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稱:涌泉穴 穴位位置:在足底,正坐或者仰臥,翹足,在足底部,當足趾向下卷時足前部的凹陷處,約相當于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2交界處。 治療原理:此穴能引氣血下行,因此對高血壓、鼻出血、頭止脹痛、哮喘等氣血上逆之癥有特別療效。此穴敷藥的效果最好。 主治疾病: 一、口腔潰瘍:用吳茱萸粉碎以后用醋調成糊狀,貼在涌泉穴上,外面再用膠布固定,效果會很好。 二、高血壓,艾炙、貼敷此穴均可。如果用艾炙則每天至少要堅持一次,每次10-15分鐘,炙過以后喝點溫開水。如果是穴位貼敷則用雞蛋清將打成細粉的中藥調成糊狀,每天睡覺前貼敷在涌泉穴上,兩則的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藥物有:桃仁、杏仁、梔子、胡椒、糯米。也可用25克吳茱萸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于兩腳心涌泉。 三、心紋痛。用指間關節或者用筆去點涌泉穴,治療心紋痛的效果絕不遜于針炙內關穴。 四、艾炙涌泉穴還能防治呼吸道疾患:艾炙涌泉穴20分鐘,馬上緩解癥狀,堅持一周,基本上不再復發。 五、鼻出血則在涌泉穴上敷大蒜泥,左側敷左腳心,右側敷右腳心。 按摩禁忌:稍用力此穴好痛感明顯者適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顯,或此穴處皮膚無彈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不可用按摩法(會使腎氣更加虛弱),可選用敷藥法 穴位名稱:復溜穴 “復溜”就是讓血液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 穴位位置:在太溪穴直上二厘米處 主治疾病:治療瘀血和炎癥效果最好,膀胱炎,陰道炎,前列腺炎,流產留下的后遺癥等使用此穴均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針刺復溜穴滋腎陰的效果極好,所以怕熱口干、夜間煩躁難眠的患者可用此穴治療 穴位名稱:太溪穴 [ 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原氣居住的地方 ] 穴位功能: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太溪穴都能治療。總之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脫發、牙齒松動、哮喘、男性性功能減退、婦女習慣性流產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穴位位置:位于腳內踝后三厘米凹陷中 主治疾病: 1、對各種咽炎都有效,特別是那種常覺得咽喉干燥、腫痛,屬于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原因引起的咽癥。方法:可一邊按揉一邊做吞咽動作。因為腎經的循行經過喉嚨“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2、對生殖系統的諸多疾病相當有效:如女性的月經不調,陰冷,男性的陽瘺、舉而不堅等。 原因:腎包括腎陽與腎陽,而腎陰腎陽分別是其他幾臟的陰陽之本,所以腎陰腎陽為人體的陰陽之本。而太溪為腎經的原穴,所以太溪具有很好的調節人體陰陽的功能。 3、對治療腰痛腰酸的效果特別好,治療時的感受:除了穴位要有酸脹感之外,還應該有麻電樣的感覺向足底放散。 4、治療莫名的手腳冰冷也極其有效。方法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此穴,堅持一周時間就能感覺到手腳變得暖洋洋的 5、太溪穴還能治療各種氣喘病。 穴位名稱:期門穴 穴位位置:找出巨闕穴,在心窩上端,從左右肋骨相交之處起,往下二指寬處即是巨闕穴。然后,從乳頭往下畫一條平行線,在此線所經過的肋骨和肋骨之間,與巨闕穴同樣高度上的,就是期門穴。 主治疾病:容易疲勞、沒有食欲、想吐等 穴位名稱:曲泉(合水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中。 穴位詳解: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腎水。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腎為肝之母,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肝之虛癥,可用曲泉補之。 肝虛癥狀:肝虛則易倦乏力,肝虛則陽瘺早泄,肝虛則心恐善驚,肝虛則血虧不孕,肝虛則頭脹眩暈,肝虛則眼花目澀。 主治疾病:最善治膝關節疼痛,也是降血壓的要穴,還能治療各種溫癥,不論溫寒、溫熱、風溫、溫毒均可選用此穴。 肝主筋,膝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關節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為護膝要穴 穴位名稱:太沖(俞木穴) 穴位位置:在行間上二寸,第一二趾骨結合部的凹陷中。 獨特功能:肝為人體異常重要的器官,而太沖官尤如保肝護肝的將軍,時時保護著我們的身體,而且是有求必應。當我們感到頭暈腦脹(如高血壓),太沖穴會讓我們神清氣爽﹔當我們感到有氣無力時(心臟供血不足),太沖穴會給我們補充氣血﹔當我們心慌意亂時,太沖穴會讓我們志定神安﹔當我們怒氣沖天時,太沖穴會讓我們心平氣和。它不怒而威,能量無窮。 主治疾病: 1、治療失眠的最佳穴位。 2、治療各類肝病的特效穴位。 3、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 4、發燒上火,太沖能去熱﹔身體虛寒,太沖可增溫﹔月經不調,太沖善調理﹔陽瘺遺精,太沖能改善。 5、慢性肝病的調理,太沖也是首選,同時還治咳喘、感冒和各種炎癥 諸病尋它皆有效,沒事常揉體自安 特效人群: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里咽的人,還有那些郁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 使用體會:揉太沖穴,從太沖穴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沖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案例集錦:見上文對失眼“魂不守神”的解釋。 月經不調: 很多女性月經總是提前或者延長,老沒規律,月經的顏色深紅,而且莫名發熱,經前幾天特別煩躁不安,想發脾氣。這是因為肝臟的問題,肝有熱所致。治療方法點揉太沖穴,每次3-5分鐘,時間是在經期來臨之前5天。 穴位名稱:行間(滎火穴) 穴位位置:在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間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側之處,在腳的表面交接處上就是行間穴。 主治疾病:“滎主身熱”,行間屬火,為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痛、面熱鼻血等, 眼睛脹痛掐此穴尤為顯效。《類經·圖翼》“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還治心里煩熱,燥咳失眠。 因肝經環繞陰器,行間還善治生殖器的熱癥,如陰囊溫疹、小便熱痛、陰部瘙癢等。 對痛風引起的膝踝腫痛,點掐行間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最佳方法: 使用體會:施壓,會強痛。肝硬化、脂肪肝和酒精肝則用香煙或艾柱每天炙20欠 穴位中稱:大敦(井木穴) 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一分。 主治疾病:治療疝氣的特效穴位。《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勝玉歌》“炙罷大敦除疝氣。” 疏肝理氣的作用最強,善治因氣郁不舒引起的婦科諸癥,如閉經、痛經、崩漏,更年期綜合癥。 同時也是治療男子陽痿、尿頻、尿失禁的要穴 用指甲輕掐此穴還有通便之效同時,此穴還是治療肝臟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療和保健要穴 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 穴位名稱:中封穴(經金穴) 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封指“封藏”,要封藏什么呢,當然要封人體精血,使之不致輕易耗傷。肝藏血,腎藏精,許多人長年遺精,吃諸多補腎、固澀之藥而無效。原因是不知補腎亦當補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補”。 穴位功能:“中封”是保養人體精血之要穴,為肝經金穴,金能克木(克在此處為約束),所以此穴能夠抑制肝火過旺。金有肅降之性,故此穴可能利小便。“溺竅開則精竅閉”,正是固精之妙法。 穴位位置:在足內踝前一寸。 主治疾病:泄肝火、固精﹔善治腳軟無力,步履艱難之癥,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醫宗金鑒》“中封主治遺精病,三里合炙步履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