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幾度胡騎入漢邊 ![]() 漢文帝劉恒像 劉恒即位后,依然堅持了高祖、高后執政時期的和親(朝貢)政策。 可就在文帝三年的五月,戰爭的危機再次來臨。或許是因為氣候原因,匈奴右賢王一反常態,將大部隊遷徙至河套一帶,并數次侵犯邊境,掠奪資源。劉恒不堪其擾,派遣丞相灌嬰率邊軍車騎八萬行至高奴邊塞,征討右賢王,劉恒也親自移駕太原督戰。右賢王卻聞訊即走,遷出塞外,漢軍的戰車如何能追逐匈奴的騎兵?此時偏又遇上濟北王叛亂,劉恒只好罷兵而歸。 這次未能交鋒的戰爭卻驚動了冒頓單于,他似乎是沒有想到漢軍還會有向匈奴亮劍的一天,雖然這刀鋒指向的并非單于本部,然而右賢王在匈奴的地位僅次于單于本人和左賢王,冒頓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冒頓又派使者至長安送信,這一次全然是一番外交辭令了: “之前皇帝所商談和親一事,甚和我們的心意,我們也愿意與您結為姻親。可是漢朝的邊吏多次欺辱我們的右賢王,右賢王也沒有告知單于,就聽信了下臣的挑撥,背棄兩國的盟約,敗壞了兩家的姻親關系。皇帝之前發書責備我們,而我們也派使者還書,可不知道為什么,漢朝的使者卻沒有再來回信,這樣才使得漢匈雙方不和,起了刀兵。單于因此也懲罰了右賢王,讓他去西方對月氏作戰。所幸上天保佑,我軍兵強馬壯,竟滅了月氏國,將投降的士卒全部斬殺,平定月氏;而樓蘭、烏孫、呼揭以及其他此前依附月氏的二十六個小國也歸順了匈奴。現在我們把能引弓射獵之人全并為一家,平定北方。只愿修養士卒,忘卻此前的不快,恢復舊的盟約,安定邊境百姓,世世安樂。卻不知道皇帝是否也有此意?如果皇帝不希望匈奴人靠近邊塞,那我們就下令讓那附近的官民將住所遷走,遠離漢境。還請皇帝盡快派遣使者回音。” 這一番措辭可謂是柔中帶剛,在看似謙卑的措辭底下暗藏刀鋒。冒頓首先承認了這次兩國摩擦,是因為自己右賢王的過錯。但是他對此并不知情,所以這并非他的本意。(可事實上右賢王作為匈奴的三號人物,其行動是否有可能是出自冒頓的授意呢?這就是一個不能深究的問題了。)然后他話鋒一轉,表面上是懲罰了右賢王,實際上卻是派右賢王去攻打月氏,并將其擊滅——事實上右賢王并沒有真的把月氏滅國,而是將其趕到了西方大概新疆一帶,只是這樣的月氏雖然沒有滅國,也再無力和匈奴為敵了——可以想象這個消息給漢朝君臣帶來多大的震撼!連一貫強橫的月氏,如今都被匈奴人打敗了,而且聽說,冒頓單于還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了酒器!駭人聽聞!在北方再沒有一個部落能夠威脅到匈奴人的統治地位,而此時漢朝若選擇與匈奴為敵,面對的自然就是已經更加壯大的“引弓之人”,漢朝有資本和他們作戰嗎? 劉恒把這個問題拋給群臣,當年那個夸口帶兵十萬橫行匈奴的樊噲此時已經亡故,再沒有人覺得可以與匈奴開戰,紛紛表示說:“冒頓單于剛剛打敗月氏,正是乘勝之勢,不能和他作戰。而且就算得到了匈奴的土地,也都是些不適宜居住的鹽堿沼澤,不如和親更好。” 漢匈之間的戰爭危機在兩國最高領袖的默契之下再次消解于無形。文帝六年,劉恒派遣使者送書信至匈奴: 其實這封信仔細看看也挺有意思:冒頓單于號稱派右賢王去攻擊月氏是懲戒,其實反而是立功,而漢朝這邊也揣著明白裝糊涂,順勢就請單于不要對右賢王再加責罰。所以說漢文帝劉恒和冒頓單于之間雖然有些摩擦,卻終究還是有著和平的默契在。 可是沒過多久,一代天驕冒頓單于就死了。冒頓單于死后,他的兒子稽粥即位,稱號為“老上單于”。 ——順帶一說,這個老上單于并不是劉邦的外孫。 老上單于即位之后,漢文帝再次派宗室諸侯王的女兒假做公主去給匈奴做閼氏,并命一個叫中行說的年輕太監隨行,這本來是平常的慣例,但中行說卻極為不悅——或許指望一個普通的太監有著愛國犧牲精神確實有點強人所難。可是帝命又怎么能違背?中行說只能憤憤地說:“如果必須要我隨嫁去匈奴,那我一定危害漢朝!”于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名符其實的“漢奸”出現了。 《漢武大帝》中的中行說 關于中行說對漢朝的危害,各史料多從兩方使者的針鋒相對來闡述。事實上,中行說雖然是個太監,但是其見識和口才即使是在漢人中也是一流水準,可想而知這樣的人幫助匈奴后,在外交上能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優勢。除了一些言辭上的小聰明,我們也能看到中行說入匈奴后對兩國文化的見解。漢人一直認為匈奴不知禮義,例如輕賤老弱病殘,而中行說對此反駁到:“漢人有從軍駐守邊防的,親屬難道不會拿出自己最好的食物給他們送行嗎?匈奴這邊也是一樣的道理,連年戰事,老弱病殘不能參戰,所以自愿把好的飲食給強者,這樣反而能更好的保護自己,這怎么能是輕賤老弱呢?”諸如這樣的見解,加上中行說犀利的口才,往往駁斥得漢使無言以對。 而中行說對匈奴的貢獻還遠不僅于此。漢文帝十四年,在中行說以漢奸身份投靠匈奴七年之后,老上單于派十四萬騎兵大軍侵入漢朝蕭關,殺北地都尉,擄掠百姓牲畜,直抵彭陽,并派騎兵燒了漢帝的行宮回中宮,其斥候甚至活動到了甘泉一帶,距離都城長安僅有二百里距離。中行說多年以來“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終于有了成果,一旦入關竟直接進逼到漢帝的行宮,乃至威脅到漢朝行政副中心的所在,若沒有漢奸的慫恿和指導,很難想象匈奴騎兵的閃電作戰能取得如此令人震驚的成效。 劉恒得到消息后果然無法安眠。和平似乎被打破了。他派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率戰車千乘,騎兵十萬駐扎在長安附近,防止匈奴進一步威脅臥榻之側。另外一方面征兆上郡、北地、隴西等各地將軍率大軍向北迎擊匈奴。一場平城之戰那樣的漢匈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可是漢軍苦戰月余,終于將關內的匈奴軍隊逐出邊塞后,卻發現匈奴大軍很快失去了蹤影——他們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根本不打算和漢軍對壘,而以漢軍的配置,只要匈奴出關撤退,漢軍絕對無法追擊。漢朝就這樣吃了一次損失慘重的啞巴虧。 匈奴人這次可以說是在漢帝鼻子底下耀武揚威成功,此后匈奴年年如此侵犯邊關,而漢人卻拿他們毫無辦法。沒有辦法,還是得上老一套,和親納貢。屈辱只能往肚子里厭,反攻的時刻還遠遠沒有到來。 稍稍不同的是,在漢景帝的時代,一些此后將名揚天下的傳奇將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