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也是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頻繁的戰爭和政權更迭使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大量文獻遺失,但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并且內容也很豐富。 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100窟是五代敦煌地區統治者曹元德的功德窟,是為紀念其父,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所建造。洞窟甬道的南北壁繪有曹議金父子及回鶻公主等供養人像。 窟內塑像均為清代重塑。窟南、北、東三壁經變畫的下部,繪有《曹議金統軍出行圖》和《回鶻夫人出行圖》,人物眾多,場面浩大。 146窟又名“寶貝佛殿”,窟頂藻井畫是保存完好的團龍鸚鵡井心,卷草舒展、垂幔流暢。四角是雄壯威武、怒目圓睜的四大天王,借以鎮守洞窟護衛佛法。 (這手上拿著的酷似高爾夫球桿?) 宋代的壁畫很少豪邁壯闊的場面,佛教也逐漸衰微,線描的用筆也比較拘謹。在構圖布置和技巧方面比唐代壁畫呆板,描寫社會生活內容的逐漸減少,許多巨大的畫面部是圖案化的千佛或成行的菩薩。 第61窟又稱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文殊菩薩在佛國世界是無窮的智慧,傳說他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成為佛教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五代時期,壁畫依然承繼唐時人物豐滿、圓潤的特征,但在用色、線描、構圖以及創新等方面,已遠遠不如唐代的大氣、恢宏和細膩、精致。藝術可能如歷史一樣,有興衰變幻。 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畫之下往往覆蓋有唐代或北魏壁畫,前代洞窟的門口兩側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繪的供養人,供養人往往尺寸極大,如真人甚至超過真人大小。 榆林窟第16窟-甬道南壁-供養人(曹元忠)-五代 本窟是現今保存較好的五代前期的一所大窟,大約修建于公元936—940年,是曹議金的長子曹元德執掌瓜沙政權之時為其父所建的功德窟。 榆林32窟是五代時期開鑿的中型洞窟。前室崩毀,壁畫殘存甚少。主室平面呈方形,設中心佛壇,偏后中央存清修跌坐佛一身。西壁(正壁)上畫《梵網經變》一鋪,下畫壺門供寶十六方。對此經變過去有些學者曾定名為'靈鷺山說法圖'。 可以看出宋朝壁畫色彩方面也用灰黯的大綠、赭石、茶黑,比不上唐代壁畫的富麗,而顯露出冷清的情調。 西夏·元—— 敦煌從宋景祐二年(1035)到南宋寶慶三年(1227)曾一度為趙元昊及其后裔統治的西夏所占領。壁畫的風格基本上是承襲唐宋傳統而又具有西夏民族的特點。 在藏族畫師的影響下,西夏時期壁畫的色彩對比要比藏畫的色調更加含蓄,溫婉。通過壁畫中各種線條的運用方法不同,展露出的視覺效果也有所不同。這些線條有剛有柔,散發著飄逸的力量,畫面形成的視覺效果成就了西夏壁畫特殊的色彩效果。 西夏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一個國家,從西夏建國以之后,他們不斷地吸取中原文化,尊重孔子并且崇尚儒家思想,因此,他們也仿照我們中原文化的漢字并且創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西夏文。西夏同樣是佛教的信徒,西夏兩代的帝王也都是佛教的信崇者。 從繪畫菩薩的衣裙的手法中可以看出不同樣子的衣料都體現出不一樣的質感、手感,菩薩的手也運用了剛勁張力十足的鐵線描和中鋒運筆的手法,這樣可以表現出手指就像真實的并且富有彈性,從整體上看,筆筆皆有飄逸飛揚的風格。 在西夏時期的壁畫中可以看出,線描造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水準,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我們可以在壁畫中所描繪的人物上可以看出人物衣服的紋理,疏密適當,從各種描繪手法的痕跡中可以看出栩栩如生的高古游絲描。 在第3窟《普賢經變》和第2窟《水月觀音》中可以看出都運用了相當多的描繪手法,使壁畫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展現顯出其特有的韻味,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東千佛洞第2窟是建于西夏時期的一個規模較大的洞窟,其中保留有供養人圖像。甬道南壁男供養人的頭冠、衣飾與敦煌其他石窟西夏男武官供養人相類,由此可以判斷,他們當是具有相當地位的西夏男武官供養人。 西夏元代的壁畫,畫面多用大面積綠色為底色,用土紅色勾線,色調偏冷。畫面上使用瀝粉堆金手法較多,為前代所少見。 西夏政權和元代統治敦煌的300多年間,莫高窟的修建、重建活動一直延續未停。西夏壁畫數量很多,但很少有新題材,在構圖和敷彩方面卻有特點。供養菩薩行列變得高大,且多占據甬道或壁面下部的顯著位置。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宋代、西夏和元代,屬于敦煌壁畫的晚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繪制進入了衰落期,壁畫上美麗動人的天宮樂舞也隨之謝幕。 莫高窟第465窟是一座藏傳密教無上瑜伽密石窟,建于西夏或蒙元時期。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組成,主室覆斗形頂,平面長方形,在洞中偏后處設一四層圓壇。四壁畫密教圖像,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藏密的重要資料。 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面,上敷薄粉,繪制濕壁畫,壁面制作大體符合宋代《營造法式》一書中所記載的方法,洞窟雖小,但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敦煌由盛至衰,七百年的時間,留下了無數藝術瑰寶,也是后人難以揭開的秘密。 敦煌壁畫系列回顧 ————— JC畫室 ——————— 來源;JC畫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