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葉構想修建出四川連湖北的鐵路,緣起于新上任的四川總督錫良想把天府之國與外界用鐵路貫穿的想法。1904年年初,四川商紳在錫良的支持下,依照商部章程,在成都設立川漢鐵路總公司。其預定路線系自成都經重慶、宜昌至漢口,全長約1980公里。1906年經錫良與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同擬定路工進行辦法,由宜昌開工至成都由四川負責修,分三段修筑,確定先修宜(昌)夔(府)段。1908年川督奏請派詹天佑為川漢鐵路總工程師。翌年詹天佑到宜昌,勘定宜昌至歸州段線路,自宜昌沿長江北岸經小溪塔、霧渡河、水月寺、大峽口、香溪而至歸州,全長約160公里。
遵照商律定名為“商辦四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并在成都、宜昌、北京各設一個總理。1908年6月,駐宜昌首任總理費道純在踏勘鐵路線時病故于興山縣,繼任王秉恩不久辭職,改由駐北京總理喬樹楠暫代。1909年8月喬樹楠辭代宜昌總理,另舉郵傳部參議李稷勛接充。 1909年12月10日(清宣統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川漢鐵路開工建設典禮儀式由李稷勛、詹天佑主持在宜昌城東郊舉行。由河北等地召募來的3萬余筑路工,首先修筑宜昌至歸州段,共分為十個工段。 ![]() 修筑川漢鐵路宜昌東去漢口方向的起始地,是充分利用了宜昌東郊兩塊地勢較平坦的地塊,一塊在城區東門外不遠地段,時稱上鐵路壩,即今夷陵廣場至石板溪一帶;另一塊在城區東南方向的江邊地段,時稱下鐵路壩,即今九碼頭與中心醫院之間的勝利一、二路一帶。上下鐵路壩之間原為東湖,是大片的水域和洼地,于是首先筑起一道筆直的路基連結上下兩壩,路基下建有一大型涵洞貫通兩邊水系。下鐵路壩靠江邊修建了新碼頭,以便將通過長江水道輪船運來的筑路工料、器材、機件等搬上岸并臨時堆放,再陸續運往工地。上鐵路壩是修筑川漢鐵路的指揮中心,建有各種用房,包括兩層歐式建筑風格的宜昌火車站。 1910年7月13日,宜昌新碼頭經下鐵路壩和上鐵路壩至小溪塔7.5公里路基筑成開始鋪軌,詹天佑親自參加鋪軌典禮,打下第一顆道釘。經過一個多月日夜奮戰,于9月3日這段軌道鋪設完畢并通車。有數輛客貨列車運行,為修筑鐵路運料和載人服務。 正當川漢鐵路緊張施工期間,1911年5月9日,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商辦的粵漢、川漢兩鐵路為國有,注銷商辦,并將筑路權拱手交給帝國主義國家。這便引起四川和宜昌兩地掀起保路風潮,繼而引起武昌首義爆發。川漢鐵路“倉卒停歇,工材散落,虧蝕尤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