名,無數(shù)錦旗和獎狀掛滿東岳廟。 為了取得龍舟奪標賽的勝利,葛洲壩鄒氏祠堂的族長每年陰歷二月就開始籌措資金,修理龍舟,斂縫打油,磨光上臘。四月開始物色劃手,陰歷五月初一,族長和站頭人抬著豬頭來到東岳廟供奉菩薩,給龍頭系紅綢,燒香叩頭,擎出龍頭和龍尾。至江邊洗龍頭,由族長給龍眼點金,以顯黃龍栩栩如生。 葛洲壩老黃龍龍舟隊全體隊員一色黃頭巾、黃背心、黃腰帶,由28人組成。劃手24人。站頭1人,手持一柄2米多長的橈片,給掌艄人指明航向。鑼鼓手1人,擦鑼打鼓調(diào)控劃手劃槳的節(jié)奏。掌艄1人,手扶6、7米長的舵艄沿著站頭人指明的水情控制航向。旗手1人,兼管放銃,奪標成功后立即揮旗以示勝利,敬告宜昌民眾老黃龍龍舟贏了!游江時不停地揮舞旗子展示葛洲壩老黃龍龍舟的神威。 抗戰(zhàn)勝利后,宜昌城常年參與競渡奪標的龍舟有葛洲壩的老黃龍龍舟、十里紅的鴨蛋青龍舟、西壩的紅龍龍舟、鹽局的烏龍龍舟和中水門的白龍龍舟等。宜昌人看龍舟論吉兇,黃色具有吉祥和豐收的理念,上了年紀的宜昌人十分推愛葛洲壩老黃龍,總希望老黃龍龍舟奪標成功。葛洲壩老黃龍不負眾望時常名列前茅。 陰歷五月初五,龍舟游江拉開了龍舟競渡奪標的序幕。所謂游江即便是各龍舟隊賽前熱身演練,讓劃手與鑼鼓手反復磨合達成默契,站頭人和掌艄人熟悉長江水情。龍舟游江從大公橋溯江而上,每經(jīng)過一個碼頭都是鞭迎鞭送。站頭人單臂舉起紅綢橈片臨空揮臂上下振擺以示謝意。搖旗人把一面寫有“葛洲壩老黃龍”的旗幟舞得風聲四起,老黃龍在呼嘯聲中乘風前進。 陰歷五月十五日,競渡奪標賽最精彩。為了觀看龍舟競渡奪標,宜昌城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親友紛紛來城投親靠友,早些日子就來到城區(qū)投宿。為了觀看龍舟賽,遠郊的村民半夜啟程趕路,天亮前趕到長江邊選定高處不移不動。宜昌人傾城而出,沿江碼頭上、吊腳樓上和吊腳樓下,大江兩岸人山人海。連小腳老太婆也端把椅子,手持蒲扇來到江邊陰涼處觀看龍舟賽。 1949年后,龍舟奪標賽的起點在鎮(zhèn)川門,鎮(zhèn)川門高處豎立一面紅色號令旗。終點設(shè)在十里紅,一根長竿上掛著標旗,向長江傾斜,標旗懸在空中,奪得標旗為勝。在鎮(zhèn)川門江面上數(shù)條龍舟依序一字排開,號令旗一倒,竟渡開始。江面上即刻響起排山倒海的鑼鼓聲、號子聲。一艘艘龍舟如脫弦之箭直奔江南,江水翻起雪白的浪花,只見龍舟一閃一閃地在浪花中前行。 那時廟嘴至十里紅這段江面水情十分復雜。西壩廟嘴前水域既有大江水向南流,也有卷橋河水由西向東沖擊,還有二江水斜向傾注,三水碰撞著相混相融在西壩廟嘴前合流。這一帶江面上無風之日卻是白浪滔滔,泡水連連。泡水直徑小則3、5米,大則十多米。泡水中心江水向上直涌,四周江水外翻下沉,泡與泡之間有二至三股向下直沉的水,宜昌船家稱它為夾馬水,此水尤其險惡,一不留神誤人夾馬就有船翻舟覆的危險。穿行泡水,躲過夾馬,技高一籌,才是奪標取勝的關(guān)鍵所在。 江面上還有旋渦,舟船至此一旦卷進旋流徘徊不前。因江水受到磨基山阻擋向回流,十里紅江面有一股較大的回流水,宜昌人稱之為西流水。眼看終點已到,稍有松勁舟船卻順著西流水遠離終點往上游流去。 認準水情把準航向,一股作氣是奪標取勝的保證,把握時機及時“亮艄”是奪標取勝的一絕招。所謂亮艄,把6、7米長的舵艄完全離水,讓龍舟自由劃進。亮艄以后龍舟前進的速度猛然加快,稍有不慎舟船失控反而弄巧成拙。 葛洲壩老黃龍龍舟站頭人和掌艄的舵手,對這段江面的水情了如指掌。只見龍舟穿越泡水,閃過夾馬,擦旋而過,遙遙領(lǐng)先。少傾,銃聲響起,按規(guī)定一船只能放三銃。放銃時點燃導火索后響聲如雷。一陣陣銃聲響后,龍舟進入沖刺奪標最后一刻,掌艄人壓起舵艄,艄一離水,龍舟載著急促的鑼鼓聲飛速向前,不見槳起獎落,只見龍舟在浪花中如風似箭直奔終點。站頭人身手利索一舉手刷地摘下標旗。 只見十里紅江面上黃旗翻騰。長江兩岸響起了“老黃龍贏了!”的歡呼聲,鞭炮轟響大河上下。一位七十歲的小腳老太婆高興地說:“老黃龍贏了,今年又有一個好年成!” 當晚,老黃龍28名隊員齊聚東岳大廟,喝大碗包谷酒,吃大片豬頭肉,歡慶勝利。 這是某一年宜昌龍舟競渡葛洲壩老黃龍龍舟奪標的記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