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曉麗,張志全 指導:劉福友 劉福友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省名中醫,從醫執教數十年,擅長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偏頭痛病因病機尚未完全闡明,現代醫學認為與遺傳、內分泌、代謝及精神因素有關。其發病機制主要有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皮層擴散性抑制以及神經遞質(5-HT)學說。本病是一種具有發作性、周期性或家族性特征的一側搏動性頭痛,屬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所致的原友性頭痛。女性患者約為男性 2~3 倍,多起于青春期,發病高峰期為 25~34 歲,40 歲以后發病者并不多見,約 50%~80% 有家族史。精神緊張、外界物理性刺激、氣候驟變、食用含酪胺或苯乙胺的食物(奶酪、巧克力、紅酒)等均可誘發。本病屬中醫學偏頭風、腦風等范疇。劉教授認為,風邪是發病的根本,風有外風和內風之別,偏頭痛經久不愈,符合內傷頭痛之特點,故將本病歸為內風范疇。然兩者往往相互為患,互為因果,外風可引起內風,臨床上諸多偏頭痛患者遇風則痛劇。頭為諸陽之會,發揮其正常功能主要依賴肝腎精血的充盈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的濡養,故肝、脾、腎病變均可引起頭痛。本病多由稟賦不足、七情過激、勞倦內傷而發,故在病情發展任何階段均可見虛實夾雜證,肝、脾、腎三臟不足在下,風、火、痰、瘀實擾于上。其痛為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則如常人,如《證治準繩·頭痛》曰:“深而遠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故治療也當循理頭痛之法,而又以《醫學準繩·六要》所載為要:“高巔之上,唯風藥可到,一切痰、火、氣、血頭痛,須加風藥。” 2 辨證治療 臨床上偏頭痛常起病突然,病勢急驟劇烈,且反復周期性發作,纏綿不愈。劉教授認為,其發病原因有稟賦不足、七情過激、勞傷過度、房事不節、飲食不當之不同,致各種類型各具特點,發病初期就可見或實、或虛、或虛實夾雜的不同癥候表現。如肝氣郁結,風火上擾于頭,則發為風火頭痛;如飲食肥甘,痰濁內生隨風邪上犯,則為風痰頭痛;病程遷延不愈,既耗傷真元之氣,致氣血虛衰,又可變生它病;久病入絡,氣滯血瘀,脈絡痹阻,成頑癥痼疾。劉教授擅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基本方:川芎 12g,荊芥、羌活各 10g,防風、蔓荊子各 15g,延胡索 20g,甘草 6g。方中川芎祛風活血止痛,《本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為治頭痛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兩側、頭頂痛);荊芥輕清而走上,疏風止痛;白芷、羌活均疏風止痛,前者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痛),后者善治太陽經頭痛(后頭牽連項部);防風上行,疏散上部之風邪;延胡索活血理氣止痛;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使升散而不致耗氣。劉教授臨床應用時還從以下三方面辨證加減,活用此方。 2.1 風火證 《丹溪心法·頭痛》云:“頭痛多主于痰,痛甚者多火”。劉教授認為,此火多系肝火,偏頭痛多因劇烈的情志刺激,情緒波動誘發,表現為頭痛劇烈,偏一側呈抽掣性,連于目系,睜眼困難,伴眩暈,心煩易怒,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苔薄黃,脈弦有力。治療合丹梔逍遙散加減,在基本方基礎上加柴胡 12g,白芍、梔子各 10g,丹參 30g。表邪盛者重用白芷、荊芥;日久熱盛,舌苔黃,脈浮數者,加黃芩、菊花;寒邪重者加吳茱萸;肝火偏旺者加郁金;病程較長寐差者,加夜交藤、合歡皮。 2.2 風痰證 偏頭痛久發不愈多主于痰。怪病多痰,久居濕地,或涉水淋雨,濕漸襲人;或飲食不節,過嗜肥甘,損傷脾胃,水濕不運,濕聚生痰,上蒙清竅,氣血運行受遏而發。此類患者多表現為頭重,頭脹,嘔吐痰涎,口中涎黏,身困乏力,每遇長夏則易發,舌紅、苔厚膩,脈沉滑或滑。治療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在基本方基礎上加法半夏、天麻各 15g,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止頭眩。《脾胃論》曰:“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此兩味一祛其痰,二熄其風;加茯苓、白術健脾滲濕,以除生痰之源;頭痛劇烈者加延胡索、赤芍;痛甚者為熱重加黃芩;脘悶惡心,頭脹者為痰濕重,加竹茹、膽南星。 2.3 風瘀證 頭部有外傷史,或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清竅,血行凝滯,乃致偏頭痛,經久不愈,痛如錐刺,固定不移,或青筋暴露,日輕夜重,舌紫暗,脈細澀。治療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在基本方基礎上加桃仁、紅花各 10g,當歸 15g。根據劉教授臨床經驗,將熟地黃易為生地黃,乃因偏頭痛反復發作,“瘀久化熱”,故取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并可加川牛膝;久病氣血不足加黃芪;瘀積較甚,可用三棱、莪術破血逐瘀;情緒波動較甚適加柴胡,取其疏肝解郁,調暢情志,并有引經之功,因偏頭痛多位于兩顳側部之少陽經循行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