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吃,以為你也愛吃 雯雯是個漂亮的川妹子,她大學畢業后被一家上海的大企業錄用,來到上海工作。在工作當中,她遇到了讓自己“一見鐘情”的男友,兩人開始了一段甜蜜又浪漫的戀愛。一年后,男友決定將雯雯介紹給自己的父母認識,雯雯為了給未來的公公婆婆留下一個好印象,決定親自下廚做一頓晚飯。 雯雯對自己的廚藝本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一餐飯下來,雖然幾人連連稱贊自己的手藝,桌上的菜卻沒動幾口。送走了兩位老人之后,雯雯趴在男友肩上,悶悶不樂地問他是不是他的父母對自己不滿意,男友戳戳她的鼻子說,“我爸媽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上,哪吃的慣這么辣的菜?”雯雯恍然大悟,直怪男友沒有提前告訴自己,男友卻攤開雙手,無辜地說,“我以為你會知道啊!” 其實雯雯和男友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雯雯自己是個愛吃辣的四川人,就以為公公婆婆也一定喜歡吃辣味的菜肴;而男友自己知道父母不愛吃辣,就認為雯雯也能想到這一點,正是因為這種“以己度人”的心態,才導致了這種略顯尷尬的結果。 看到這里,可能你會在心理想,怎么會有雯雯這樣的人存在呢?見公公婆婆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要提前先和男友好好討論一下,怎么會不問清二老的愛好就隨意做菜呢?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想法,那就說明,你也掉進了由你的“虛假同感偏差”構建的世界。 我們總是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 “虛假同感偏差”是一種我們每個處于社會中的人都會有的心態,人們總是無意間夸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因此而出現了“同感偏差”。你喜歡音樂,就在房間里大聲播放歌曲,認為這能讓大家都感到身心愉悅,卻不知道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你播放的音樂與噪音無異;你認為自己在從事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所有的人都應該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來輔助你,卻不知道對別人來說,你在做的事可能是無足輕重的,根本不需要給予多余的關注;你喜歡熱鬧,覺得那些自己在家看書畫畫的朋友一定會感到孤獨,于是到別人家里去“送溫暖”,實際上卻可能打擾了別人難得的清靜…… 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心態是怎么形成的呢?當我們在集體中遇到有沖突的選擇時,人們的思考過程是:猜測他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說出自己的選擇是什么→評價其他人的選擇,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做出決定時,其實已經確認了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和自己一致的。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李·羅斯在一項研究中,招來一批大學生志愿者,問他們是否愿意掛上寫著“來Joe’s飯店吃飯”的又大又傻的廣告牌在校園里轉悠30分鐘。同時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能會學到一些東西”,他們可以隨意選擇接受或者拒絕。結果發現,掛著牌子瞎轉悠了半小時的同學們有62%的人覺得其他人也愿意這么干;而直接拒絕掛廣告牌的同學則只有33%的人覺得別人會同意掛著牌子游街。 如果不一樣就惱羞成怒 而且,對于那些選擇了和自己不同選項的人,人們多半會做出非常極端的評價。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可能會說:“那些拒絕的人是怎么回事?這有什么不好?假正經!”而那些拒絕掛廣告牌的人會說:“那些同意掛廣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極。” 比如有人寧愿放棄公務員的職位,也要去非洲當志愿者,我們會說“只有大腦不正常的人才會那么想吧!”“那樣做的人是不是缺心眼啊?”高考時有人報考了冷門專業,我們就會說“他怎么會選那個,腦殘嗎?”如果你認真觀察,不難發現,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 媒體敵意效應 這種“虛假同感偏差”情緒如果在群體間傳播,兩個意見不同的群體之間就會出現劍拔弩張的情緒。在社會交往中,個體往往將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過分夸大群體內的相似度,過分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覺得凡是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是腦子有病。 對于一個新聞事件,我們常常會覺得這個媒體的報道比較公正,那個媒體的報道太有偏向,等等。毋庸諱言,媒體的報道時有偏向性的,但作為消費者,同樣對媒體報道本身抱有偏見,這也是“虛假同感偏差”引起的。 還是斯坦福大學的李·羅斯教授,曾對此問題做了研究。他邀請68了個支持以色列的大學生,27個支持阿拉伯的大學生和49個持有一般看法或者說是中立的大學生,一起觀看有關1982年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貝魯特對阿拉伯難民營大屠殺的一組電視新聞片段。結果發現,每一個持不同立場的人都認為新聞報道是偏向對方立場的:支持阿拉伯的學生認為這些新聞片段普遍是偏向以色列的,而支持以色列的學生責任為這些新聞片段普遍詩篇向阿拉伯的,中立的學生的看法介于二者之間。 這說明,“虛假同感偏差”會引起不同群體之間更加強烈的對立情緒。 正確認識這種情緒 “虛假同感偏差”在社會交往中有這么多負面效應,為什么還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驅之不去呢?因為這種情緒只要表現得不極端,對我們還是大有好處的。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沒辦法一一搞清別人的心思,于是我們就假設別人和我們想的一樣,這讓我們相信自己的意見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共鳴,從而獲得了自信和自豪感,因此它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一個有著“虛假同感偏差”的世界當中,這有助于我們充滿信心地生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這種心理可能會導致人們彼此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為了避免矛盾,我們要多與他人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不自作聰明地揣摩別人的心理或是隨意為他人做決定,這樣我們就能與別人更好地和睦相處。 |
|